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28585
大小:64.8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3
《试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体现文道合一的语文教学宗旨?本文通过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的课文,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具体地介绍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关键词:情感教育、渗透、环保意识、环境教育、善待自然。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
2、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上至天
3、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个人,它包含着智育、德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潜含的内容,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巧妙渗透环境意识。(一)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1、普及自然学科知识的说明性文章。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说明文如:《蜘蛛》、《隆冬话竹》、《松鼠》等文章重在阐析科学道理,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从而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如教学《什么是生态平衡》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各类动物的天敌,再让学生设想没有天敌的后果,由此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也就了
4、解到了什么是生态环境,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失衡,生态失衡后会产生那些严重后果,而自觉维护周围生态平衡的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2、与环境破坏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部分作品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范文,但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浮浅的层次,以为那只是将来的事,威胁不到本人,甚至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讲环保,只有我一个人不注意没有关系,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学此类文章时应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发地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到风沙的巨大“威力”,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撼,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
5、示近年沙漠化的现状,并让学生设想此种发展速度下,若干年后的地球将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3、富有文学价值的美文美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发现美、领悟美,从而追求美,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书写自然之美的写景散文,又有书写人情之美的抒情散文,教学这类文章除了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美之外,更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真善美。如:教学《小院》,学生通过找出文眼“醉”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醉”的是什么?为什么“醉”?这样就能自然地把握住文中的景物美、人情美,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能为人类创设美的情境,
6、而善良宽容地待人,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亲》等,向人们展示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那样鲜活,那样清明透彻。在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
7、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其次,在教学中,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古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第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自然环境对培养健康人格、豁达心情的重要作用,如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达出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看有香如故”,显
8、示了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曹操看“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而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