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90808
大小:12.17 MB
页数:200页
时间:2019-02-27
《政党中心主义的逻辑与转型人民政协制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政党中心主义”的逻辑与转型:人民政协制度研究姓名:丁长艳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外政治制度指导教师:浦兴祖2012-06-10中文摘要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亦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是中因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政治身份中,人民政协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定位是执政党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执政党组织的政治叙事结构中,人民政协制度一直是占据一席之地的。本文以人民政
2、协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通过对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结构形态的把握,探究人民政协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逻辑关系是什么,即“政党中心主义”行为是人民政协制度产生与变迁的政治基础与动力所在;在此基础之上,从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脉络中把握“政党-h心主义”行为模式的变迁与转型,并进一步阐释这种变迁逻辑支配下人民政协制度政治基础的变化形态,以及这种现实与演变形态蕴含的政治学内涵。最后,“政党¨-tI心主义”行为逻辑的转型为人民政协制度提供了继承与变
3、迁的历史与现实要素,借助于“社会”的政治化与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完善或是重新建构执政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人民政协制度的结构形式缘起于1946年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外在形式,从参加主体方面而言,在一定程度.卜.亦是“党派”之问的会议。除了在】_949—1954年间,人民政协的全国委员会代行权力机构的政治功能之外,人民政协制度一直是作为中共的统一战线组织。就此间与后来的发展状况来看,人民政协制度成为“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并且在巾共与民主党派之间提供了一种政治联系的媒介;另
4、一方而,人民政协制度在整个政治系统中变成“政党中心主义”行为逻辑下的政治性结构,刁i仅在政治结构中承载了“学习”与“改造”的政治任务,亦在人民政协内部对各参加主体进行“政治整合”,为确保政治系统“政治输出”的高度一致性提供了组织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制度与功能变迁的趋势来看,除了继续承载执政党统战组织的政治定位以外,它与政府过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政治过程方面与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产牛了行为的“同步效应”特征。人民政协制度在结构形态方面展现了执政党组织与民主党派、社会之问的特定关系。本文
5、将这种关系在人民政协制度中的表现概念化为“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表达的基本关系就是,人民政协制度因中共组织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二元特征,也获得了同样的组织禀赋。在这种结构中,蘑要的一点是人民政协制度的阶级性是由执政党与国家所代表,并且对其有绝对的话语权,人民政协自身只拥有群众性,即参与由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支配的每次政治运动。一方面,人民政协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参与“政党中心主义”行为逻辑涌盖的政治事务,成为执政党功能模块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参加人民政协内部的“阶级代表者”与各自所属阶级
6、之问的联系,这是其群众性的重要体现。执政党通过对这二元属性的结合,形成“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人民政协制度作为“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理所当然地它只有与执政党组织保持高度的契合才能获得自身的阶级性。此时的人民政协获得了承载政治主体属性的功能,在执政党功能体系以及中国的政治结构中获得一席之地。正如,人民政协制度的产生那样,它的变迁与转型不仅取决于执政党对政治阶级身份的确认,更多地是来自于执政党对政治身份变化的经济社会关系以及结构的自察,并为之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政党、同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7、中,变动中的“社会”开始成为这种互动行为中的“一极”,彳i断成长的社会主体获得了自主的权利意识,并且组成公民的集合体,“政党中心”的结构与行为模式都而临转型的发展任务。“社会”的成长与执政党所强调的阶级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执政党与国家对社会阶级的制度化意味着对社会身份与行为的确认。一方面来源于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即实现由群众的整体定位到以公民为重要特征的个体赋权;另~1方面,如何将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整合进政治系统是执政党组织及其政治性结构都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人民政协制度经过功能的拓展与转型之后,从
8、执政党的“统战组织”嵌入到中国的政治结构与政治过程之中,并且在政治空间中为其延伸了新的“政治身份”——多党合作关系、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等。这种拓展实际上承认了对社会与社会阶级的主体独立性的相对确认,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由原来“阶级的官僚化”形态开始转变为具有独立代表性的“协商政治”形态,由相对简单的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亦呈现出了部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特征。综观人民政协制度结构形态的变迁以及政治基础的演变,本文认为:人民政协制度的变迁形态展现了r11国“政党巾心主义”的基本行为逻辑,即政党Ih心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