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53456
大小:79.5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单砂体精细挖潜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单砂体精细挖潜探究【摘要】针对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特点,以单砂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精细油藏研究,运用隔夹层研究成果,从井网重组、注采方式、工艺技术等方面优化注采井网,提高油藏的水驱动用程度和开发效果。【关键词】濮城油田单砂体精细描述隔夹层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属中渗油藏,具有层间隔层小、层内薄夹层分布、井筒管外窜槽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采收率低等特点。2011年以来,开展单砂体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潜力评价,实施以井网优化重组、单砂体注水、全封再射为主导的单
2、砂体剩余油配套挖潜研究,提高了水驱动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1油藏概况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位于东濮凹陷濮城构造东翼,石油地质储量1088.5X104t,标定可采储量464.71X104t,标定采收率42.7%o油藏共发育12个小层,储层自东北向西南逐步边差变薄层数变少,主力油层渗透率在480〜1000X10-3uni2,层间渗透率级差在3〜15倍。油藏埋深-2280m〜-2440m,油水界面-2440m,油气界面-2350m,东部、北部边水活跃。由于历史注采井网控制程度高,主力油层一直是主要开发对象,水淹
3、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二三类储层采出程度低,水淹程度低;受层内低渗透夹层影响,加上固井质量差,导致挖潜难度大,开发效果差。2精细油藏描述,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2.1隔夹层分布研究通过岩芯分析、高精度碳氧比、全能谱、高分辨率伽玛、高分辨率静自然电位、阵列感应等高精度测井技术的综合运用,对油藏夹层进行了研究。2.1.1?隔层通过岩心观察,认为东沙二上1油藏各小层的隔层分布受远水道满溢和近水道满溢微相的控制,这两者的发育规模与期次决定了隔层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全区除个别井段隔层厚度较薄外,一般都发育一定厚度的隔层,
4、隔层厚度小则20〜30cm,厚则5〜8m。从总体上看,隔层厚度一般稳定在0.2〜6m,个别区域厚度较薄,仅0.2〜0.3in。隔层的形成受沉积控制明显,平面上,具有“河道集中地带发育较薄、溢岸地带发育较厚”的特点。2.1.2?夹层通过对沙二上1油藏各小层中夹层的统计,计算出各小层中夹层的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这两个参数,如下表,并且绘制了夹层密度分布图。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夹层比较发育,夹层厚度比该油藏隔层厚度小,平均值分布在1〜3.12m之间,但是夹层的钻遇率比隔层的钻遇率要低。第1、6、10、11、12小层
5、夹层钻遇率超过50%,夹层比较稳定,其他七个小层内夹层稳定向较差。2.1.3?区域分布特征通过绘制了区内2条隔夹层剖面图表明,该油藏隔夹层纵向上分布频繁,层间隔层分布稳定,夹层稳定性较差,厚度大的夹层较厚度小的夹层分布相对稳定。2.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了准确模拟濮城油田东沙二上1油藏的生产过程,在油藏建模和历史拟合过程中,考虑到了边水、气顶气、隔夹层以及调整挖潜措的影响,对油藏的地质储量、地层压力、综合含水率、日平均产油量、单井的综合含水率和产油量进行了拟合。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2.2.
6、1?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认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地质因素,即油层本身的因素,包括油藏构造、沉积模式;另一类为开采因素,即生产工艺措施,包括井网完善程度、井网排列。以上两种因素相互作用。2.2.2?剩余油分布特以水下分支流河道为主的沙二上16-8等主力层由于物性好,是优势渗流通道,目前水淹最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仅在西部物性变差区、平面相变区、断层遮挡区有剩余油分布;以前缘席状砂为主的沙二上14、5、9、12等二三类层由于物性差,注水启动压力高或渗流压损大,目前总体水淹程度轻,是剩余油挖潜
7、主要对象。3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在储层特征、单砂体开发状况评价、潜力分析及井网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挤堵、套贴、全封再射等工艺技术手段,以井组为单元潜力单砂体为对象,优化、重组注采井网,充分提高各类剩余油的水驱动用程度;依据分层启动压力测试成果,部分井区实行换向注水,改变驱油方向,培养提液井点。针对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攻关研究和改进完善了与油藏相适应的调整挖潜工艺技术。主要包括单砂体注水、全封再射、找水和封窜堵漏技术。3.2油藏调整挖潜效果在井网恢复完善的基础上,对一类层与二三类层之
8、间具备2m以上隔层的井区实施水井单注,充分动用二、三类层的潜力。共实施转注、大修、归位等水井措施11井次,大修、堵水、归位为主的油井措施9井次,重组12个井组构建二三类层井网,累增油8483to通过井组层间精细注采调整治理,有效地改善了油藏的水驱动用状况,增加水驱控制储量96.2X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57.7X104t,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