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28039
大小:194.1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3
《中央电大形考答案刑法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刑法学#-0003试卷总分:100判断题(共15题,共15分)开始说明:结束说明:1.(1分)在没有产生任何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也可能构成犯罪。√×2.(1分)甲骑车不慎撞着行人乙,乙上前对甲拳打脚踢,致甲鼻口流血,然后扬长而去。甲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3.(1分)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4.(1分)乙欠甲人民币30万元,屡催不还。甲遂纠集丙、丁二人前往乙家中将乙骗到自己开来的车上,挟持乙至邻省一朋友家中拘禁数日。本案中,对甲应定非法拘禁罪。√×5.(1分)许某将一辆车开到甲家,说是偷来的车暂时在甲的院子里存放几日。甲在许某离开之后就联系买主将车
2、卖掉了。许某后来向甲索要时,甲拒不交出,甲构成侵占罪。√×6.(1分)乙某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后遗弃的,构成遗弃罪。√×7.(1分)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并且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属于重大立功,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8.(1分)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个月。√×9.(1分)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即本罪),而方法希望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态。√×10.(1分)甲与乙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引起殴斗。在殴斗过程中,甲拿刀朝乙肚子上猛刺一刀后逃走,致乙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在主观上属于直接故意。√
3、×11.(1分)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12.(1分)附加刑不能够单独适用,只能附加于主刑适用。√×13.(1分)在脱逃罪中没有行为对象。√×14.(1分)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15.(1分)监狱管理人员甲指使犯人乙殴打犯人丙。在该案中甲属于教唆犯。√×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开始说明:结束说明:16.(2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
4、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17.(2分)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负刑事责任。A、盗窃B、制造毒品C、投放危险物质D、破坏交通工具18.(2分)刑罚适用的主体只能是()。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D、监狱19.(2分)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主体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B、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C、高级人民法院D、承办刑事案件的法官20.(2分)王某叫李某去偷摩托车,并代为销售,李某偷了一辆八成新的摩托车给王某,王某卖得赃款4000元。王某的行为属于()。A、构成盗窃罪B、构成销售
5、赃物罪C、构成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应数罪并罚D、不够成犯罪21.(2分)对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年。A、10B、12C、15D、1822.(2分)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是指()。A、14岁以上不满18岁B、16岁以上不满18岁C、14岁以上不满16岁D、不满14岁23.(2分)李某持猎枪打猎,忽听远处草丛中的响动,以为是猎物,准备开枪,同去的张某提醒他,这里经常有人来,但李某不予理会,开枪后,不幸将一割草农民打死。李某的行为是()。A、过失致人死亡罪B、间接故意杀人罪C、意外事件D、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24.(2分)
6、刑罚适用的对象是()。A、犯罪人B、被告C、犯罪嫌疑人D、被告人25.(2分)下列犯罪中,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是()。A、抢劫罪B、盗窃罪C、伪造国家有价证券罪D、故意伤害罪26.(2分)下列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说法,错误的是()。A、刑法总则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据此,对于盗窃、故意重伤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B、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有权参加村民委员会的选举D、刑法总则规
7、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如果人民法院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则不能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7.(2分)我国刑法规定:“本法所说的以上、以下、以内,都包含本数在内。”这属于()。A、司法解释B、立法解释C、文理解释D、伦理解释28.(2分)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丙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造成乙和丙死亡。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9.(2分)我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