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

ID:33961985

大小:41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02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_第1页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_第2页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_第3页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_第4页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溪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3m围岩径向注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一、编制依据及范围21.1编制依据21.2编制范围2二、工程概况2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3.1工程地质23.2水文地质53.3气象资料6四、人员、设备配置64.1机械配置64.2人员配备6五、施工方案65.1总体施工方案65.2施工工艺流程75.3径向注浆参数设计75.4钻孔95.5径向注浆施工95.6径向注浆验收标准9六、监控量测106.1监控量测项目106.2监控量测管理116.3隧道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116.4监测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及反馈126.5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12七.管理措施137.1质量管理措施137.2安全管理措施

2、147.3工期控制措施157.4环境保护措施157.5文明施工管理措施167.6雨季施工管理措施18八.浅埋段施工塌方处理应急预案198.1塌方发生时人员、设备、装置、材料的部署198.2应急管理领导小组198.3发生源控制208.4应急处理的步骤及方法2022本溪隧道改DK73+550~改DK73+900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及范围1.1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35-2010/J1149-2011);(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

3、本溪隧道修改施工图及补充图纸(5)沈丹客专施隧参05-14;1.2编制范围本溪隧道改DK73+550~改DK73+900,节段长度350m。二、工程概况本溪隧道穿越本溪市南中低山区,地貌形态复杂,沿线所经之处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大部分山体基岩裸露,奥陶系灰岩,南芬组页岩、钓鱼台组石英砂岩形成直立陡壁,进口及部分丘前缓坡及丘间沟谷中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地势总体呈东高西低,高程在155~370m之间,相对高差215m。进口里程为改DK68+442.33,出口里程为改DK75+201.40,全长6758.55m,为单洞双线隧道,改D

4、K72+233.52~改DK74+577.30位于直线上,隧道内线间距4.6m,隧道内为人字坡,隧道进口至改DK73+750段为3‰的上坡,改DK73+750至出口段为3‰的下坡,洞身最小埋深28m。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3.1工程地质3.1.1地貌特征本溪隧道穿越中低山区,地貌形态复杂,沿线所经之处山峦叠嶂,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大部山体基岩裸露,奥陶系灰岩、南芬组页岩、钓鱼台组石英砂岩形成直立陡壁,进口及部分丘前缓坡及丘间沟谷中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地势总体呈东高西底,高程在155~370m之间,相对高差215m。223.1.2地层岩性

5、隧道范围内丘间沟谷内表层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残坡积(Q3dl+pl)粉质粘土,隧道洞身通过地层较为复杂,分别为石炭系本溪组(C2b)页岩、泥质砂岩;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白云质灰岩、石灰岩;清白口系南芬组(Qnn)泥灰岩、页岩;青白口系钓鱼台组(Qnd)石英岩夹页岩。隧道进口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3dl+pl)粉质粘土,碎石土。下面将隧道通过范围内地层由新到老简述如下。(1)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Q3dl+pl)粉质粘土:褐灰色,硬塑,夹少量碎石,主要分布于丘间沟谷、部分山前斜坡处,厚度约0.0~9.0m。碎石土:黄褐色,

6、稍湿,稍密,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页岩,一般颗粒20mm~70mm,夹碎块,最大粒径120mm,部分碎石可见半胶结状态,泥质胶结。主要分布于丘间沟谷、部分丘前缓坡及隧道进出口处,厚度约0~4m左右。(2)石炭系本溪组(C2b)页岩、炭质页岩,局部夹煤层,黄灰色,薄层状,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Q2s)石灰岩:青灰色,泥晶结构,薄层~中厚层状结构,弱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表面可见溶蚀现象,岩层产状:1350∠400,主要发育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500∠500,间距20~30

7、cm和1100∠750间距30~40cm。(4)清白口系南芬组(Qnn)1)南芬组三段(Qnn)页岩:黄褐色,纸片状页岩夹粉砂岩。薄层层状,节理发育。厚179.46m。该段隧道出口岩层产状为2950∠180,发育三组节理,产状分别为750∠900,间距10~50cm;1250∠850,间距5~20cm;1600∠800,间距5~30cm;22隧道洞身推荐涌水量表项目起讫里程洞身长度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推荐值推荐值编号LQs(m3/d)qs(m3/m*d)Qs(m3/d)qs(m3/m*d)1改DK68+442.33~580137.5240

8、.248.140.42改DK68+580~DK69+0104306231.451923.544.473改DK69+010~DK69+53052017963.454747.719.134改DK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