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

ID:33809617

大小:11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1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_第1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_第2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_第3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_第4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李健民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也是统治者不思进取,苟延残喘的王朝。就在南宋统治者沉迷于宫廷的轻歌曼舞和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北方的蒙古族已经悄然崛起。公元1234年,蒙古军灭金,与南宋仅隔一条淮水。随即,蒙古贵族发动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灭宋战争。这时候的南宋出了一个叫贾似道的大奸臣。这个贾似道是江浙台州人,原本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市井无赖,但是他有一个叫贾玉华的姐姐,是理宗皇帝的宠妃,于是成了皇帝的小舅子。贾似道就靠这点裙带关系,凭着溜须拍马、打小报告的“本领”,

2、博得皇帝老儿的欢心,平步青云,后来甚至还当上了宰相,手里握着南宋王朝的军政大权。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两年后忽必烈兵临鄂州城(今湖北武昌)。正当这时,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急于北返。也就在这时,早被蒙古军的威势吓破了胆的贾似道却暗中派人乞和,答应称臣纳币,划江为界,只要蒙古人退兵。忽必烈顺势答应了议和条件,撤兵北还。贾似道竟厚颜无耻谎报自己“大获全胜”,沉湎于后宫的理宗皇帝居然也信以为真;于是龙颜大悦,非但没有治贾似道的罪,反而表扬他有“再造之功”,加封晋爵,倍加赏赐。咸淳三年(1

3、267年)元军开始围攻襄(阳)樊(城),两城守军苦苦坚持了六年之久。此间宋军多次向临安求援,但是贾似道始终隐匿军报,拒不增援。咸淳九年(1273年),元军的铁蹄先后踏破襄樊,然后水陆并进,由襄阳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南宋守将或败或降,沿江重镇相继陷落。贾似道早就在暗中向忽必烈乞和,不断进行投降纳款活动。1275年,元军直逼临安,贾似道在朝野的压力下,不得已出兵应战。但是军无斗志,相互观望。在池州下游丁家洲与元军遭遇后,一战即溃,十三万宋军灰飞烟灭。宋廷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办贾似道的丧师误国之罪,将他贬黜,革职查办。由于当时主持国

4、政的谢太后(理宗的皇后)的极力袒护,正义之剑未能落到贾似道的头上,只将他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今广东省东北部)安置。流放途中,监押官郑虎臣出于爱国义愤,不顾身家安危,替天行道,在漳州木棉庵将贾似道诛杀,郑虎臣也因此成了彪炳青史的英雄。郑虎臣系福安人氏,字廷翰,又字景兆,生于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他的故乡就在今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的南山村。其先祖郑元海,唐僖宗朝进士,原居河南商城县,唐末随王绪、王潮入闽,授玉融令(今福清县)。至四世祖郑祉从玉融县迁长溪县城南(今霞浦县城);二传至郑开岳,再迁柏柱洋南山村开基。开岳是郑虎臣的高

5、祖。郑虎臣的父亲郑埙,曾任理宗朝越州同知,后遭到贾似道的迫害被发配边疆致死。越州的治所在会稽(今绍兴),郑家在这里是一方巨富,被称为“郑半州”。德祐元年(1275年)郑虎臣任会稽县尉,主管地方治安。这一年的七月,贾似道被贬,发配循州。福王赵与芮和贾似道素有结怨,一心要借此机会除去此人,就招募能诛杀贾似道的人来担任监押官。郑虎臣为报国恨家仇,“欣然请行”。贾似道起解之初还有侍妾数十人随伴,虎臣将她们全部遣散,并且“弃其宝玩”,还叫轿夫撤去帷盖,让这个平时作威作福、享尽荣华富贵的大奸臣也尝一尝夏日骄阳的滋味。到了南剑(今南平)黯淡滩

6、,虎臣指着溪水对贾似道说:“这里的水清,何不死在这里!”贾似道有恃无恐,答道:“太后许我不死,若有诏命,我即可去死。”这以后,贾似道将谢太后给他的“免死牌”日夜带在身上,以求保全性命。十月,到达漳州木棉庵,虎臣再次叫贾似道自尽,贾似道还是不肯。郑虎臣考虑到再过几日便到潮汕,那里贾似道爪牙甚多,如果现在不下手,诛贾大事将要落空。于是郑虎臣将贾似道随行的两个儿子和侍妾拘在庵中别馆,然后将贾似道拉到厕中,说道:“我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一槌击中贾似道前胸,结果了这个大奸臣的性命。漳州木棉庵碑群郑虎臣诛杀贾似道的壮举给投降派极大的震

7、慑,给抗战军民极大的鼓舞,为天下伸张了正义,真是大快人心。但是郑虎臣为此受到了贾党的疯狂报复,不久投降派陈宜中到闽,“擒杀虎臣,籍其家。”郑虎臣被害时57岁。后来他的曾孙辈举族从南山村迁到榕头村,并在村里建祠纪念先祖郑虎臣。郑虎臣的英雄事迹受到历代爱国忠义之士的高度评价。榕头村郑氏宗祠的正座上有一副联板,上书“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款落“文山题”;据《翔鸾郑氏宗谱》记载,此联系民族英雄文天祥为郑虎臣题写。多少年来,这副楹联并祠堂正门匾额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一直激励着后来的“正气人”。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

8、漳州木棉庵前为郑虎臣立碑纪念,并且在碑上题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几百年过去了,依然英气逼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面对着与日俱深的民族危机,当时驻军漳州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师长陈琪曾在木棉庵前建了一座石亭,亭柱上镌刻“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