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

ID:33847090

大小:19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1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段一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合肥一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段一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第I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

2、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

3、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

4、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

5、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D.“盛唐气象”指诗歌风貌,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B.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

6、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D.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驳立旗帜鲜明;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C.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主体精神强旺。D.盛唐诗人“薄禄微官”无法成就“济苍生”的宏愿,所

7、以产生怨怼。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宋季之乱,其先为同郡仇人倪氏所灭,时文中之父尚幼,倪将杀之,而欲其母,其母为徐氏宗祀故,忍辱保徐子得不死。因冒姓倪氏,为娶有室。及母老卒,哭谓其子,始知其为徐氏子。然未能即复其姓,故文中亦以姓倪氏。文中自少传其妇翁针药方术,以此名闻江湖间。始为县吏,即弃去。又为安陆府吏,复弃去。游吴,吴大户患湿腿疾,延文中与疗,针行病除,留为郡吏。时镇南王妃卧病,不可起坐,王府御医皆不能愈,南台侍御史秃鲁以文中名闻,即驰驿就吴郡召之。至则王以礼见,赐坐便殿,道妃所疾苦,延入诊视。王曰:

8、“疾可为乎?”对曰:“臣以针石加于玉体,不痊,其安用臣?”遂请妃举手足,妃谢不能,文中因请诊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