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06514
大小:1016.50 KB
页数:406页
时间:2019-03-04
《孟子见梁惠王① - 玉环新闻玉环门户、主流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解孟子熊春锦主编徐春法注释二OO五年五月2道解孟子目 录《道解孟子》序言…………………………………………………………【经原文】《孟子》(校勘本)……………………………………………………《道解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一…………………………………………………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一…………………………………………………卷四公孙丑章句下一…………………………………………………卷五滕文公章句上一…………………………………………………卷六滕文公章句下一……………………
2、……………………………卷七离娄章句上一……………………………………………………卷八离娄章句下一……………………………………………………卷九万章章句上一……………………………………………………卷十万章章句下一…………………………………………………卷十一告子章句上一………………………………………………卷十二告子章句下一………………………………………………卷十三尽心章句上一………………………………………………卷十四尽心章句下一………………………………………………主要参考文献2序言根据史记列传的记载,关于孟子的生平
3、,只有短短一百三十七字。“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降生之世,正值战国时代,方是时也,在中国历史展现出一幅悲壮的“霸道”画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章);“以土地之故,
4、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孟子尽心章);“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章),“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公孙丑章);权贵“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梁惠王章)。当是乱世,“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章)。诸侯穷兵黩武以图霸业,谋士献合纵连横之诡策,建开疆拓土之奇功,博封妻荫子之荣耀,功利盛行而仁义隔绝。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惟孟子守先圣之道不易,不
5、曲卑阿谀,言必称尧舜、行必崇孔子.他兴仁义之世、造王道乐土的理想为小人所讥,被诸侯视之为迂远而不获见用。在《孟子》开篇,梁惠王的轻蔑之态和孟子的从容以对发人深省,用心之苦更令人感慨之至!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天下溺于私利,昏昏以治昭昭,小德以御大德,智者何其悲哉?孟子周游列国三十余年,找不到一个可以实现他理想主张的机会,乃束装回国,和他的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论道,著书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
6、十五字,在道德精神上不离道学,在思想学术上发扬儒教,传承道德薪火,延续圣人道统。他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正月,享年八十四岁,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清代国学大家郑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故立言不同,要之以孔子视老子,则老子为大醇。”认为老孔二人在仁义礼智问题上的差别在于采用的方法、方式不同,说到底是“精微”和“粗浅”的区别,认为二者究其本质“异在毫发之间”404,实则为殊途同归,而老子比之更为高明。传统的看法认为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对孔子的发挥,孟子自己也说“乃所愿,则学孔子”,“序《诗》
7、、《书》,述仲尼之意”。而郑环则从中看出了孟子与老子之间存在相通的思想渊源,认为孔子、孟子的思想也发端于老子。在郑环看来,孟子所倡导的“以德行仁者王”,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反求诸己”,“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等这一套“仁政”、“王德”、“善性”思想,其实正发萌于老子道学,是对老子道学“常道”部分的不自觉的、自然的阐述和发扬。郭店竹简中的儒家著作进一步表明,子思和孟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老子
8、之影响,思孟学派的其它学者也都与老子有不少瓜葛。20世纪初钱穆先生的《老子辨》说得好:“老子五千言如大海,诸子百家,如鼷鼠之饮河,各饱其腹而去,亦何不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春秋》知兴衰,而皇皇巨著《德道经》是三皇五帝到老子2500多年间的历史智慧的高度浓缩,是老子到今天2500多年间社会变迁的科学预言,千秋万代,取用不尽。以《德道经》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体系,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总汇,其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