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

ID:33800957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1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_第1页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_第2页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_第3页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_第4页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高考语文题汇编套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2届语文小综合(一)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

2、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

3、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

4、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选白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开头的话》,有

5、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5/5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

6、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人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二、

7、(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悌传[晋]习凿齿张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