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98323
大小:36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01
《书名:萧公权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s书名:萧公权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书号:978-7-300-19939-9著者:张允起责任编辑:王金山杨宗元成品:160*230页数:401纸张:70克玉龙胶装帧:平装出版时间:2015-01-31定价:68.00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书卖点l《萧公权卷》收录了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文著述,是研究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近代自由理论的重要文献。l全书以“中西政治思想”、“宪政与民主”、“政治评论”、“自由与自由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与学术独立”五个部分集中展示萧公权的政治思想。◆读者定位1、史学研究者2、历
2、史爱好者◆人物简介:萧公权(1897-1981),祖籍江西泰和,1897年11月29日生于江西南安。早年师从萨拜因(G.H.Sabine)、狄理(FrankThilly)教授,专攻政治哲学。1926年取得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辗转于中外高等院校,从事法哲学、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制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迹园文录》、《宪政与民主》、《自由的理论与实际》、China'sContributiontoWorldPeace(《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RuralChina,I
3、mperialControlintheNineteenthCentury(《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统治》)、AModernChinaandaNewWorld:K’angYu-wei,ReformerandssUtopian,1858-1927(《现代中国与新世界:作为改革家与乌托邦主义者的康有为》)等中英文著作。曾任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获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人文学术卓著成就奖”(PrizeforDistinguishedSchola
4、rshipintheHumanities)。◆编者简介:张允起,北京大学学士,日本东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宪法理论、思想史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著有《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现代中国的“自由社会主义”》(见《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日本宪法诉讼的理论、技术及其问题》(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等。◆内容简介《萧公权卷》所选萧氏书稿限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文著述,题材包括研究论文、
5、参考资料绪论、政论、评论及演讲稿等。全部收录文字分成“中西政治思想”、“宪政与民主”、“政治评论”、“自由与自由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与学术独立”五个部分。内容涵盖以拉斯基为代表的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正统与异端、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等思想文化问题,以及民国时期内政、外交、国防、政治改革、国际政治等现实问题,同时也收录了萧氏对大学教育、学术独立、教育政策等问题的论述。其中,“宪政与民主”部分收录台湾联经版《宪政与民主》全部篇目;“自由与自由社会主义”部分收录《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
6、1947年)和《自由的理论与实际》(1948年),两者皆为研究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近代自由理论的重要文献。◆简要目录导言中西政治思想拉斯基政治思想之背景(1932年)晋代反政治之政治思想(1932年)中国政治思想中之政原论(1934年)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辑要凡例(1940年)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绪论(1943年)ss诸子配孔议(1944年)圣教与异端——从政治思想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1946年)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1949年)宪政与民主原序(1948年)均权与均势(1936年)均权与联邦(193
7、6年)论县政建设(1936年)施行宪政之准备(1937年)宪政的条件(1937年)说言论自由(1940年)宪政卑论(1943年)宪政实施后之中央政制(1944年)怎样研究宪草(1944年)宪政的心理建设(1944年)宪政二疑及其答复(1944年)英美民主政治(1944年)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1945年)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1946年)低调谈选举(1946年)制宪与行宪(1946年)论宪草中的国体(1946年)宪法与宪草(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述评——为《中美周报》创刊五周年纪念作(1947年)说民主(19
8、47年)中国政党的过去与将来(1947年)论选举(1947年)ss政治评论政治领袖的私心(1933年)中央外交方针如何转变(1933年)当前的三个问题(1935年)“以中国攻中国”?(1936年)救国的前线与后方(1936年)建设有兵的文化(1936年)中华民族与和平(1936年)从川灾谈到中国的统一(1937年)政治上的最后胜利(1938年)战后世界和平之基础(1942年)中国对战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