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11908
大小:79.4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3
《2013乒乓球俱乐部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部分: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纲要为推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牛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牛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内容要求,并结合我校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实际,特制定《淮海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大纲》。木《大纲》是指导我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的基木文件,包涵对我校学牛课程学习的基木要求,也是我校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基木
2、依据。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学俱乐部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休育能力、发展学牛健康素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努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积极推动我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余体育锻炼的“一体化”进程,营造健康向上
3、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二.课程目标(-)基木目标基木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牛的基木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木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木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木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
4、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1.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怎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斥趣和成功的感觉。2.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二)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
5、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4•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5.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三、课程任务1、促进学生从被动选择向主动选择转变:提供丰富的教学条件,学生根据个人爱好
6、在运动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等方面自主选择,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理念是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3、促进学生从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在俱乐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让全体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全面管理,参与管理的全过程,即无论俱乐部中的大小事情都让学生参与决策、参与行动、参与评价,从而体现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4、促进课内教学效果向课外实践运用转变:通过频繁的课内外运
7、动竞赛,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裁判能力、创新能力,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得以紧密衔接,课内教学效果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与运用。5、促进学生从学校体育向社区体育最终向终身体育转变: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校外相关的个人、团体进行交流与沟通,与社会进行多层次、多模式的结合与渗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网络。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社会体育意识和认识视野,为“终身体育”的观念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6、促进体育教学从单一实践环节向综合教学信息平台转变:通过网络呈现教学信息,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与会话交流
8、。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提供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7、促进教学评价从单纯技术评价向个性能力评价转变:在注重身体素质、专项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培养的过程中,还提供给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平台,满足和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实践与考核。8、促进课程教学从单纯课内向课内外一体化转变:把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外体育赛事有机结合,使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模式,并将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