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47474
大小:263.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3-0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经典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总复习经典试题8年级 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考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开始施行。历史上,哪一次禁毒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虎门销烟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运动D.
2、抗日战争“虎门销烟”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其历史意义在于A.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B.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侵略者的紧强意志C.鸦片战争爆发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早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就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虎门销烟”距今A.160周年 B.170周年 C.180周年 D.190周年我们缅怀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常常会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是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B.人生自古谁无死
3、,留取丹心照汗青C.封候非我意,但愿少海波平 D.为天下人谋永福●考点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最早出自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近代中国丧失领土主权开始于A.将尼布楚让与俄国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割库页岛给俄国 D.割台湾给日本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香港曾被哪个国家割占?A.英国 B.美
4、国 C.法国 D.日本近代史上,中国被西方列强割占的第一块地方是A.澳门 B.香港地区 C.香港岛 D.台湾岛●●●考点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人民政府在南京下关静海寺内悬挂了一口警示钟,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国耻。这与160多年前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你认为下列历史事件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军事较量是A
5、.郑成功收复台湾 B.雅克萨之战 C.中英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你知道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吗?A.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是因为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C.是因为鸦片战争使鸦片走私更加猖獗D.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近代历史上上海被迫开放通商始于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史上,使我国遭到主权破坏的第一个条约是A.《北京条约》 B.
6、《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A.方便人员自由往来 B.掠夺土地和人口C.开辟市场、掠夺原料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集》材料二: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
7、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请回答:(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3)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2分)8年级 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考点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八上P7 能力要求:识记1856年10月洗劫了北京城,并火烧了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是A.英军 B.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
8、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洋务运动破产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这里的“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