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73844
大小:49.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感恩故乡的山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感恩故乡的山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当我第一次翻开《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行》这本书时,一股清新的书香味便扑鼻而来,一幅幅秀丽的风景映入眼帘,那时,真的有立刻想去观赏的冲动。可当我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江西一点都不了解,真是枉费身为江西人。都说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革命摇篮是井岗;红都瑞金闪金光;赣江流水浪涛涛;庐山难见真面貌;鄱阳湖上渔船飘;井冈山峰比云高;钨矿煤矿是宝藏;山产茶叶和米粮;夏布和蔗糖;南丰桔子甜又香;景德镇瓷器天下扬,江西更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江西是个好地方,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绿,天
2、更蓝,环境更美。在当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上,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脱颖而出,那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为祖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人才,为子孙后代造福。至此,国家也特别重视这块充满奇迹热土的发展,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一流的空气、水质、生态、人居环境和保护机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通过对《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行》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建设鄱
3、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而根本目的是把我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核心是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始终把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有机统一起来,把发展生态产业、绿色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实现江西赶超进位发展提供支撑。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而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
4、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我们要学会感恩故乡的山水,一草一木。有句话说得好“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感恩故乡的山水,一草一木,争取创一流的空气、水质、生态、人居环境和保护机制。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第一,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鄱阳湖是长江
5、的重要调节器,承担着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因此,要切实保护好“一湖清水”,发挥鄱阳湖在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建设绿色通道,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对象,以回归大自然,了解当地环境的自然和文化知识为目的,将保护放在第一位,谋求旅游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旅
6、游活动。与传统旅游比较,生态旅游是“保护性旅游”“知识性旅游”和“互动式旅游”,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鄱阳湖生态地区正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有雄奇秀丽的庐山,丹山碧水的龙虎山,江湖锁钥的石钟山,风光旖旎的仙女湖和庐山西湖的柘林湖等等这些山水胜境都可以成为绿色通道,成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区。第三、生态文明,传承历史文化,鄱阳湖区的名城流韵都是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名城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景点。比如素有“英雄城”的南昌,它驰名天下,彪柄史册;九江的“北大门”,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7、,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雄美壮观的山水胜景,呈现出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语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以悠久的制瓷历史和精湛的制瓷技艺享誉海内外。它千年不灭的窑火,烧制了无数精美绝伦的陶制瓷品,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同时也孕育了多彩绚烂的陶瓷文化;还有素有“才子之乡”的临川,它是我国著名的“才子之乡”。“临川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它是炎黄文化壮丽宝库中的一块熠熠生辉的瑰宝,是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第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绿色乡村,构建生态文明社会。鄱阳湖生
8、态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肥沃,四季分明,水域充沛,具有天然水库,素有“江南鱼米之乡”。因此,我们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改善民生,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