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

ID:34099671

大小:250.1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3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_第1页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_第2页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_第3页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_第4页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996年第10期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周振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作为一种长期方针,是一个总的努力方向。但在具体操作中,则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具体情况有区别、分步骤地实施。因此,就有必要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出明确的战略定位。本文拟通过某种理论框架下的实证性分析,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一、定义及分析框架定义1:经济增长是指人均实际收入的长期增长。定义2: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总体经济实现长期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定义3:增长方式类型是指沿一定增长路径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

2、的投入—产出关系及其内部构成总体特征的型式。按此定义来界定粗放型增长方式与集约型增长方式,其内涵就是产出水平中要素投入增长率与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所作贡献的主导地位问题,即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以主要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积聚来提高产出水平的增长方式,而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以主要依靠总和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提高产出水平的增长方式(宋则行,1996)。当然,在现实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增长与总和要素生产率提高是不可分割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此为衡量尺度从理论上将增长方式抽象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在对基本概念作了定义之后,我们进一步来构建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分析框架。即首先回答决定经济增

3、长方式的主要变量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发展阶段、体制条件以及对外经济开放度是主要变量。(1)经济发展阶段对增长方式的决定,主要体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竞争比较优势不同,从而决定了增长源泉构成的不同形态,使其产出增长具有不同的支撑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竞争比较优势,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进而就会出现要素使用替代的竞争比较优势。例如当一国经济发展尚停留在满足人们温饱水平的情况下,由于这时候的劳动力、土地、其他初级资源等生产要素是比较廉价的,所以其竞争(比较)优势在于依靠廉价的生产资源投入。

4、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些初级要素投入的竞争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被技术、资金、管理等其他要素所取代。二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同,进而经济系统的聚合要求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系统的经济总量尚小,且内部的结构关联程度不高,系统整体性功能的聚合要求相对较弱,技术进步(受制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规模经济、结构调3整等方面的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上升空间狭窄,所以其竞争优势在于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参与交易活动的部门(即增加投入产出矩阵中的元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系统整体性功能的聚合要求越来越强烈,而要素投入增长的余地相对缩小,此

5、时的竞争比较优势将体现在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上。如果用竞争比较优势来解释经济发展阶段对增长方式的内生性,我们就不能简单采用现有文献对经济发展阶段流行的划分方法,例如按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的经济发展阶段、按产业发展形态划分的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等,而要采纳波特(M.Porter,1990)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即第一阶段是“要素(劳动力、土地及其他初级资源)推动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描述中,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直

6、观的反映,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增长源泉的结构形态也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粗放型增长逐渐转变为集约型增长。(2)经济体制对增长方式的决定,主要体现在不同制度框架的分工协调机能不同,从而使其增长机制内生出某种资源配置的偏好,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率和增长率。斯卡利(G.Suclly)比较了115个国家在1960—1980年间的增长率以检验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他发现“制度框架对经济效率和增长率有重大影响”,将不同制度框架下的经济相比,有效率制度框架的经济增长率要比低效率制度框架的高两倍,效率上高一倍半(1988,P652)。贝克尔的增长模

7、型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决定“协调成本”的制度因素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一样,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之一(G.Becker,1992)。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协调成本与参与分工的人数成正比,而与协调分工的效率成反比。这种协调分工的效率(由协调成本的弹性来表示),主要取决于制度框架设定的分工协调机能。如果我们以两种不同类型的体制框架作比较的话,那么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分工协作生产实行行政性的垂直协调,构造了既无有效的激励,又无硬预算约束的增长机制,从而内生出追求速度、投资饥渴、数量扩张、效益低下等资源配置的偏好,其协调成本是极其昂贵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8、对分工协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