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32248
大小:14.33 MB
页数:149页
时间:2019-03-03
《动的美学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遗失淫博士学位论文“动"的美学解释学科专业史国蚤宣塞堂研究方向塞茎堂答辩委员会主席割茎送评阅人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二O—O年五月二。、.南开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南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南开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南开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并编入《
2、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以及论文全文浏览、下载等免费信息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南开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同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它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非公开学位论文,保密期限内不向外提交和提供服务,解密后提交和服务同公开
3、论文。论文电子版提交至校图书馆网站:http://202.113.20.161:800l/index.htm。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本授权二体签署一式两份,由研究生院和图书馆留存。作者暨授权人签字:篚晓逯2010年5月24日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论文题目“动”的美学解释姓名薛晓源学号1120060328答辩日期20lO年5月日论文类别博士■学历硕士口硕士专业学位口高校教师口同等
4、学力硕士口院/系/所文学院专业文艺学联系电话13501096721Ema豇xue列66@163.com通信地址(邮编):北京海淀区万柳星标家园3号楼3单元103室备注:是否批准为非公开论文否注:本授权书适用我校授予的所有博士、硕士的学位论文。由作者填写(一式两份)签字后交校图书馆,非公开学位论文须附《南开大学研究生申请非公开学位论文审批表》。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5、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它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非公开学位论文标注说明根据南开大学有关规定,非公开学位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作者本人申请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标注。未经批准的均为公开学位论文,公开学位论文本说明为空白。论文题目申请密级口限制(≤2年)口秘密(≤10年)口机密(≤20年)保密期限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审批表编号批准日期20年月日限制★2年(最长2年,可少于2年)秘密★10年(最长5年,可少于5年)机密★20年(最长1
6、0年,可少于10年)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美学的类型学方法,借鉴性地运用西方现代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及原则,对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展现“动”的“本相”、气象和风神进行系统的美学解释,以期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跳动的节律。本文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解析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对“动”的现象描述、情感表现、深度理解和语言阐释。本文关注了《诗经》、楚辞、赋、唐诗、宋词中诸文献对“动”直接描述和间接阐释,尤其关注“动”的基本价值类型——风、云、水等审美意象的呈现、再现与表现。以风为例,我们凝神倾听在《诗经》中“风”的本真含义,倾听宋玉《风赋
7、》的道说和寓意,倾听唐诗对春风与秋风的吟唱,倾听现代诗人范曾先生对千古风骚的现象学咏叹。以水为例,我们体悟和阐释哲人老子、庄子、孔子对水的观察和言说,体悟和观察诗人曹操、苏轼对水的描写和想象,体悟和解析画家马远、傅抱石对水的描摹和表现;从中揭示出以上诸审美意象背后所蕴含着的哲人的价值推绎判断、诗人的情感韵律判断、画家的形态审美判断。本文关注这三种判断的融合与会通,它们之所以重要,在于人们长期忽略了审美愉悦中蕴含的价值层级和认知判断,审美判断凸显了“爱与恨”的价值现象学,是后世人们审美观照的“路径依赖"和知识语境。本文运用现象学的静态描述
8、和动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去理解和阐释“心为何要动,为谁而动,以何种方式而动”,刘勰的“神与物游”为何要“心摇”,僧肇出入佛道为何要“心寂”,惠能如何以般若之智言“心动”之必归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