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60732
大小:1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些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30多年来从事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长期跟踪调研民间手工艺发展情况,2006年以来以山东为重点,就全国285个生产专业村进行调研,对37项农村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其调研表明,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的特点,
2、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1.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实例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民自明代起从事风筝副业生产,任凭风吹浪打,这一传统技艺沿袭至今,杨家埠村现有风筝生产从业户80家,从业农民550人。45岁风筝艺人杨洪伟说,她雇了三四个人,她的作坊主要制作传统风筝,像蝴蝶、蜻蜓、老鹰、凤凰等等,因为是纯手工生产,一年也就是生产四五千只左右,基本上每只都试飞,保证质量,一年收入七八万块钱,挺满意的。据潍坊杨家埠村村委会统计,2009年全村扎制风筝650万只,实
3、现产值3300万元,风筝艺人人均收入1.2万元,普遍高于潍坊市农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不仅仅是潍坊风筝,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发现:临沂草柳编织、菏泽曹县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菏泽巨野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呈现出艺术化产业形态,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和菏泽鄄城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及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发展农村手艺产业,最直接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
4、收,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现代产业机制、传统文化资源、现有人力资源的融合和发展。“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能再获新生。山东临沂柳编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揉入现代创意创新,突破传统柳编农用、日用筐篮的功能和样式,转化为现代文化消费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园艺、装饰、旅游休闲和宠物用品等7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国内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2009年,临沂柳编手艺产业产值近6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作为传统手工艺大
5、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
6、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专家点评潘鲁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突出体现了富民惠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同时,作为一条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创意创新的文化道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
7、”,促进手工艺产业成为农村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2.不再离乡离土的新生活实例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中国结艺人谢印芳说,“我今年41岁,村里很多家庭妇女都编中国结,平时有家务活,农忙得下地,有空的时候就在家里编,我编10年了,一年能编个1万多块钱。”她说,在家编中国结都是计件,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年纪轻点的每月能拿到1600块钱,年纪大的,手脚没那么快了,也能挣1200块钱,不需要出去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上不愁了。就连村里一些
8、个腿脚不灵便的孤寡老人,也都能编,编着不费劲,也很好学,一学就能会。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问题专家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城市化,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自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