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18186
大小:5.49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3-03
《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姓名:张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魏朝富20120527摘要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摘要聚落,是人类定居的场所,是人们居住、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人类与环境系统发生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空间单元,它代表着特定环境中相对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综合体现着区域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交通环境,而且人类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大部分都是通过其所居住的环境来实现的。重庆市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大面积集中分布的地区之
2、一,喀斯特地区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而也决定了聚落周边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为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分区探讨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交通环境的关系,不仅可以丰富农村聚落研究理论,指导喀斯特地区聚落建设,推动当地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助于搞好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和发展农业生产。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聚落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了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而从村域尺度探讨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文献还不多见。因此,本文以
3、重庆市喀斯特地区中的槽谷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团结村,低山丘陵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邑中居委会和新营村以及低、中山区——奉节县鹤峰乡青杠村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与SPSS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综合运用分布指数法、信息熵法、计盒维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探讨了重庆市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条件下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交通环境的关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l、聚落分布与地貌形态的关系研究区聚落在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上基本趋于一致。石柱槽谷区聚落在高
4、程950-1000m,坡度5。.15。,西、西南、西北等偏西的坡向,地形起伏度0.5.1.0m,地表粗糙度1.00.1.05,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都在O。.5。的地形位上出现的频率和分布的有序性最高;秀山低山丘陵区聚落除了在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25。的地形位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外,都集中分布在高程340-540m,坡度O。.15。,北、西、西北坡向,地形起伏度0.0-0.5m,地表粗糙度1.0.1.1的地形位上;奉节低、中山区聚落除了在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25。的地形位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外,在高程550.750m,坡度5
5、。.15。,北、东北坡向,地形起伏度0.0-0.5m,地表粗糙度1.00-1.05的地形位上出现的频率和分布的有序性都是最高的。石柱槽谷区聚落分布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均呈负相关,而与坡向呈正相关,其中,聚落分布与坡度、地表粗糙度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性水平,与坡向、地形起伏度之间达到显著性水平;秀山低山丘陵区l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聚落分布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呈负相关但均朱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呈正相关但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奉节低、中山区聚落分
6、布与高程、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呈负相关且与高程和坡向之间达到极显著性水平,与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呈正相关且与坡度之间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之间达到极显著性水平。石柱槽谷区聚落分布与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构建的一元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聚落分布除随坡向的增加而增加外,都随其余地貌形态要素的增加而减少;秀山低山丘陵区聚落分布与地貌形态要素构建的一元回归方程均朱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奉节低、中山区,高程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地貌形态要素,其次是坡向、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除
7、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外,聚落分布与其余地貌形态要素构建的一元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随着高程、坡向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表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2、聚落分布与农用地的关系景观生态格局上,研究区景观格局总体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区来看,石柱槽谷区景观格局以灌溉水田和早地为主,秀山低山丘陵区灌溉水田、旱地和有林地占优势地位,奉节低、中山区以早地和有林地为主。聚落用地比重上,总体来看,研究区聚落用地比重都较小,分布都较为稀疏。其中,石柱槽谷区最高,其值为4.56%;秀山低山丘陵区为3.70%;奉
8、节低、中山区最小,为0.89%。耕聚比上,奉节低、中山区最大,其值高达20.23;石柱槽谷区其次,为15.63;秀山低山丘陵区最小,为13.94。研究表明在喀斯特地区,聚落用地比重与耕聚比基本呈反比关系,即聚落用地比重高的地区,耕聚比却较低。聚落分布与农用地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不同地貌区不同地类的不同缓冲距内,聚落分布的面积各异。从斑块面积(TA)来看,随着缓冲距的增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