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76075
大小:47.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2
《李自成功败垂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李自成功败垂成明朝后期,以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几年艰难曲折的战斗,攻陷北京,灭掉明帝。在这胜利在握的时刻,情况骤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军一败涂地,最后李自成战死于湖北九宫山,死时年仅39岁。造成这场大悲剧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由于李自成进京后推行了许多错误政策所致,但从军事角度来分析,李自成对军事后勤工作重视不够也是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流寇主义,无巩固的后方根据地。李自成的作战才能出类拔萃,勇猛善战,揭竿之初就被称为“闯将”。他的军法也很严,明文规定犯淫劫者立即斩首或割掌,甚至马踩了老百姓的庄稼也要问斩,故有“仁义之师”之誉。李自成不仅对军
2、队要求严格,而且能够身体力行,他不好酒色,不贪财利,生活十分朴素,能“与其下共甘苦”。然而,李自成对军队后勤工作不够重视却是其致命的一大弱点,突出表现在其有严重的流寇主义,不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从李自成起兵造反到他失败,前后长达18年。他领导的起义军自陕西到河南,由四川至湖北,经山西、河北直驱北京,还北攻过宁夏,转战八九个省市,踏遍半个中国,但是边打边丢、多处流窜,到头来没有建立一处可靠的根据地。再有他忽视“生产”这个重要问题。李自成虽然主张“均田”,也在襄阳、南阳地区实行过屯田,想建设后方基地,但他由于对“广积粮”缺乏足够认识,事实上并没有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
3、。在这方面他与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相比就差多了。朱元璋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积极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实行了“广积粮”,收到了良好效果。李自成则缺乏这个远见。1642年后的两三年间,农民军在河南、陕西打过几个大胜仗,完全具备建立农民军根据地、后方供应基地的条件,但李自成没有这样做,致使自己没有一个可靠的立足点,形成胜时众人迎、败时少人助的局面。就在兵败芦沟退出北京的危机时刻,如果他听从李岩的建议,转战河南作为根据地,凭李自成在其故乡的威信和原来的群众基础,还是有希望挽回败局的。可惜的是李自成不听从这一良策,最后导致彻底灭亡。古兵书曰“用兵必裕饷”,把作战中的粮饷
4、供应称之为“大略也”。可见,古代战争中后方基地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李自成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2)缺乏可行的后勤保障手段,过于依赖取之于敌。古代作战,冷兵器相交,后勤保障手段大体有四:其一是自身携带,然形式各异,多有食余马、牛者;其二是后方供应,故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其三是就地取给,借、虏民粮;其四是取之于敌。取之于敌固然很重要,尤其在大刀长矛短兵相接的时代更是如此。孙子兵法中就有“固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的观点,但这是建立在“取之于国”的基础上,不是完全依赖取之于敌的供给。李自成的起义军没有一整套的后勤保障手段,不采取多种办法,过于依赖取之于敌。李
5、自成错误地认为勿需筹运粮饷,规定营兵不许多携辎重。因此,起义军是打到哪里吃到哪里,只靠追赃助饷过日子。据《明史》记载,李自成军“百万合营,不携粮,随掠而食,饱则弃馀”,其结果是“有断食断盐数月者”。这里应该肯定李自成的农民军以“富民的积储作对象,散财赈贫,发粟赈饥”的政策,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也是闯王军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他只看到“暴力进行分配”问题,一味靠追赃助饷来解决眼前的军饷困难,而忽视了自身后方供应问题。大顺政权在西安建立之后,应该积储粮饷,保障作战需要,但他没有及时订立一套征收田赋钱粮的制度,失去了财经主动权,靠取“富民财”维持军饷供应,这
6、显然不是持久之策,于是使军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倘若李自成进京后实行优待降官降将政策,把打击面缩小在皇室、不掌握兵权的少数文官范围内,对少数恶官追赃量刑,而对大多数降官实行“助饷自愿”政策,再加之传檄定规,按照明朝中期的钱粮数额征收田赋,用经常的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李自成的新王朝统治是可以得到巩固,局势是可以稳定下来的。事实上起义军缴获的皇库的银子就有3700万两,足够满足当时军饷的需要,大可不必追赃弄得人心惶惶。但李自成还是用老办法一味“拷掠追赃”,其实追来的钱也没有充于军实,而是各级富其私囊,致使军纪涣散、对外扩大了对立面,内部失去了战斗力,一败再败,
7、惨归西安,到处流窜,为清兵穷追,再也无法挽回败局。李自成后来一败涂地的深刻教训,与他对后勤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