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

ID:34085470

大小:7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3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_第1页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_第2页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_第3页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_第4页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题目类别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辅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2010年4月8日-Ⅱ-开题报告驱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组分分离及含量分析学生:指导教师:一、题目来源题目类别:毕业论文题目来源:中石化“复合驱油剂筛选研究”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建立单一活性剂和活性剂复配体系中活性组分浓度的分析方法,为矿场试验表面活性剂产品的质量检测和产出液中活性剂浓度测定提供基础。(2)石油磺酸盐可以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而且是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在三次采油中"石油磺酸盐作为驱替体系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受到极大的

2、关注,为了提高驱油效率无论是进行实验室合成或工业生产驱油配方研究模拟驱油试验还是现场驱油试验都需要建立石油磺酸盐的分离分析方法。(3)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田化学处理剂由于在乳化、增溶、起泡、消泡等方面的特性,在钻井、采油、原油破乳、脱水、集输、炼油等各个生产环节都有广泛的应用。(4)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石油勘探、钻采、集输和注水等工艺过程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化学或化学品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地域的广泛,所开采油气层位越来越深,地质条件愈趋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尽可能高效的进行石油钻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从钻井、固井、

3、压裂酸化,直到最后采出油气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油田用表面活性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油田用表面活性剂的要求更高,油田用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也就越来越大。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李之平,巩效牧,李庆莹。用百里酚蓝—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J]。分析化学,1984,12(12):1058-1061。[2]史俊,李谦定,董秀丽。克拉玛依炼厂石油磺酸盐组成分析及表面活性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0,29(5):247-249。[3]蒋怀远,饶福焕,蒋宝源。驱油用石油磺酸盐成分分析

4、[J]。油田化学,1985,2(1):75-82。[4]唐凯,俞稼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方法混合指示剂程序加入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61-65。-Ⅱ-开题报告[5]刘祥,李谦定,来东梅。用达旦黄=溴百里酚蓝混合指示剂测定RSO3Na型表面活性剂[J]。陕西化工,2000,29(1):49-51。[6]吴一慧,黄宏度,王尤富。等。混合溶液中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含量的测定[J]。油田化学,2000,17(3):281-284。[7]朱莉,王利平,秦日方。红外光谱法测定石油磺酸盐含量[J]。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1997,16(

5、2):76-78。[8]陈茂齐,吕祖芳,赵国安,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石油磺酸钠的GC/MS分析[J]。油田化学,1987,4(3):214-219。[9]张光辉,阚兆新,马清宝。两相滴定法在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应用[J]。黑龙江石油化工,2001,12(1):43-48。[10]饶福焕,蒋宝源。石油磺酸钠的平均当量测定[J]。油田化学,1986,3(1):21-24。[11]杨颖,李明远,林梅钦.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荆的表面活性与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研究咖.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3):123-125.[12]树堂.大庆馏

6、分油石油磺酸盐的合成与分析[J].油田化学,1989,6(1):65-71。[13]张国印,伍晓林,廖广志,等.三次采油用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2):26-27。[14]王业飞,焦翠,赵福麟.羧甲基化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的复配试验[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ZO(4):52-55。[15]李干佐,林元,徐桂英,等.天然混合羧酸盐的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1994,24(1):1-6。[16]童正新,王芳,吴庆红,等.鼠李糖酯发酵液与OP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

7、的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5(2):16-21。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1.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0世纪20~30年代,DeGroot(US1823439)提出用多环磺化物和木质素亚硫酸盐废液,Holbrook(Us3006411)提出用脂肪酸盐等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由此产生了低张力表面活性剂驱油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Gogarty和Olson(US3254714)、Reisberg(US3330344、US3348611)、Jones(US3497006、US3506070)相继提出了微乳

8、驱。此后,美国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的矿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