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06228
大小:56.1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1
《桃树及小麦立体种植效果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桃树及小麦立体种植效果探究摘要桃树与小麦立体种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距树干70cm处的第1行小麦累计遮荫面积为1.8m2,其后各行面积逐渐减少;距离树干70cm的小麦光照水平仅在50%左右,产量仅为3508.5kg/hm2o在实际生产中,应将桃树的高度应控制在130cm,冠径为180cm。关键词桃树;小麦;立体种植;产量;影响中图分类号S662.1;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079-0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果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果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促使果树种植业大力发展[1-2]o但是,果树种植面
2、积的不断增加,势必会挤占粮田面积[3-4]。为此,笔者初步探索了桃树与小麦立体种植模式,既确保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又增加果品产量。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设在诸城市龙都街道洼里村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基地的大田中,该地块为中上等地力,灌溉条件很好。桃树品种为矮化水密桃最新品种春蜜;小麦品种为广适型小麦新品种临麦四号。1.2试验方法桃树与小麦间作种植,桃树是在2010年早春栽植的半成品苗,株距3m,15m为一带,桃树的树形为开心型。树行内种植小麦,即在离树干70cm处向外大小行播种,行距分别为13、26cm,基本苗为180万株/hm2o2011
3、年桃树树高控制在130cm、冠径180cm。在离树干70、83、110、123、150、190、230、400cm处,即第1、2、3、4、5、7、9行和4m处的小麦分别定点调查,长度为100cm,小区面积为0.2m2,3次重复。1.3调查内容及方法在小麦灌浆时定点测定小麦群体内光的水平分布和桃树对小麦的累计遮荫面积。分别在各定点内调查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小麦产量。2结果与分析2.1桃树对小麦遮荫面积的影响从8:00—16:00,每隔2h调查1次小麦各行定点内累计遮荫面积。从图1可以看出,第1行小麦的累计遮荫面积达到1.8m2,而第2行只
4、有1.0m2,二者差别很大。从测定情况来看,第1行小麦能全天遮荫,第2行从11:00—14:00不遮荫,其后各行的遮荫面积就越来越少。经统计分析,累计遮荫面积与小麦产量呈显著相关,r=0.97o2.2桃树遮荫下小麦群体光照水平分布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第1行小麦的相对光强在全天内都是很小的,为50%左右;第2行小麦能达到70%〜90%。这说明第1行小麦在全天内光照都是不足的,这样就会对小麦产量造成不良影响。从表1还可以看出,从第2行小麦及以后各行的相对强度变化不是很大,而是趋于一致,这样对小麦产量形成也就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经统计分析,相对光强与小麦产
5、量呈显著正相关,r=0.94。2.3桃树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第1行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与其他各行之间差别很大。原因可能有以下2点:一是第1行小麦苗期由于桃树遮荫导致分菓减少,干物质积累量少,造成群体不足,致使其有效穗数明显减少;二是拔节后桃树对小麦遮荫面积逐渐加大,对第1行小麦的穗分化和小花分化产生影响,导致其穗粒数减少。2.4桃树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第1行小麦的产量严重低于以后各行。说明桃树对第1行小麦造成不良影响,而对其他各行影响很小。此结果与前面分析的桃树遮荫对小麦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是一致的。3结论与讨论试验结
6、果表明,桃树对小麦产量的不良影响主要是遮荫造成的。笔者所做试验的桃树高130cm,冠径180cm,整体上遮荫并不严重,只对离树干70cm处的第1行小麦造成产量下降。在以后年份的生产中,只要把桃树控制在高130cm、冠径180cm,那么桃树对小麦产量的不良影响就不会很大。试验观察的桃树是半成品苗栽后第2年,就已有70%的桃树结果,平均产量达1.5〜2.0kg/株;预计下一年产量平均可达20-30kg/株,盛果期产量还要高。这样桃树和小麦的产量就都很可观。这说明,只要地力条件中等以上、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桃树栽植矮化品种、控制高度和树径,完全可以推广该种
7、立体种植模式[5-6]o4参考文献[1]曾佩三•桃树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李国方.枣粮间作优化模式[J].林业经济,1995(4):61-64.[3]杨宗利,刘贵波,赫德有,等.果粮间作效益及光、肥、水效应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S1):83-88.[4]吴刚,冯宗炜,秦宜哲.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4(3):243-252.[5]雨松烈,董庆裕.冬小麦精播高产重放光彩[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0(6):1.[6]聂灵菊•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
8、(11):18,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