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04890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探微秦晓艳内容摘要:在了解高考文言文选文特征的基础上,以题目选项已知内容为突破口快速熟悉文章内容,从最后一个选择题做起,按照人们从粗到细、从面到点的规律,以达到快速有效地完成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关键词:文言文阅读从粗到细从面到点了解内容概要排除干扰信息注重语境分析5高考是抢时间抢分数的竞争,是在能力与效率上的较量。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完成文言文阅读中的四小题、准确翻译好第二卷中的选句,首先必须对文章的内容尽快熟悉。平时执教者也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把全文大致翻译一下,下面的题目大部分
2、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答案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状态上尽早进入文章内容呢?如果对高考文言文试题做一番细致地分析,不难发现,近10年,高考中的古文阅读均取材于史书,为人物传记的片段,有较为详尽的人物生平经历介绍,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的性格。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文言文阅读第一卷中的选择题题型: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三、能指出常见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内容或指认文中省略部分;四、筛选文中信息;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这四题的安排顺序是很有
3、讲究的,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照原文按照题目顺序一个一个做下。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纠缠于选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领,而且也违背了人们认知事物时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的规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文言文阅读纯客观题最后一题看起,倒着顺序做。一、了解内容概要 最后一题一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对阅读材料从整体进行的综合分析理解。而且,最近
4、几年本题采用的都是选非题,降低了难度,又具有启发性。一般四个选项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事件,陈述人物性格特征或分析作者观点,有时甚至是文中某些文句的翻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先去逐字逐句地细读全文,可以依据此题,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文段,了解选段围绕主人公写了哪几件事、各表现其什么品质、他任官情况如何;除主人公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是什么,在对主人公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有时文中还有作者直接评价主人公品质的句子,一定要找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然后再对照选项找出正确答案。03年高考全国
5、卷15题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选文共有两段,很明显第一段主要记叙裴矩的事例,第二段是司马光对裴矩的评价。我们只要根据第二段文字就可以推断15题的答案。本段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述语共有四句:第一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为中心句,其中三、四句都是从“臣王”的角度来证明这句话的,只有第二句是从“臣子”裴矩的角度来反面论证“君明臣直”的。15题ACD都是从君王入手应为正确,而B项对照第二句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可以看出B项中“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是错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题干中涉及
6、到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评价,那么应从原文中作者对主人公的叙述或评语(文中的议论句)中找根据。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司马迁在《史记》中主张“不虚美,不隐恶”。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5虽然这几年所选的都是清官事例,但不排除史传家在记录时也会涉及传记人物的缺点。我们在做题时不能光凭主观意向认为选文主人公一定样样都好,而没有短处。而04年完全从对清官评价的模式中跳出,把评判的中心转向统治者。二、排除干扰信息第四题考查内容为“筛选并提取文中
7、的信息”,从03年开始为第三题,一般考查人物性格的比较多。有了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我们就明确了选文主要表现主人公哪些性格品质,哪些事是反映这一品质的。通过最后一题的分析,在对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排除法做比较容易。1.先从主语入手排除与主人公无直接关系的、是主人公以外的人讲的话做的事的句子。如01年全国高考试题15题: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8、。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其中①的陈述对象不是田单,马上可以排除此项。有时选句是别人对主人公言行品质的评价则要看是针对什么进行的评价。如: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员半千胆识出众的一组是:[ ]①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②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③三者去矣,其何以战?④及对策,擢为上第。⑤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A、①②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