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农业技术

宋朝农业技术

ID:34109937

大小:4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3

宋朝农业技术_第1页
宋朝农业技术_第2页
宋朝农业技术_第3页
宋朝农业技术_第4页
宋朝农业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朝农业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辽金夏科技史之农业技术发布时间:2009-6-6阅读次数:150字体大小:【小】【中】【大】农业技术  (一)宋辽金夏时期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的华北地区,经过唐末及五代封建割据势力的兵战,农业生产及农田设施受到很大的破坏。北宋建国后,与居东北、西北的契丹、女真等族边界战事不断,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依赖漕运南方的粮食及其他资源。到了南宋偏安江南,其政治、经济重心完全移到江南,完全依靠江南已有的和增加的农业生产以及其他财富资源,以供应人民所需及军费开支。这一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水平已远远超过北方。北宋初期几年,一直采取轻赋薄敛的政策,招流垦

2、荒,鼓励耕种,有时还放贷牛、农具和种子,定期分限缴还;设立农官、农师,发挥地方官对农业的督促作用,指导农事进行,并大力推广农具。真宗时还曾暂停熟铁不准过黄河的禁令,以满足制造农具之需。这些政策措施对迅速恢复、扩大耕地,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神宗、熙宗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实行改革,促进农业发展。如青苗法,规定每年夏秋收获前由政府贷钱或粮给农民,限制了富户对农民高利贷的剥削;方田均税法按土地优劣定税额,使政府的田赋收入有了保证;实施农田水利法,全国兴建水利设施万多处;并将差役改成招募,既方便了一般民户,又增加了政府收入。新法实施取得了

3、相当效果。但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最终被废除。  宋王朝建立,结束长期战乱,人民休养生息,人口增加很快。因此不断地扩大土地范围,向山区和水滨扩展,与山争地,变山为梯田,与湖争地,变湖为圩田、围田;另一方面重视单产的提高,采用了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增加复种,扩大高产作物,重视选苗育苗及积肥,加强田间管理,注意保持地力常新等措施。另外还创制了不少新的高效农具,发展了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北宋时,龙骨车的使用已很普及了,主要使用于湖乡山区山高水急的地方,使高低的土地都能得到浇灌。还进行大规模的淤田盐碱地改造,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宋代农业的一大

4、特点就是经济作物发展迅速,棉花已从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到江淮一带,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园艺业和养鱼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禽畜的饲养和兽医技术都有显著进步,发展趋势超过了以往。  辽、西夏、金都是以牧业为主。辽在公元916年建立政权后,在农业上多利用战争中被俘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吸收中原地区的农业经验,并引进一些作物。它还针对多沙碛,无霜期短,寒冷和多风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垄作法。西夏1032年建国后主要由汉人务农。金1115年建国后较为重视务农,扩大了我国东北、西北地区耕地面积和农业区域,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宋初以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5、 北宋时麦已经向南方推广,南宋时为解决大量南迁北人的需要,便制定了鼓励种麦的政策,如允许只交种稻,种麦之利全归己有,种麦佃农有利可图,在南方迅速发展。大豆在宋代发展很快,宋已开始用大豆榨油,北宋时已发明豆腐,大豆需求量激增,宋代时除北方继续扩大外,特别在南方提倡种豆。陈旉在《农书》中就指出稻后种豆能熟土壤而肥沃之.棉花的发展比较突出。北宋时仅限于两广和闽滇,到宋末已扩展到江淮流域。而麻类则因棉的发展而受到了影响,苎麻在黄河流域及南方主要产区缩减,在河南及沿海局部地区有一定发展。甘蔗盛产于闽、粤、川、浙,以川遂宁最为著名。宋人王灼著有《糖霜谱》一书

6、,专门介绍种蔗和糖(冰糖)的方法。  由于宋代每年要输大量绢给辽、金等政权,蚕桑业颇受重视。南宋时太湖地区和发展成最重要的桑蚕地区。茶叶在宋代发展突出,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国家的重要财源之一。不少州郡以产茶著名。宋还在四川成都和甘肃天水设置茶马司,以川陕之茶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和军品。另外,两宋时蜜蜂的饲养和淡水养鱼业都有较大的发展。8/8  (二)农业土地的合理使用  两宋时的农田水利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大型工程较少。经过唐末及五代的战乱,关中许多农田水利设施都遭到了破坏。宋代首先修复扩建了不少古渠,如三白渠,汉中的山河堰,南阳召信渠等,恢复了原有灌

7、溉面积。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实行淤田法,在黄河中下游推行淤灌,颇有成就,规模空前,放淤的范围遍及陕、晋、豫、冀。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开封境内淤灌后,每年增产几百万石。可见宋代淤灌改变盐碱地的效果相当显著。  宋时主要依赖漕运将太湖地区丰产的粮食运往开封等地,所以凡妨碍漕运的堤岸堰闸一律毁之,以致河网失控。同时由于漕运所建的吴江塘路和长桥严重阻塞湖水下泄,加速了下游河港淤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宋不得已只好疏浚太湖的入海港,修复一些圩浦堰闸。范仲淹、叶青臣曾分别疏浚白茆等浦和将吴淞江40里的盘龙江截为10里直道,加速排水。后来,赵霖廷

8、主持了大规模的开浚工程。南宋时比较重视水利,但南迁的北方强宗巨族大量围湖占田,使湖面日减,水道阻塞,经常有旱涝威胁。  北宋时在福建蒲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