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32289
大小:55.8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1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摘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牛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而在整个学习的广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乂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
2、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6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如同在江河中游泳儿童随身携带的救牛圈,可以协助儿童从知识的此岸游向知识的彼岸。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将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无法完成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小做法:一、转变
3、思想,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悅。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1、
4、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屮,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
5、、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在教给学牛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牛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三、要明确预习的方式。学生预习中采用的方式有:一是识记下來;二是在教材上标、划、点、算或写出来;三是在预习本上写出来;四是用小黑板或卡片出示;五是填写预习卡。教师遵循不同年龄、不同班级、不同学牛,由简到难,由生疏到熟练,循序渐进的原则。四、要安排充足
6、的预习时间。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堂内完成是比较少见的,除非是老师根据需要刻意安排的。一般预习都是课外完成的,公开了说就是在晚上回到家里的这段时间完成的。学牛在家的学习时间,为学牛的课前预习保证了时间。五、及时评价,促进预习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牛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六、常抓不懈,坚持预习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耍在长期的训练屮得到巩固,使Z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
8、'抢跑2。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O参考文献:(1)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2)王明,《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2期.(3)庞平,《当代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5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