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百色市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百色市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摘要介绍了百色市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了百色市粮食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促进该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广西百色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310-02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资,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2、如何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摆在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课题。1百色市粮食生产现状百色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小麦、旱稻和其他粮食(养麦、小米)等品种。以水稻、玉米作物为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左右,总产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4%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9%;玉米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4%。豆类、薯类、小麦等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左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6%左百色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3万hm2左右,粮食总产量105万t左右,平均
3、产量3840kg/hm2,分别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的第5位、第6位和第12位。其中,水稻平均产量5235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7位,玉米平均产量3885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9位。玉米能实现自给有余,水稻、小麦、大豆供求偏紧。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相比,百色市粮食单产水平还相对滞后。2制约因素2.1播种面积减少百色市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被占用,粮食生产发展越来越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粮食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
4、出,粮食增长难度大[1-2]o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历史最高年1977年43.18万hm2下降到2011年27.20万hm2,减少15.98万血2,下降37.0%,35年年平均下降1.06%。2.2耕地质量不高百色市耕地质量不高,大部分地区耕地地力水平比较低,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水田的砂壤土、壤土面积仅占水田面积71.46%,旱地占66.38%;水田耕层厚度在12cm以上占74.26%,旱地耕层厚度在10cm以上占78.96%;水田2.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84.45%,旱地1.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59.87%O全市中低产田比例高达
5、75%,仍有3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2.3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百色市虽然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条件差,农田排灌设施还远不能达到高产农田排灌要求,旱涝保收面积不足40%,仅有10%旱地能够灌溉,粮食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4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百色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风冰雹、洪涝以及病、虫、鼠等自然灾害。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冰冻雪灾,冬、春种作物受灾面积达1.328万hm2,因灾减收8900to2008年5月下旬,局部地区受到洪涝灾害,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652万hm2,因灾减收1
6、.96万t;2010年出现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76万hm2,因灾损失3.53万t;2011年晚稻受寒露风天气影响,全市晚稻受害面积2.67万hm2,因灾损失2.2万to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频发、重发,2007年为大发生年,经防治后仍然损失粮食0.75万t。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2.5粮食生产规模小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种植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滞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动
7、能力不强,因此粮食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规模效益不够明显。2.6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平均收益在几千元左右徘徊,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生产效益一直偏低,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差别大,原有种植粮食面积受到蔬菜、甘蔗、桑蚕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挤占,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扩大种植粮食面积空间有限,播种面积难以稳定。2.7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近年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加重,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日益突出,给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困难。2.8
8、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上科技推广和管理机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技推广工作。3发展对策3.1调动全社会种粮积极性,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