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

ID:34289467

大小:69.2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4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_第1页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_第2页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_第3页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_第4页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p》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为统一规范全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保证志书质量,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和国家有关出版物行文规定,结合第二轮修志实际,特制定《四川省第二轮市县级志书编纂规范》。一、志名志名均以志书下限时的行政区划名称冠名,并括注断限时间,如《名山县志》(1986-2000)。分卷出版的市、州志,分卷名称前应冠市、州志名加间隔号,如《成都市志·地理卷》(1986-2000)。分册出版的市、州志,应注明册数。市辖区志应冠市名,如《宜宾市翠屏区志》(1986-2000)。二、断限第二轮志书上限一般为1986年,下

2、限一般为2000年。新设政区或政区范围有变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上溯、下延。新修志书上限尽量上溯至始建政区年代。三、体例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考等体裁,以志为主。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特色突出。篇、章、节、目均以事命题,一般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简明-12-规范,准确涵盖记述内容。章节体运用分级标题,题前冠以序号。篇章节次用汉字数字标示,如:第一篇、第二章、第三节等,以下目次分别以“一、二、三……”、“(一)(二)(三)……”、“1.2.3……”等形式标示。条目体以字体、字号区

3、分层次,标题前不冠序号。志书目录一般列至篇、章、节三个层次,目及子目在索引中反映(条目体类推)。无索引志书,节下目次和人物传传主名应列入目录。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均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面语)记述体。横排纵写,直陈其事,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行文力求准确、严谨、朴实、简洁、流畅,杜绝空话、套话、浮夸或渲染,注意与总结报告、教材、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等相区别。四、文字文字使用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2年发布)。除引文和特殊需要用字外

4、,一律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汉字为准。引用古籍中未简化的繁体字或用作姓名中的繁体字应保持原貌。因特殊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时,应当用国家通用的汉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五、标点-12-标点符号的使用一律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1995)为准。(一)标点符号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标点符号的书写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破折号、省略号以及长横连接号占两个

5、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半字线连接号占半个字位置。(二)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一律用书名号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引文或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用引号标示,如“文化大革命”。(三)连接号的使用:1.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浪纹式连接号“~”,如150~200千米、36~39℃。2.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索引、年表等年月日的标记,年月日之间使用半字线连接号“-”,如1994-09-30。3.相关的时间或字母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使用一字线连接号“—”表示时间起止或产品类型等,如鲁迅(18

6、81—1936)、TPC—3。4.相关地点之间或相关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时,使用长横连接号“──”,如“北京──广州”直达快车、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六、名称(一)各种名称-12-首次出现时必须使用全称。如全称过长,可在首次出现时括注简称,以便后文使用,如“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可简称为“市工商局”。简称应概念准确,避免产生歧义。有的不宜随意简称,即使民间已成口语习惯,也要用全称,如“文化大革命”,不宜简称为“文革”。(二)不同时期的机构、团体、职务等,一律使用当时的名称,以便如实反映历史面貌。地名应使用省地名委员会公布的标准地名,并遵守国家语言文

7、字工作委员会、中国地名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1987年发布的《关于地名使用的若干规定》。历史地名一律使用原名,并括注志书下限时的地名。市州志使用县以下地名时,应冠所在县区名。(三)植物、动物、矿物等名称,应使用标准学名,必要时括注当地俗名或拉丁文。(四)使用外国各种名称,均以新华社译名为准。若无新华社译名,须在首次使用其它译名时括注外文原名。科学术语凡有中文定名的,一律使用中文名称,首次使用时括注外文原名全称。尚未确定中文名称的,可使用现行通用名称。七、称谓(一)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一律用第三人称。政区、机构、政党、军队等均

8、直书其名。不使用“我市”、“我局”、“我党”、“我军”等第一人称称谓。可用“全市”、“县内”等代称,但应在记述中保持前后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