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

ID:34053619

大小:13.03 MB

页数:113页

时间:2019-03-03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_第1页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_第2页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_第3页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_第4页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10593学密级彦商大学位论文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专业名称指导教师余功明植物病理学学院名称农学院黎起秦教授申请学位级别博士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10月1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11月25日答辩委员会主席盗划论文评阅人亟鲤论文评阅人jii叠万方数据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IIHilllililUJImiillllifilMiJIlillliJY2888052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

2、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广西大学或其它单位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广西大学。本人授权广西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口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母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论文作者签名:忿询

3、呱指导教师签名:燃作者联系电话:脚当砑乃,r日期:2014年,2月冲日日期:2014年’勿月7日电子邮箱:yugongmin92004@163.tom万方数据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研究摘要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的水稻病害之一,对水稻的为害日趋加剧,严重地制约着水稻的稳产、高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而目前尚未有育成高抗水稻纹枯病的品种报道,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稻纹枯病菌具有强腐生性、宽寄主范围和复杂的遗传背景。为了解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在调查田间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以强致病力菌株CX.2

4、为出发菌株,分析影响该菌株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因子,利用AFLP分子标记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遗传特性,并对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的不亲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纹枯病菌在田间具有较高比例的营养体不亲和现象。2012"2014年间对早稻田水稻移栽50d后的田间水稻纹枯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情况调查发现,2012≮2013和2014年分离菌株间的不亲和比例分别为24.26%、39.22%、41.10%。2、水稻纹枯病菌的营养体亲和性分化与“稻.菌”互作和PH有关,但与水稻品种的抗性、测试的杀菌剂和温度无关。将菌株cx.2在

5、30个不同水稻品种上进行5次连续的接种和再分离,从450株再分离菌株中鉴定出24株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菌株,24个菌株分别来自于其中的15个水稻品种,每个品种接种的3株植株中只从一株植株上分离到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菌株CX.2连续接种在不同抗性水稻材料再分离后,鉴定出的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菌株比例与水稻品种抗性没有对应关系;在PDA培养条件下,菌株CX。2在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杀菌剂的EC50浓度下进行10次连续继代培养,无论是单一药剂还是两种药剂交替胁迫条件下均未分离到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菌株CX.2在不同pH的PDA平板上进行继代

6、培养,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未分离到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该菌株在碱性条件(pHl0,pHl1)下容易发生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CX.2在5、lO、15、20、25、30、35和400C的供试温度条件下,经PDA平板连续继代培养10次的菌株中均未检测到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营养成分也可影响水稻纹枯病菌菌株CX.2营养体亲和性分化,在供试培养基中NA和DP培养基能诱导菌株CX.2营养体亲和性分化,其营养成分中的蛋白胨是引起水稻纹枯病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的主要因素。结合该菌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营养体万方数据亲和性分化的特性,制备的PA培养基在pill0条件

7、下能快速诱导水稻纹枯病菌株CX.2产生营养体亲和性分化。3、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与原始菌株CX.2的致病力和AFLP指纹图谱上均没有差异,说明该病原菌营养体亲和性分化与致病力分化及AFLP指纹图谱的改变没有关系。4、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与原始菌株cx.2对峙培养时在显微状态下观察到两菌株交接处有大量菌丝细胞融合后死亡的现象,而亲和性菌株在菌落交接处融合后能继续生长;不亲和性菌株对峙培养产生隔离带的原因与胞外分泌物无关;营养体亲和分化菌株与原始菌株CX.2互作后没有检查到细胞程序性死亡的DANladder。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与原始菌株的蛋白质指纹

8、图谱存在差异,部分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菌株8.5)与原始菌株相比蛋白差异点多大39个。营养体亲和性分化菌株8.5与原始菌株CX.2共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