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70260
大小:117.9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3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堂限时训练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堂限时训练■■■(2018•保定模拟)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冋答1〜2题。1.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A.山地B.平原C.裂谷D.盆地2.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B.③地位丁•印度洋板块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0.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解析:第1题,①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第2题,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答案:1.A2.C3.(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
2、,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7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选C。鄱阳湖水位变幅人,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湖滩裸露的泥沙吹扬起来,再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形成沙山。此后在冬季风强盛时段,干冷的气候一方面导致赣江水位下降,河漫滩的泥沙(沙源)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产生更加强劲的偏北风,两者相结合,就使得原本出现风沙堆积的沙山发生了风沙侵蚀,此外干冷气候使沙山植被退化,加剧了
3、这个过程。临湖一侧的风蚀作用尤其明显,最终形成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槽形风蚀坑,侵蚀的沙被搬运至山脊的背风侧堆积成沙堆。(2015・高考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4〜5题。4.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0.变质岩解析:笫4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
4、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岩浆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5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答案:4.D5.D(2018・九江模拟)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冋答6〜7题。公元4世纪以前12世纪——14世纪15世纪18-19世纪——现代6.近现代以來,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T7.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A.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5、B.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解析:第6题,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甲、乙、丁三处公元4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第7题,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答案:6.C7.C8.(2018•广州模拟)阅读下图,回答问题。费尔南迪纳岛位置图指出费尔
6、南迪纳岛的岩石类型及其成因。解析:读图可知费尔南迪纳岛的地势特点为中高周低,中央有火山口,为火山岛,岩石多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岩。根据该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费尔南辿纳阳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答案:以岩浆岩为主。成因: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