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23879
大小:259.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3-04
《皖南山区美好乡村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皖南山区美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美好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把握时代脉搏和自身发展实际与需要,加快美好安徽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性落实美丽中国建设,走不以牺牲粮食、农业及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创新型“三化”同步发展道路;对于打造“三个强省”,实现美好安徽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是造福安徽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皖南山区作为皖、浙、苏交汇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有着生态宜居的自然美和古风徽韵的乡风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了皖南山区美好乡村建设既不同于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特征,也难以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发展。如
2、何立足山区特有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和潜力,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是推动山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文结合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就皖南山区美好乡村建设的模式和路径作些粗浅的分析。一、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历史脚步,寻觅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的美好乡村建设是对中国乡村建设历史的继承发展,是人类乡村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1.原始社会乡村聚落的初步形成。原始人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以氏族部落形成不同的“聚落”,是中国古代
3、乡村的最原始形态。26这种聚落没有固定的地点,随着食物采集不断发生变化。可见采集经济是氏族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始人正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聚在一起,共同生活。氏族成员之间是和谐平等的关系,大家共同狩猎、采集,平均分配食物。2.农业社会乡村村落的逐步成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青铜、铁器的出现,以原始聚落的乡村形态逐步被以农耕而居的乡村村落所取代。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是农业社会乡村经济的基本生产方式,宗族血缘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以徽州古村落为例,其村落有定居型和移民型两种。定居型村落主要是以先秦时期定居于
4、此的山越人为主,移民型村落主要以于唐、宋时期大量南迁的中原人为主。中原大族南迁不但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徽州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中原儒家文化和强烈的宗法观念,强化了乡村村落的宗族管理。徽州古宗祠一般都布局在村落的中心或村口等核心位置,村中街巷、房屋格局都受到宗族礼仪的约束。徽州古村落多依山傍水,流水环绕;村落布局讲究水路相生,水口和园林是村落布局中最显著特征,整体看上去,是一幅幅“画里乡村”。古徽州地区的村落与自然和谐分布,实现了“人—村落—自然”之间有机统一。3.近代社会乡村村庄的复兴探索。中国近代乡村建设与中国近代国情息息相关,其基
5、本主题是解放农民思想,探索农村革命,实现乡村经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典型代表有:一是孙中山的乡村建设思想。孙中山思想认为:26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社会,是导致中国传统农村落后的根源。主张通过“耕者有其田”作为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前提,同时推动农业与工商业的协调发展来实现农民富裕和国家富强。二是20世纪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以梁漱溟、晏阳初等有识之士掀起了拯救破败农村的“乡村建设运动”。如梁漱溟在山东探索实验的“邹平模式”,晏阳初在定县、衡山实验的“定县模式”。他们主张通过和平方法,兴办教育
6、、改良农业、建立地方自治及农村卫生保障制度,复兴农村经济。三是中国共产党的乡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在中国近代乡村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划时代意义。在农村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实施土地改革,组织农民互助生产,发展农村经济。4.当代社会乡村村镇的改革发展。当代的乡村建设基本围绕乡村经济的改革创新来开展的。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3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自主经营权,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连年丰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带动了乡镇工业和村镇经济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7、设。2005年,中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为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美丽乡村”26行动。面临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中央提出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的美丽中国建设,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乡村美丽则中国美丽。由此,各地陆续开展了乡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如:重庆的“美丽乡村”工程,河南的“新型农村社区”工程,安徽结合自身实际,实施“美好乡村”
8、建设工程。回顾我国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不难发现:一是生产发展是我国乡村进步的动力源泉。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经济,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