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ID:33988218

大小:9.85 M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3-02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_第1页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_第2页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_第3页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_第4页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STUDIESONCONTROLEFFECToFEucryptorrhynchusbrandtiANDEchinensis(COLEOPTERA:CURCULIONIDAE)ONAilanthusaltissimaANDGENETICDIFFERENTIATIONOFDIFFER-ENTPoPULATIoNSANDM【IToCHONDRIAI.GENOMEOF晟brandtiBYYUBoADISSERTATIoN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I王EDEGREEOFMASTERWITHMAJORI

2、NENToMoLoGYADVISOR:PROFESSOR(Ph.D)DUYu-ZhouY』~NGZHoUUNIVERSITY羽渔NGSU,YANGZHoU,CHINAJUNE,2012IIIIIIIIIIIIIlllM8Illllll11111IY2258846本研究得到美国农业部林务局1:利用生防因子进行杂草综合治理(臭椿部分)>项目资助。ThisresearchwassupportedbyUSDAForestServicefortheprojectof‘‘DevelopingaBiologicalControlComponentforanIntegratedW

3、eedManagementProgramforAilanthusaltissima(Tree—of-Heaven)”.余波:臭椿沟眶象对臭椿的控制作用、遗传分化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摘要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brandti(Harold)及其近缘种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altissima(Olivier)均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象甲科Curculionidae,隐喙象甲亚科Cryptorrhychinae,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它们的食性较为专一,主要取食臭椿

4、Ailanthusaltissima(Mill.),其幼虫在树皮下和木质部蛀食为害,严重时造成树势衰弱以致死亡,在中国是一类重要的园林害虫,也被认为是控制臭椿的重要天敌。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臭椿沟眶象及沟眶象在不同胁迫条件下对臭椿的控制效果、臭椿沟眶象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以及臭椿沟眶象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l、通过对臭椿树进行5种不同胁迫的处理,定期观察记录臭椿树生长情况、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的虫口数和羽化孔数等相关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臭椿树受到的胁迫程度越高,臭椿沟眶象和沟眶象更容易生长发育,对臭椿的控制效果更好,因此,可以利用臭椿沟眶象

5、控制北美的外来入侵植物臭椿。2、通过对臭椿沟眶象4种线粒体基因COl、COIl、COIII、Cytb和rDNAITS2核苷酸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1)在臭椿沟眶象种群内这4种线粒体基因(A+T)%含量均在72%左右,具有明显的~T碱基偏倚性,核苷酸替换中转换率均大于颠换率。(2)臭椿沟眶象6个地理种群间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和rDNAITS2序列均有变异位点,其中4种线粒体基因中共有17个变异位点,而rDNAITS2序列中则只有一个变异位点。(3)通过AMOVA分析表明,在4种线粒体基因中COl和COIII基因上表现出的分化程度最高。(4)单倍型分

6、析结果表明,各个地理种群既有共享单倍型也有独享单倍型,独享单倍型多于共享单倍型,但共享单倍型的比例明显大于独享单倍型。这表明臭椿沟眶象各个地理种群间既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基因交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5)基因流分析表明陕西西安种群(BSXX)分别与北京种群(BBJ)和辽宁葫芦岛种群(BUm)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大,各地理种群间的Nm均小于4,表明各地理种群的基因交流较少。3、采用PCR成功扩增出臭椿沟眶象除D.100p区以外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主要结果如下:(1)所测得的臭椿沟眶象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5534bp,包括13种蛋白质基因、22种tRNA基因、2种r

7、RNA基因以及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组的蛋白基因、rRNA基因和tRNA基因均存在很强的碱基A+T含量偏向性。(2)大部分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为ATN,然而ATP6、ND4和CYTB三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则使用了六联体起始密码子ATGATA。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终止密码子都为三联密码子TAN。蛋白质基因的氨基酸组成中苯丙氨酸(Phe)、亮氨酸(Leu)、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丝氨酸(Ser)和异亮氨酸(Ile)的含量最高。(3)除tRNASer(AGN)缺失了D.臂外,其余的tRNA基因二级结构都可以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反密码子和多数六足动物一致,多为GN

8、N或UN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