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

ID:33946411

大小:74.9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2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_第1页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_第2页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_第3页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2总第210期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11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徐学书喇明英[摘要]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及其建筑技术是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村寨碉房和碉楼建筑受损情况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羌族传统建筑的一系列抗震技术。提出在羌族村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应重视羌族传统碉房建筑抗震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促进羌寨的恢复重建和羌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词]羌族;碉房建筑;抗震技术;文化遗

2、产保护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9)02—0011—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羌族特色文化资源体系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08AMZ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徐学书,男,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喇明英,女,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1“5·12”汶川大地震使羌族聚居区的大量羌碉建筑是羌族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形族村寨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作为羌族物质文化式。遗产和非物

3、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碉房建筑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历史上的碉房具有民族特色的羌族实用建筑。国家批准成立的建筑多为一层半建筑(建于屋顶后半部的照楼俗羌族文化保护试验区,以汶川、理县、茂县、北川等称半层),二层半及其以上的建筑很少。随着经济县的羌族聚居地为核心区,目前该区域羌族村寨的发展,现当代羌族碉房建筑已发展成以二层半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如何结合灾至三层半建筑为主。楼层之间多用圆木横置两侧后恢复重建工作,保护好该区域羌族村寨的传统端墙上形成密集的横梁,其上纵铺用圆木劈成的建筑及其

4、建筑技术,也就成为保护区必须面对的木块,再上纵横铺设油竹或小树枝垫层、顶铺木板重要课题。笔者曾深入上述羌族聚居区进行实地做为地面,房顶则在油竹或小树枝上部加铺山草调查,发现地震造成的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受损后再夯筑黄粘土防水屋面形成平顶,或修建坡屋程度除区域性差异外,建筑材料、修建方法、建筑顶屋面。为了防御及御寒的需要,传统上碉房建体量等相关建筑技术问题皆与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筑皆为内大外小的斗式窗,现当代为了采光通风着密切关系。羌族聚居区属于地震频发地区,探皆建为竖长方形双开木窗或板窗。碉房建筑布局讨羌

5、族建筑的传统抗震技术及其传承问题,对于或集中修建或分散独立修建,集中修建者往往多研究和保护羌族传统建筑文化、促进羌族村寨的家墙体联建或通过木廊道、过街楼等连接。碉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皆具有重要价值。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多呈长方形或近方的长方形布局,少数碉房因受地势影响呈不规则的异形布局。一、羌族村寨建筑概况在立面上则呈前低后高的台级式造型,依山而建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岷江上游和的村寨建筑群也因之形成层叠而上的壮美景观。涪江上游地区,其原生形态传统建筑为石砌碉房碉楼建筑多为石砌,个别地方有黄泥夯筑的

6、和碉楼。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该区域石砌碉夯土碉。碉楼平面布局包括近方形四角碉、于四房和碉楼建筑至少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后汉角碉后墙中部增加支撑背脊的五角碉、六棱形的书》中记载为:“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六角碉、八棱形的八角碉。碉顶多为后半部凸起[1]十余丈,为邛笼”。作为羌族建筑的主体和羌族作照楼造形,少数呈平顶。碉楼内部多分为单数最具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石墙体碉房和石的五、七、九、十一层,每层用圆木横置两侧墙体形©12民族文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2总第21

7、0期成密集横梁、上铺木质楼板,以独木梯上下。为增较河谷地带使用夹砂石的泥土砌墙的村寨房屋保强防御性,碉门通常开设于第三、四层,以独木梯、存更加完好。这种现象当与粘土的粘合性能有绳索出入。碉内地下埋设陶水管将外部水源引入关。粘性好的纯净黄泥韧性好、粘合力较强,可较[2]碉内,第一、二层多堆放粮食及贵重物资。由于好地将砌石墙体连接为整体并抵御外力的冲击;石碉多为用于军事防御的公共建筑,故石材选料夹砂石的泥土较为松散、粘合力差,当墙体受到外及修砌工艺皆严格于民居碉房。力冲击时松散的墙体因不能连接成一个整体

8、而难以有效抵御冲击力。二、羌族建筑地震受损现象分析31墙体收分较大的建筑损毁程度轻于直墙体经深入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羌族聚居县或收分小的建筑。羌族石砌碉房建筑传统上皆有的河谷及高半山羌寨进行广泛的实地考察,羌族100左右倾角的收分,内墙垂直、外墙由下向上逐碉楼建筑极少整体垮塌,多为因地震造成的侧向渐内收形成底宽顶窄的梯形(通常基础部位墙厚1摆动导致碉楼上部侧向坍塌。民居建筑受损严~1.20米,墙顶厚0.50米左右),整栋建筑有若覆重,其中以土、石碉房受损最为严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