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02887
大小:59.0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3
《浅谈高校隐性德育中榜样教育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隐性德育中榜样教育法[摘要]榜样教育法在隐性德育中的运用是指把德育内容潜隐在榜样人物身上,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自觉地学习并实践榜样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质。榜样教育法运用于隐性德育中可以收到显性教育意想不到的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榜样教育法,就要求我们分别从榜样资源建设、榜样内容选择、榜样学习实施及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法显性德育隐性德育[中图分类号1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70-03一、榜
2、样教育法概述心理学认为人和动物都有模仿的本能,模仿根据有无意识参与可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榜样就是人们模仿的对象,只不过榜样是一种先进的、积极的、好的模仿对象。教育学根据人的模仿心理和榜样的积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创立了榜样教育法。榜样教育法虽然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被运用,但关于其内涵,学界至今尚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有人将榜样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视为同一概念,认为榜样就是典型,典型就是榜样。郑永廷教授在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就提出了典型教育法,并将其解释为"典型教育法是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
3、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笔者认为榜样和典型并不能完全等同。首先榜样一般是相对人物而言,我们讲,“以XX为榜样”通常所讲的对象是人,而典型既可以是典型人也可以是典型事,我们讲“XX典型”这里所讲的对象既可能是典型人,也可能是典型事。其次笔者认为,榜样一般具有褒义色彩,而典型则是一个中性词。学习榜样,一般指学习好的东西,学习好的榜样。而典型则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有所谓正面典型和负面典型之分。当然,榜样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也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将一般的道理以一种具体、形象形式表达
4、出来,让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榜样必须是典型,如果所要树立的榜样不够典型,那么这个榜样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综上所述,笔者试将榜样教育法的内涵概括为: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将抽象的说理变成一些典型人物所做的典型事,或典型人物所具有的典型品格,树立成一种榜样,激励受教育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自觉地学习和模仿榜样的一种教育方法。二、榜样教育法在高校隐性德育中运用的依据高校德育作为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一道德育屏障,对我国人才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层面,显性德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
5、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相对于显性德育,所谓隐性德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的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指教育者为了改变当前受教育者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榜样教育法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每一个受教育者从小到大的道德成长无一
6、不受榜样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石一天天地铺砌起来的。”榜样教育法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既可以运用于高校的显性德育中,也可运用于隐性德育中。从心理学角度区分,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地模仿榜样进行的教育就是显性教育,而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去模仿榜样的教育方式就是隐性教育。如在课堂教育活动中,讲授某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向某某榜样学习。再如提前设定好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某某先进人物事迹的报告会,有计划地组织向某某榜样学习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有
7、组织、有计划、明确地、直接地、外显地运用榜样教育法进行道德的教育就是显性德育。相对的,把教育目的不提前告知教育者,教育内容潜隐在日常的人物身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受教育者自觉学习某些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质,这种榜样教育法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就是隐性德育。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典型引导(或叫榜样教育)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形式。这种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无意识来进行。由于人们普遍有推崇榜样的心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明显的竞争性,这样,在一个国家或一个集体中如果有几个或更多的优秀榜样人物,那么周围的人就自然会如孔子所说的"
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其起到教育的感化作用。相比于显性德育反复说教,反复强调”向XX榜样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达不到教育者所预想的教育目的。隐性德育不用反复强调,只是树立榜样,特别是在与学生日常接触的人物中间树立榜样,根据人的模仿心理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