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01473
大小:60.69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04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木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會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牛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
2、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服务錚向•智能泛在・融合创新•开放协同应用导向・系统集成・规模应用・互联互通•业务导向・功能优化•个别领域・孤立分散图]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图1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
3、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
4、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冇和校外教冇融通,注重教冇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三、建设原则育人为本、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冇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教冇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和教育教学质量。创新驱动、整体设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
5、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创新,重新设计和推进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结构。要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动力,打造适应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虚实融合的育人环境,驱动教育创新与变革。开放共享、特色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与全省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当地智慧城市建设“一盘棋”,依托省“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通用流程和资源服务的高度共享,鼓励学校联盟发展,避免出现“单兵作战”、“信息孤岛”。要坚持区域
6、统筹、因地制宜、尊重校情,鼓励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强化示范辐射。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四、建设任务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模式创新和学校形态的系统重构,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教师发展可捋续发晨机畅辂色创新培育持色创新顷目决策殺册几瓮>I专业服务机笔IfiOt教育治理应用智倉评怕应用暂然服劳应用I知识共享眾务体磊基智g.学习环境%*.•*:•二••::•::::•:*••••:::■'•杖仪A移动物联的校园网1:;(智瑟敕直],:泛在学习中心替能安防校辰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闾
7、体系化忧庚数字教育资滌服隽协作学习社群投入和安全保阳机瓮图2智慧校园系统框架图其中智慧学习环境是基础,知识共享服务体系是关键,智慧应用是核心,特色创新是标志,师生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保障,进而形成开放的现代校园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如下:(一)建设智慧学习环境以感知、识別、联结为主要特征,以“云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技术形态;以智能工具、知识库和社交网络为要素,构建智慧校园的虚拟空间,实现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形成“可感知、可分析、可干预、可自愈”的新型学习环境。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建设移动物联的校园网推进校园网络扩容提速,实现网络服
8、务全覆盖,满足教学、管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