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

ID:34273903

大小: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4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_第1页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_第2页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_第3页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_第4页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讲文言文翻译和断句【考点提示】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常见考点,几乎涉及文言文所有的知识点。近几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翻译的题量和分值,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最有效的检测。【真题回放】1、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第13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2、2010全国高考天

2、津卷第12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翻译原则】要翻译好文言句子,我们需牢记三原则,即清末著名学者严复的“三字经”——信、达、雅。“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达”,就是要求译句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要表现原文文笔优美的特点,富有表现力。就我们高中生而言,在文言文的翻译上要达到“雅”的水准,可能只是一种美好愿望和目标

3、追求;但是对于前两点,却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并必须做到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本着翻译的三个原则,其具体方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等都须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翻译时只需翻译“使”和“召”,其他照抄不变。2、对在实词的翻译上,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要对译为双音节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翻译时把“亲”译为“亲近”,把“信”译为“相信”或者“信任”。又如“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其

4、中“增”“旧”“制”分别翻译为“扩大”“原来的”“规模”。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应拆开翻译。如“芳草鲜美”(«桃花源记»),其中“鲜”译为“新鲜”“鲜艳”,“美”译为“美丽”,而不可以当作“鲜美”(滋味好)来理解。这类词语在古汉语中较多,例如“妻子”“卑鄙”“交通”“前进”“无论”“虽然”等等,在翻译时都要拆开解释。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补充的内容。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翻译时应在“再”和“三

5、”之后补上“击鼓”。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或充当倒装句的标志等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删除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删除。另外,句子中含偏义复词的,要根据文意和句意来删除其中的衬字。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可删除。6、改如果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时,就需要意译,即采用“改”这种方法。此时往往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手法等,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合乎情理的语言

6、。如文言文中的“下车”“乞骸骨”“东曦既驾”应分别理解为“上任”“请求退休”“太阳升起来了”。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照着汉代的关塞”,而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7、调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应为“凌茫然万顷(越过那茫茫的江面)”。【特别关注】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常考题,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六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关注点一、词类活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

7、推断其意义。例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分析:句子加点的“衣”(读yì)在此是名词作动词,有“穿、穿上”之意;加点的“袖”在此是名词作动词,应理解为“用袖子藏着”。另外,全句翻译为: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用袖子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例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分析:句中加点的“上”在此是名词作动词,有“上书、上奏”之意。全句翻译为: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例3: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010全国

8、高考安徽卷)分析:句中加点的“安”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