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ID:34122543

大小:3.38 MB

页数:76页

时间:2019-03-03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_第1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_第2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_第3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_第4页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硕士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并设计了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型。他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同时,他还证明,厂商技术吸收的决策和产出增长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Colombo和Mosconi于1995年分析了复合技术早期扩散的兼容性和累积性学习效应,认为边干边学效应是技术扩散路径中技术经验的增函数[18]。第三,以Mckendrick、Buzzacchi、Colombo和Marioti等为代表的组织技术溢出理论[21]。主要以银行组织技术的研究为重点。Mckendr

2、ick于1995年发现银行业组织技术模仿的来源大多数属非市场中介型: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专门知识的来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Buzzacchi、C010mbo和Marioti则认为大多数从事技术创新和扩散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只以制造业为例,忽略了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事实,所以他们就意大利银行业的技术扩散进行了探讨。第四,博弈论中的溢出分析。Kapur(1995)通过构建一个博弈模型,考察了信息不确定下溢出对厂商学习行为的影响。Ziss(1994)则构建了一个有溢出的两阶段(研发阶段和生产阶段)双边寡头博弈模型,将不合作方式与合作(R&D阶段的勾结)、定价(生产阶段的勾结)

3、及合并(R&D和生产阶段的全面勾结)等三种勾结方式一一做了比较,并评估了各种勾结方式改善福利的条件:在溢出足够大时,上述三种勾结方式的福利水平都高于不合作方式,其中合并的福利水平最高,定价的福利水平低于合资[24]。第五,策略联盟中的溢出分析。Gugler和Dunning(1993)发现:策略联盟是创造、维持和提高厂商技术优势及其创新活动区位配置的互补性组织形式;策略联盟的国际技术溢出随着行业的不同而不同;R&D联合企业只是有关技术创造、扩散组织内和组织间复杂网络的一部分。策略联盟分析可以融入以增殖活动国际化为研究对象的主流经济学和有关的厂商理论中[25]。2000年,D

4、jankoc和Hoekan分析了捷克制造业1993一1996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如果外资份额是由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两部分组成,当地会出现负溢出效应,而如果外资份额是清一色的独资企业,则溢出效应在统计上不明显[26]。2001年,Harris和Robinson选用1974一1995年间英国制造业的企业面板数据,分别对行业内溢出效应,集聚导致的溢出效应,行业问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27]。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种溢出效应都不明显。Barry考察爱尔兰制造业1990—1998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存在大量的负溢出效应,他们将其归咎于5硕七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

5、效应研究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竞争[28]。1.2.1.2国内关于FDI溢出效应的研究随着中国引进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国学者对FDI在中国的溢出效应的研究逐步加深,并以90年代以后最为活跃。1990年李向阳提出外商投资带来的技术不仅会作用于本产业,还会向其他产业溢出;刘星和谷盛源把利用外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的效果进行量化。1999年,李平研究了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29]。从各个方面肯定了利用外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许多学者对我国引进外资的效果表示担忧,如李炼、余光胜、李炜对“以市场换技术"政策进行了反思;王允贵、林康、童

6、书兴、陈炳刁分别从外资名牌对国产名牌的挤占效应、引资的行业结构效应、技术引进效应和成长压制效应几个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对这一政策效果的怀疑,并指出不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转让效果持太大的希望,认为应该重新认识和衡量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果,并指出保护国内行业、培育国内市场的意义[30]。1999年,何洁、许罗月-借鉴Feeder的计量方法,利用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方程,得出结论: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31]。2003年,王志鹏等利用2000年中国工业部门5000家企业的数据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

7、,结果表明外资在行业内产生J下的溢出效应;赖明勇和包群分别用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产出率两个指标来度量技术进步,利用中国1979—2000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国内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技术溢出效应[32]。徐涛和廖杰的研究表明FDI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有溢出作用。王飞通过测定FDI对内资生产部门技术进步率的影响,认为总体上FDI对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没有明显的作用。2005年,赖明勇等以三部门模型为基础,设定了以人力资本、贸易丌放度为变量的吸收能力检验模型,认为吸收能力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