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ID:33768819

大小:6.80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3-01

上传者:U-24835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第1页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第2页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第3页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第4页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日期:二O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北京化工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磕弛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化工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化工大学。学校有权保留4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导师签名:日期:期:一一 学位论文数据集中图分类号C939学科分类号630.3550论文编号1001020120925密级公开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010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北京化工大学作者姓名张月超学号2009000900获学位专业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获学位专业代码120204课题来源主管部门(部委级)项目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管理论文题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风险管理、监测体系论文答辩日期2012.5.30+论文类型应用研究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情况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学科专长指导教师王明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评阅人1周荣喜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评阅人2张向宏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阕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姚飞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答辩委员1周荣喜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答辩委员2蔡中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答辩委员3辛春林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答辩委员4刘斌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答辩委员5注:一.论文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4.其它二.中图分类号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查询。三.学科分类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查询。四.论文编号由单位代码和年份及学号的后四位组成。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当前,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也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我国1987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申报遗产的数量也在逐年剧增,至今,我国现已经有41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单世界文化遗产就有27处。随着遗产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及国家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世界文化遗产是本国以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遗产所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不仅是缔约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维持。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价值载体(文物本体和价值环境)、影响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周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和识别,客观反映遗产地的保存现状,并综合评估遗产地保护效果,避免遗产地文物本体的快速劣化。监测结果也是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因而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是在专家咨询、遗产地实地调研、项目研究以及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研究并构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首先,通过文献梳理、遗产地实地调研及专家访问,分析研究我国当前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测工作现状,并通过研究国际遗产监测的理论和开展实践工作情况,分析我国遗产地在监测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监测工作的特点。继而,通过借鉴风险管理的理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及风险应对等程序,构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测体系。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风险管理、监测体系 China's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SystemABSTRACTAtpresent,withtherapid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culturalheritageutilitiesalsojoinedintotherapiddevelopment.SinceChinahadjoinedinto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in1987,after20yearsofdevelopment,China’Sdeclarationofheritagepopulationswassharplyincreasedyearbyyear.Chinanowhas41WorldHeritageslistedonWorldHeritageList,itinclusde27SingleWorldCulturalHeritage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eritageutilities,intemationalandnationalorganizatio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son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andprotectionwork.Theworld’Sculturalheritageisnationalandalsothecommonwealthofmankindandthewisdomoftheirreplaceableandnon.renewable.Withthecurrent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worl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workfacedaserioustest,moreandmoreseriousthreatscometo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theworld’SculturalheritagenotonlytheinternationalresponsibilitiesandobligationsofStatesPartieswhichshallprovidethebasisfordecisionmaking,butalsofortheworl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ndmanagementoftheworldculturalheritageof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authenticityandintegritycanbemaintained.WorldHeritageSitemonitoringisbasedonaworldculturalheritage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of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andputmodemscientifictechniquesplusscientificmanagementmethodsintothetwodimensionsofriskfactorsfromthevalueofcarderoftheWorldCulturalHeritage(Heritagebodyandtheenvironment)whichaffecttheheritagevalueofthecarrierperiodic,systematicandscientificobservationandidentification.Itislookedasanobjectivereflectionofthestatusquoofenvironmentalqualityandheritageoftheworld’Sculturalheritageanda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heritageprotection,toavoidtherapiddeteriorationoftheheritagetotheenvironmentandculturalheritage.Themonitoringresultsisalsothebasisofdecisionmakingwithscientificmanagementandprotectionofculturalheritage,whichhasbecomethemostbasicoftheworldHeritageprotection,oneofthemostimportantwork.Thusachievingaworl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ndmanagementofchangecanbemonitored,theriskcanbepredictedtoprotecttheadvance,andthedangerCanbeearlywarningandothertargets.Thisarticleisbasedontheexperts’interviews,sitefieldresearch,andprojectresearchaswellasonthebasisoftheliteraturetobuildour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system.First,workthroughliteraturesearchingandheritagesites,fieldresearch,toanalysisthemonitoringofWorldHeritageworkstatus,andbythetheoryofthemonitoringfromforeignheritagesitesandthereferenceworktoanalysisthemainproblemsandmonitoringfeaturesofChina’Sheritagesitesmonitoring. 摘要Then,byreferencetoriskmanagementtheory,riskidentification,riskassessmentandriskcontrolproceduresweidentifyandbuildthemonitoringsystemoftheworldculturalheritagesitesinChina.KEYWORDS: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riskmanagementandmonitoringsystemV 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动因⋯⋯⋯⋯⋯⋯⋯⋯⋯⋯⋯⋯..⋯⋯⋯⋯..21.3研究目标⋯⋯⋯⋯⋯⋯⋯⋯⋯⋯⋯⋯⋯⋯⋯⋯⋯.31.4研究方法⋯⋯⋯⋯⋯⋯⋯⋯⋯⋯⋯⋯⋯⋯⋯⋯⋯.31.5基本框架⋯⋯⋯⋯⋯⋯⋯⋯⋯⋯⋯⋯⋯⋯⋯⋯⋯.41.6本文的选题来源⋯⋯⋯⋯⋯⋯⋯⋯⋯⋯⋯⋯⋯⋯:⋯4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52.1世界文化遗产综述⋯⋯⋯⋯⋯⋯⋯⋯⋯⋯⋯⋯⋯⋯..52.1.1世界遗产概念⋯⋯⋯⋯⋯⋯⋯⋯⋯⋯⋯⋯⋯⋯⋯.52.1.2世界文化遗产概念及价值⋯⋯⋯⋯⋯⋯⋯⋯⋯⋯⋯⋯52.2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综述⋯⋯⋯⋯⋯⋯⋯一⋯⋯⋯⋯⋯.102.3风险管理⋯⋯⋯⋯⋯⋯⋯⋯⋯.⋯.⋯⋯⋯⋯⋯⋯.132.3.1风险⋯⋯⋯.⋯⋯⋯.⋯⋯⋯⋯⋯⋯⋯⋯⋯⋯...132.3.2风险管理.⋯⋯⋯⋯⋯.⋯⋯⋯⋯⋯⋯⋯⋯⋯⋯..14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特点⋯⋯⋯.⋯⋯......173.1.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应用现状⋯⋯⋯⋯⋯⋯⋯⋯⋯⋯.173.1.1风险管理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173.1.2风险管理在文化遗产监测监测工作中的具体应用⋯⋯...⋯...183.1.3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的特点⋯⋯⋯⋯⋯⋯⋯⋯⋯⋯⋯193.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二作现状及问题⋯⋯⋯⋯⋯⋯⋯..203.2.1国内外遗产地监测现状⋯⋯⋯⋯⋯⋯..⋯⋯⋯..⋯⋯203.2.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特点⋯⋯⋯⋯⋯⋯⋯⋯⋯⋯.253.2.3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问题⋯⋯⋯⋯⋯⋯⋯⋯⋯⋯...263.2.4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27第四章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294.1监测原则⋯⋯⋯⋯⋯⋯.⋯⋯⋯⋯.⋯⋯⋯⋯⋯⋯.294.2监测对象的确定⋯⋯⋯⋯⋯⋯⋯⋯⋯⋯⋯⋯⋯⋯⋯304.3监测重点的确定.⋯⋯⋯⋯.⋯⋯⋯⋯⋯⋯⋯⋯⋯⋯.344.4监测技术的选择和集成⋯⋯⋯.⋯⋯⋯⋯⋯⋯⋯⋯⋯..354.5监测信息系统⋯⋯⋯⋯⋯⋯⋯⋯⋯⋯⋯⋯⋯⋯⋯..36V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结论⋯⋯⋯.⋯⋯⋯⋯⋯⋯⋯⋯⋯⋯⋯.395.1本文基本结论⋯⋯⋯⋯⋯⋯⋯⋯⋯⋯⋯⋯⋯⋯⋯..395.2对策和建议⋯⋯⋯⋯⋯⋯⋯⋯⋯⋯⋯⋯⋯⋯⋯⋯.395.3本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405.3.1本论文的不足⋯⋯⋯⋯⋯⋯⋯⋯⋯⋯⋯⋯⋯⋯⋯405.3.2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40参考文献.........⋯.....⋯...........................41致谢⋯.....⋯⋯.⋯.⋯。。⋯⋯。.。⋯⋯......⋯.43研究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4作者及导师简介...⋯...................................45 目录ContentsChapter1Introduction.................................。.。11.1TopicBackground⋯⋯⋯⋯⋯⋯⋯⋯⋯⋯⋯⋯⋯⋯⋯⋯⋯⋯⋯⋯⋯⋯⋯⋯⋯⋯⋯⋯⋯⋯⋯11.2ResearchMotivation⋯⋯⋯⋯⋯⋯⋯⋯⋯⋯⋯⋯⋯⋯⋯⋯⋯⋯⋯⋯⋯⋯⋯⋯⋯⋯⋯⋯⋯一21.3ResearchObjective⋯⋯⋯⋯⋯⋯⋯⋯⋯⋯⋯⋯⋯⋯⋯⋯⋯⋯⋯⋯⋯⋯⋯⋯⋯⋯⋯⋯⋯⋯.31.4ResearchMethods⋯⋯⋯⋯⋯⋯⋯.⋯⋯⋯⋯⋯⋯.⋯⋯⋯⋯⋯⋯⋯⋯⋯⋯⋯⋯⋯⋯⋯⋯⋯.31.5BasicStructure⋯⋯⋯⋯⋯⋯⋯⋯⋯⋯⋯⋯⋯⋯⋯⋯⋯⋯.⋯⋯⋯⋯⋯⋯⋯⋯⋯⋯⋯⋯⋯⋯.41.6Thearticleselectedtopicsource⋯⋯⋯⋯⋯⋯⋯⋯⋯.⋯⋯⋯⋯⋯⋯⋯⋯⋯⋯⋯⋯⋯⋯.4Chapter2Thesummaryof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theory...................................................52.1Thesummaryofworldheritagemonitoring⋯⋯⋯⋯⋯⋯⋯⋯⋯⋯⋯⋯⋯⋯⋯⋯⋯..52.1.1WorldHeritageConcept⋯⋯⋯⋯⋯⋯⋯⋯⋯⋯⋯⋯⋯⋯⋯⋯⋯⋯⋯⋯⋯⋯⋯⋯.52.1.2WorldCulturalHeritageConcept⋯⋯⋯⋯⋯⋯⋯⋯⋯⋯⋯⋯⋯⋯⋯⋯⋯⋯⋯..52.2Thereviewof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102.3Riskmanagement⋯⋯⋯⋯⋯⋯⋯⋯⋯⋯⋯⋯⋯⋯⋯⋯⋯⋯⋯⋯⋯⋯⋯⋯⋯⋯⋯⋯⋯⋯.132.3.1Risk⋯⋯⋯⋯⋯⋯⋯⋯⋯⋯⋯⋯⋯⋯⋯⋯⋯⋯⋯⋯⋯⋯⋯⋯⋯⋯.⋯⋯⋯⋯⋯⋯⋯..132.3.2Riskmanagement⋯⋯⋯⋯⋯⋯⋯⋯⋯⋯⋯⋯⋯⋯⋯⋯⋯⋯⋯⋯⋯⋯.⋯⋯⋯⋯..14Chapter3Thestatusandcharacteristicsof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173.1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theoryandapplication⋯⋯⋯⋯⋯⋯⋯⋯⋯.173.1.1Riskmanagementintheculturalheritagedomainapplication⋯⋯⋯⋯.173.1.2Riskmanagementin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inspecificapplications⋯⋯⋯⋯⋯⋯⋯⋯⋯⋯⋯⋯⋯.⋯⋯⋯⋯⋯⋯⋯⋯⋯⋯⋯⋯⋯⋯⋯⋯⋯⋯.⋯..183.1.3Culturalheritagetothecharacteristicsofriskmanagement⋯⋯⋯⋯⋯..193.2Thepresentsitu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China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work⋯⋯⋯⋯⋯⋯⋯⋯⋯⋯⋯⋯⋯⋯⋯⋯⋯⋯⋯⋯⋯⋯⋯⋯⋯⋯⋯⋯⋯⋯⋯⋯⋯:!()3.2.1Thesituationofdomestic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work⋯.203.2.2ThesituationofChina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work⋯⋯⋯253.2.3TheproblemofChina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work⋯⋯⋯263.2.4Monitoringtrends⋯⋯⋯⋯⋯⋯⋯⋯⋯⋯⋯⋯⋯⋯⋯⋯⋯⋯⋯⋯⋯⋯⋯⋯⋯⋯⋯27Chapter4The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system......294.1Monitoringprinciple⋯⋯⋯⋯⋯⋯⋯⋯⋯⋯⋯⋯⋯⋯⋯⋯⋯⋯⋯⋯⋯⋯⋯⋯⋯⋯⋯⋯⋯29、,I|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Monitorobject"⋯⋯⋯⋯⋯⋯⋯⋯⋯⋯⋯⋯⋯.⋯⋯⋯⋯⋯⋯⋯⋯⋯⋯⋯⋯⋯⋯⋯⋯⋯⋯..304.3Determinemonitoringpriorities⋯⋯⋯⋯⋯⋯⋯⋯⋯⋯⋯⋯⋯⋯⋯⋯⋯⋯⋯⋯⋯⋯⋯.344.4Theselectionandintegrationofmonitoringtechnology⋯.⋯.⋯.⋯.⋯...⋯⋯.⋯.354.5MonitoringInformationSystem⋯⋯⋯⋯⋯⋯⋯⋯⋯⋯⋯⋯⋯⋯⋯⋯⋯⋯⋯⋯⋯⋯⋯.36Chapter5Conclusion.....⋯..................................⋯..............⋯.............395.1TheBasicConclusions⋯⋯⋯⋯⋯⋯⋯⋯⋯⋯⋯⋯⋯⋯⋯⋯⋯⋯⋯⋯⋯⋯⋯⋯⋯⋯⋯..395.2ContributionsandDeficiencies⋯⋯⋯⋯⋯⋯⋯⋯⋯⋯⋯⋯⋯⋯⋯⋯⋯⋯⋯⋯⋯⋯⋯.395.3IssuesforFurtherstudying⋯.⋯⋯⋯⋯⋯。⋯⋯⋯⋯⋯⋯⋯⋯⋯⋯⋯⋯⋯⋯⋯⋯⋯⋯⋯40References⋯⋯⋯⋯⋯⋯⋯⋯⋯⋯⋯⋯⋯⋯⋯⋯⋯⋯⋯⋯⋯⋯⋯⋯⋯⋯⋯⋯⋯⋯⋯⋯41Acknowlegement.........................................43AademicPapersReleased...............。......一.........44ABriefIntroductionofAthourandDirector⋯⋯..。,⋯⋯..45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代表着全人类的历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各国都对本国文化遗产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都将这些遗产视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象征,都尽其全力地对世界遗产地进行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无法替代、极为稀缺的、能够服务于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教育、经济等价值的国家珍贵资源。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的象征和智慧结晶,更是我国古老民族文化历史的见证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华夏民族的继承人,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并发展好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人,对于维护祖国统~和团结,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以及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全人类保存珍贵的遗产,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的体现,能够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并极大的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后,1987年申报第一批世界遗产,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截止到2012年4月,我国现共有世界遗产41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4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处自然景观。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存量巨大,保存形势严峻,保护任务艰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问题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已不仅仅被视为遗产地自身的问题,而是被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命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因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是文化安全问题,也是国家安全问题。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系统逐渐形成了反应性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n3在《保护公约》中,明确提出遗产管理机构对遗产状况进行连续的日常监测,并定期提交监测报告,对遗产状况出现紧急情况的遗产地开展反应性监测,世界遗产委员会会根据监测报告和访问专家的意见对该遗产地保护状况作出评定,对于遗产地做的好的地方,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委员会会进行通报,并对遗产地进行国际援助和资助;对于那些情况十分严重,而缔约国也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遗产地,委员会会考虑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目录》。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对于世界遗产的监测也提出了初步的概念,遗产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缔约国的遗产保护着要定期对遗产的保存状况进行检查(实验室检测、人工检测、人工巡视以及监测工作),并将这些监测的数据和情况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另外一方面,世界遗产委员会会根据缔约国所提交的报告,评定该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遗产地做的好的地方,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委员会会迸行通报,并对遗产地进行国际援助和资助;对于那些情况十分严重,而缔约国也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遗产地,委员会会考虑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目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资金还是管理上都加大了力度,并颁布了相应了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对整个文博行业的宏观管理和监控,包括行政规划、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审批等业务,这就需要遗产地的监测提供关于遗产地管理活动、本体保存现状、环境现状等有关的信息。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后,对于遗产的监测工作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的表征。遗产地管理机构是遗产保护的直接机构,承担着遗产地的管理规划、日常维护、安全防范、研究利用等职能。文化遗产受自然侵害和非主动地人为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多种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并非人们想象中短时期内就能够被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需要有大量科学的基础数据提供支撑。通过对可能造成文化遗产本体变化的各类影响因子开展长期不间断的监测,积累相关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中蕴含的规律,从而科学的认知文化遗产病害的成因和变化机理,研究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保护措施。1.2研究动因我国自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之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是缔约国应该履行的义务。随着国际上对于世界遗产保护和监测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对遗产地的缔约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国际遗产监测方面已经形成了定期报告制度和反应性监测。世界遗产组织需要通过缔约国要对本国的遗产的保存状况进行日常监测所形成的报告,来评估遗产当前的保存状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维护其价值。国家以及省级文物保护部门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监控作用,他们也需要通过遗产的监测工作来了解遗产地在保护工作方面的需求,监测工作也为行政规划、法规制度建立、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机构是遗产保护的直接机构,担任着遗产管理规划、保护 第一章绪论工作、研究利用等职能。而随着保护工作者对遗产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保护工作者也意识到,遗产的保护1:作不是抢救性保护,而是要通过日常监测工作,积累大量的科学的基础数据,及时的了解遗产本体的保存状态和风险影响因素的情况,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来更好的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1.3研究目标本文旨在明确当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现状及问题,结合文化遗产领域保护工作的特殊性,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提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以期为我国的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在开展监测工作时提供参考框架。1.4研究方法首先,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及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理论进行研究,提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的概念,:许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及遗产地实地考察,结合我国遗产地的特点,提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的现状及特点。通过对风险管理理论的梳理,以及风险管理理论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及保护领域的应用情况的整理,提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文广泛收集和查阅了国内外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理论文献,重点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及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出当前研究遗产监测的理论、趋势及热点。(2)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开展研究,本文查阅了2007年我国世界遗产监测大会的有关我国各遗产地监测工作的基础研究的数据统计资料,并通过整理和分析,得出我国大部分遗产地监测的现状总结。同时,本文还在综合分析整理相关政策、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20多位遗产专家的访谈以及4处遗产地(敦煌莫高窟、故宫、颐和园以及高句丽王城)的实地考察,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我国遗产监测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由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在方法分析上以定性分析为主。1.5基本框架本论文将分6个部分进行撰写: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写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提出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部分,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归纳。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监测问题部分,通过文献调查及专家咨询,以及了解到我国目前各遗产地监测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情况,总结当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现状及问题,以及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应用风险管理理论,构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理论框架。第五章本文的结论。本文的主题框架如图1所示:第一章绪论上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上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图1-1本文的结构安排图Fig.1-1Structureofthethesis1.6本文的选题来源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十二五”重大项目《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的前期可行性研究。4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2.1世界文化遗产综述2.1.1世界遗产概念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及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民众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也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世界遗产,这些遗产通过真实的实物以及文字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古代的历史文明。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17届遗产大会,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中主要是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针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及国家保护措施等。《保护公约》中明确将全世界公认的且具有突出的和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明确规定了世界遗产的定义: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并且具有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且这些价值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这些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确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从侠义的概念上及遗产的形态和性质来看,世界遗产可初步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四个部分瞳1。2.1.2世界文化遗产概念及价值《保护公约》中明确规定了世界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的定义: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并且这些遗产是被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确认的雎1。从概念上区分,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将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规定为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的价值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与历史有关的重要实物、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则将那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具有重要意义,以非物质的形式表现价值的遗产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论文所涉及的文化遗产是与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在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石质文物、壁画等。1985年12月,我国也正式加入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随后在1999年10月,又成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之一。加入《保护公约》不仅仅是要求缔约国要履行国际义务承担国际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按着《保护公约》中的要求,积极的保护本国的世界遗产,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从而使得遗产能更长久的维持其突出普遍价值,实现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赢。截止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闭幕,现共有936项世界遗产:其中725项世界文化遗产,183项世界自然遗产,28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153个国家成为了《保护公约》缔约国,积极的按照《保护公约》的要求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我国自从1986年起,就积极的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请世界遗产的项目,自1987年到2012年4月,经过20多年的时间,现我国共有4l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27处文化遗产,8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处文化景观,我国成为排名第三的世界遗产大国,仅次于意大利(45处)和西班牙(43处)。从我国当前遗产的数量分布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占了总遗产数的66%,若再加上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则可以占到总数的75%左右,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遗产主要是以文化遗产为主。图2-1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Fig2-1TheDistributionofWorldHeritageinChina表2-1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Table2-1China’Sworldculturalheritagedistribution遗产名录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处位置始建时间名录》时间长城1987年12月北京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明清皇宫(北京故宫、1987年12月(北京故北京、沈阳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沈阳故宫)宫)(1406—1420年)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2004年7月(沈阳故宫)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秦始皇陵1987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公元前246年至公元骊山北麓前208年北京周口店“北京人”1987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遗址龙骨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1994年12月河北省承德市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寺庙隆五十五年(1703—1790年)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12月山东省曲阜市公元前400多年西藏布达拉宫1994年12月西藏自治区拉萨市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41年)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湖北省丹江口市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丽江古城1997年12月云南省丽江宋末元初平遥古城1997年12月山西省平遥县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苏州I古典园林1997年12月江苏省苏州市宋代北京颐和园1998年11月北京城区西北郊金代北京天坛1998年11月北京市城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大足石刻1999年12月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明清皇家陵寝(明显2000年11月(明显陵、北京、河北、辽宁、明代、清代陵(河北)清东陵(河清东陵、清西陵)安徽、江苏、湖北等北)清西陵(河北),2003年(明孝陵、十地明孝陵(江苏)十三三陵)陵(北京),盛京三2004年7月(盛京三陵(辽宁))陵)龙门石窟2000年11月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北魏(386年至534年)青城山一都江堰2000年11月四川省成都市公元前256年皖南古村落:西递、2000年11月安徽省黟县东公元1131年宏村云冈石窟2001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魏和平元年(460年)高旬丽王城、王陵及2004年7月吉林集安公元前三十七年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2005焦澳门17世纪安阳殷墟2006年7月河南省安阳市区3000多年前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6月』“东开平市明末清初,N20世纪7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30年代福建土楼2008年7月福建省宋元登封“天地之中”历2010年8月河南登封市史建筑群杭州西湖2011年6月杭州2.1.2.3突出普遍价值《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操作指南》中也指出过,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要满足突出普遍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必须同时满足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条件,并且要有足够的保护管理机制使其得到有效长久的保护m,。突出的普遍价值||||0|jj||冀||II||¨I||爹I-|I?薯准“:?完管、“|整、““建图2—2突出普遍价值的构成要素Fi92-2Theelementsof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对于突出普遍价值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认定是该遗产的价值是罕见的,不同寻常的,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及将来都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监测则是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这些“突出”及“普遍”的价值,该遗产才被收入到《世界遗产名录》里。其中“普遍”意味着该遗产不仅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是受到本地区、本国甚至全世界人类的保护,这些遗产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价值。“突出”意味着该遗产的价值是“非同寻常”的,是独特稀有的,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角度不能确定其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超越了地区、国家的层面,并且已经达到了突出的程度【71。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图2—3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Figure2-3Worldheritageof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突出普遍价值不仅是决定该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定性指标和硬性指标,更是反映遗产价值的综合指标。显然,对于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是决定该遗产是否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先天性的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若一处世界遗产地不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不可能成功申报成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陈述在遗产的管理和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遗产委员会是否决定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依据,定期监测报告的根据,也是遗产地对其遗产保存状况变化的评估,遗产委员会决定是否将遗产地列入濒危遗产的根据。因此,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也主要是以维持其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公约》中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在突出普遍价值的评判方面也提出了6项标准,也规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满足6项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标准才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1.2.4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操作指南》中也指出过,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要满足突出普遍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必须同时满足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条件。自从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遗产价值的认识的发展,真实性的概念被引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来。《威尼斯宪章》[31(VeniceCharter,1964年)最早提出真实性的概念的,并提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将其真实地、完整地传承下去,并使其得到长久的保存。1994年11月在日本古都奈良召开了“原真性会议”,形成了《奈良原真性文件》[4】,28个国家的学者对世界遗产的原真9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真实性检验原则。《保护公约》中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体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征及物理属性方面的信息必须是真是可靠的,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真实性的要求,这样才能被认为其具有真实性【21【51。·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体;·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制;·方位和位置;·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其他内外因素。完整性,在古拉丁词根当中表示未被人类干预过的原始状态,最初用于评估自然遗产,但也适用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在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中,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概念方面的完整性,如高旬丽王陵,最为中国贵族陵墓的一组典型代表,它也具有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的人文环境、地理位置等在文化概念方面上的相互关联性;另一方面是范围上的完整,如遗产地的建筑要尽量保持原本自身结构和组成部分的完整,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61【81。完整性的三个基本要素【7】:·要包含所有能表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因素;·要有足够的规模,能够确保表现遗产的价值特征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没有受到发展的威胁和人为的不利影响。2.2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综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工作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责任。1972年11月16日,第1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此次大会上各国代表团以及世界遗产组织一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公约》中还没有提出世界遗产地监测工作的要求及规定。随着遗产地保护状况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国际组织和缔约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也越来越认识到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世界遗产监测工作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自身的职责之一,并要求遗产地所在的缔约国也要积极的开展监测工作,更好的保护本国的世界遗产。之后,各国也积极开展了遗10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产监测工作的讨论及经验交流,国际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的要求。1996年的,国际组织对世界遗产定期报告以及反应性监测都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要求遗产所在的缔约国每6年提交一份定期报告,世界遗产组织也会根据遗产地所出现的情况开展反应性监测,目的是使各国的世界遗产能够长久的维护下去。图2.5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运作Figure2-5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operation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演变和完善,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管理系统逐渐形成了反应性监测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并得到缔约国广泛的认可和执行。1)监测的含义旺1’根据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准则规定——《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对于世界遗产的监测也提出了初步的概念,遗产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缔约国的遗产保护着要定期对遗产的保存状况进行检查(实验室检测、人工检测、人工巡视以及监测工作),并将这些监测的数据和情况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另外一方面,世界遗产委员会会根据缔约国所提交的报告,评定该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遗产地做的好的地方,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委员会会进行通报,并对遗产地进行国际援助和资助;对于那些情况十分严重,而缔约国也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遗产地,委员会会考虑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目录》。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在,遗产监测工作分作系统监测和反应性监测两大类。(1)系统监测o0】【221《保护公约》中指出,缔约国每年要对本国的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要求该遗产地每6年就本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定期报告中主要包括两部分:缔约国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情况和世界遗产的具体保护情况,其中在世界遗产的具体保护情况介绍时,要指出影响遗产的主要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所开展的监测工作情况总结,并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以及所提出的相应的对策。(2)反应性监测对缔约国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监测。当缔约国的世界遗产受威胁、出现问题时,世界遗产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其他机构及顾问咨询机构,就会派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形成报告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所提交的报告形成整改意见反馈给该缔约国,然后遗产地国家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来解决遗产地出现的问题,并反馈给遗产委员会,经过反复的审议整改后,若缔约国的整改结果仍未得到遗产委员会的认同,则有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情况非常严重的,甚至被踢出《世界遗产名录》。《保护公约》中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内容也提出了如下的要求:表2-2国际对遗产监测需求Table2-2Thecontentofmoniting监测要求具体监测内容建筑物和发展(房屋、商业发展、工业地带、主要的游客住所和相关基础设施、解释性和旅游设施)交通设施服务设施污染(海洋水污染、陆地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过度能源投入)实体资源采掘遗产的影响因素的监测对物理属性及构造有影响的地理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相对湿度、风、光照、粉尘、水、害虫、微生物等)遗产地社会和文化用途其他人类活动(违法行为、故意毁坏、军事训练、恐怖主义等)气候变化和恶劣天气突发性的生态和地质变化管理和制度因素边界和缓冲区是否足够遗产地保护、管理和监测等遗产地管理活动的监测保护措施(保护设计、法律体制等)管理系统/管理计划(是否足够,是否实施,是否有年度工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监测的目的,一方面是准确的反映遗产地的价值保存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为遗产地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12】。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产保护人员认识到,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是维护遗产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保障手段,也是最需要遗产所在地各级管理机构相互协作、共同实践的保护管理途径之一。对世界遗文化遗产的监测应当首先致力于反映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原真性和完整性(OUV-AI)的指标上,因为正是这些指标才使其得以跻身世界遗产行列,因此,监测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在OUV-AI上面,也是维护遗产价值的重要保障手段【161。①监测是预防性保护的前提,也是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为预防性保护提供前期的数据储备,使得预防性保护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监测所得的结果也为抢救性保护和遗产地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②监测也意味着我国承担国际义务,履行国际职责,维护国际形象,同时监测也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保障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能够长久的保存。③监测也有更好的帮助宣传并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2.3风险管理2.3.1风险(1)风险的概念风险,英文单词“Risk”。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导致了风险无处不在,无所不在,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风险,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的,而且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况下,由于某一事件导致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z。也"。(2)风险的特征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客观性:风险一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类是否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如自然灾害、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这些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排出的,它都是客观存在的。b)不确定性:由于外界环境都是随时变化的,以及人类对于风险的认识还不全面,风险一般都是不确定的,难以被人们事前明确知道和准确的判断出来,风险的不确定性一般表现在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如火灾发生的地点)、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人类死亡的准确时间)、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台风或者水灾的发生给人类带来经济和伤亡的损失程度)。C)可测性:虽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人类对风险的认识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认识到某些风险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也使得风险表现出可测性和可预测性。(3)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损失发生的间接原因,是引起和增加风险事故发生或者导致损失的可能条件。按照性质的不同,风险因素一般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在文化遗产领域,遗产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一般都是实质性的风险因素,如温湿度、风、环境中的污染物等等,都是引起遗产价值损失的风险因素。例如:裸露在外的电线触到了过路的行人,其中风险因素就是裸露在外的电线,风险事故则是触电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是过路的行人因触电造成的伤亡。风险事故:是指引起损失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引起损失后果的事件,也成为危险。风险事故一般是以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火灾、地震、水灾事件等等损失:是风险因素和风险事故共同造成的最终结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遗产价值的减少,主要是体现在体现遗产价值的物理属性发生变化。如石质文物,由于在外界环境中风吹日晒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遗产表面发生风化脱落,最终导致遗产价值的损失。陌函F掣V丙翮壁再磊丽习整再磊蓊闲【......................一【.......................一【..........,........,..。.。.JL.........................................._J损失直接原因损失间接原因2.3.2风险管理图2-6风险的构成要素Fi92—6Riskfactors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二于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使14 第二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综述得管理者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风险管理的理论和研究也应运而生。其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开始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包括最早颁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蹦)、英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和风险经理协会、公共部门风险管理论坛提出的AIRM/ALAI蝴/IRM风险管理准则。以上三种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如表3.1所示但81[291。表2.3四种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Table2-3Riskmanagementmodelofthemaincontent风险管国际标准理模式ISO/FDIS31000AS/NZS4360COSO—EliMAI跚I/ALA雕/I跚主要明确环境信息建立风险管理环境控制环境确定组织战略目标内容风险评估:风险识识别风险风险评估别、风险分析、风分析风险控制活动风险报告与交流险评价评估风险信息的沟通风险处理风险应对处理风险与交流监督和复核监测和观查检查与评价对环境的控沟通和咨询咨询和沟通制上述三种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而且各相关内容的规定也不相同,但是其存在以下特征:(1)都提出要明确组织的目标。AS/NZS强调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了解风险管理的背景,包括熟悉机构组织的目标取向和文化,风险管理与机构组织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联系。COSO.ERM强调控制环境,确定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保证组织成员明确企业目标。AIRMI/ALARM/IRM也明确支持首先要确定组织的战略目标,风险管理通过支持组织的战略目标来为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保护并增加价值。(2)都明确指出风险管理是一个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系统化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的必须手段。企业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必须识别面临的潜在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技术相结合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回避、减少风险。(3)都指出了风险管理过程是动态的。由于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风险也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静态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根据环境变化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做出适时的调整;第二,必须对实施风险控制的效果予以评估,发现风险管理决策中可能存在的错误。(4)指出需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两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一是组织中不同层次需要不同的来自于风险管理过程的信息,因此,组织内部为了满足内部的信息需求,企业内部之间应该要及时的沟通和共享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1与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告;二是对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提供风险管理的政策、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等信息。当前国际上关于世:界遗产保护方面,得到国际上各国认同的就是国际标准IsO/FDls3100卜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已经在英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活动以及预防性保护中得以应用,但是针对文化遗产监测领域还未使用,尤其是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方面。因此,本论文在构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中,也是采用国际标准来展:开的。下图为国际标准ISO/FDIS31000.风险管理框架图。卜_3.凰险处理卜——雠1、外部环境2、内部环境3、风险管理过程在组织管理中的背景环境4、创建风险准则识别何种风险事故会发生、怎样发生、以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原因。确定风险发生确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的后果\弋二7估计风险水平,与风险准则对照比较鉴别和评估可供选择风险处理方?案和效果i对风险的相应和处理方式进行决jj策;建立风险处理优先级1、选择风险的处理方法和措施2、准备并实施风险处理计划方案图2-7国际标准ISO/FDIS31000.风险管理框架图Figure2-7TheinternationalstandardISO/FDIS31000一riskmanagementframework在国际标准ISO/FDIS31000——风险管理框架中【34】,我们可以看出,监测是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部分,监测是支撑风险管理的辅助性手段,支撑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监测工作的开展也是围绕风险管理各个部分展开的,风险中各个部分在监测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而这几个部分也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沟通和记录囊季i童耋_∞薹誊∥“ 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3.1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应用现状3.1.1风险管理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近几年各国对文化遗产地保护给予了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对遗产重视意识的不足、旅游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恶化等,使得我国遗产地面临着来自自然和人类活动的风险侵蚀,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加强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要做好文化遗产地的风险管理,加强文化遗产地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消除和减小影响遗产价值和承载价值的载体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理论很早就应用在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20世纪末,为了给存在风险的遗产地、国家级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科学有效地指导措施,国际文物保存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蓝盾委员会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指南。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步骤。憋绎少淋·明确遗产所面临的风险·评估每项风险的严重程度·找出并制定风险缓解策略·评估每项策略的成本和效益图3.1: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基本步骤Fi93-1:Theculturalheritageofthebasicstepsofriskprevention国际社会在遗产地风险管理上相继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和讨论会议。1996年,遗产和风险防范第一次国家峰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并颁布了《魁北克宣言》。1998年2月,来自全世界的专家在阿西斯由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筑遗址结构分析与修复委员会组织的论坛上齐聚一堂,对风险防范的重要性、风险需要考虑的时刻、紧急响应、修复和重建、培训和公众认识上开展了讨论,并颁布了《阿西斯宣言》。2009年11月11日至17日,第二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世界遗产研讨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以色列阿科举行,在本次会议中,各国代表和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研讨了通过风险评估、遗产监测、遗产的病害分析及预防的方法和措施,来更有效的减少文化遗产潜在威胁。同年17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月9日至1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有关组织在贝尔格莱德举办了关于遗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区域培训会。培训话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培训,通过各种科学的数据准确的描述风险,评价风险的频率和破坏程度。瑞士在综合性灾害管理规划方面的做法得到国际社会普遍公认。在瑞士体制中,专门设有文化遗产部来负责在发生灾害时提供援助。民防局也要求各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专门资金。1998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制订了《国际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管理手册》【”】。风险管理已经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但风险管理理论如何指导监测工作进行开展,现在在国际上还没有指导性的建议。3.1.2风险管理在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中的具体应用(1)风险识别世界文化遗产风险识别,主要是识别体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载体的病害特征以及造成这些病害特征的风险因素。全面的观察当前遗产所处的环境以及保存现状。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发现潜在的风险及其存在的领域,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为后续的风险分析及评价奠定基础,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对策。风险识别通过定性分析确定文化遗产面临的风险有哪些,来源于何处。确定风险的来源实际上是对文化遗产将产生病害预测。通过分析,整理文化遗产灾害及病害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遗产本体微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旅游的影响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开发,以及保护活动及管理活动等所产生的影响。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遗产地实地调研、遗产保护专家的调查法来确定,从而列出《风险清单》。(2)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主要是通过对遗产风险影响因素的评估,确定风险的水平,确定遗产监测的重点。通过风险识别过程,判断遗产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根据风险清单中所列出的风险,对其发成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以及结合文物本体的现状情况进行判断,结合当前风险应对的相关措施,来确定研究对象面临的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什么程度的过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风险监测的科学技术手段,采集价值载体的现状和风险监测数据,包括文物表面病害信息、文物内部材质信息、结构稳定性信息和遗产地价值环境信息以及风险影响因素信息。根据价值载体的变化情况和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价值载体——风险关联的数学模型以及相关标准,评估价值载体的保存现状和风险大小,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大小以及价值载体的发展1R 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趋势,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确定价值载体面临的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什么程度。文化遗产的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跟踪了解风险变化,运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更新已有的数据,并不断优化价值载体——风险关联的数学模型,更科学的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载体现状和风险状态。(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风险及不同风险程度整合搭配不同的工具,对各种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组合并制定出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案并贯彻执行。文化遗产地风险应对主要是针对文化遗产地的保存现状和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风险事故,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在监测信息系统整理的遗产地本体和环境现状信息、自然和人类活动风险信息等数据下,根据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风险等级,结合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本体保护和修复方案、环境保护和改造方案,制定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方案,切实执行风险控制对策,更好的保护遗产地价值载体,从而更长久的维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般来讲,对于保存现状差,损失较大、发生概率较大、发生后难以承受的风险尽可能避免,即风险回避,如禁止游客进入重点防护地带,在遗产地周边一定范围内禁止某些人类工程活动和环境的开发等。对于保存状态一般,损失较小、概率大的风险,可采取措施减低风险量,即风险降低、控制损失,如对文化遗产保存环境的控制,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对文化遗产的损毁。风险控制后还要对控制效应进行评估,由于风险认识的阶段性和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风险控制实施后需要继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并对风险控制技术等加以修正。监测:工作也要对风险应对的措施以及风险措施后的效果进行监测。3.1.3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的特点文化遗产的监测的目的在于通过遗产地的价值载体的现状维护和保养修复、风险预防和消除等措施,维护遗产地的价值。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风险管理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日常的记录和监测手段,识别和量化影响遗产地价值载体的风险,评估风险损失大小、对文化遗产造成什么影响和后果,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以最小的成本更长久的维护遗产地的价值。通过对文化遗产地的考察以及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分析,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有如下特征:19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体现文化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载体,这些载体又通过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表现出来。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维护遗产地的价值,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其价值维护主要是通过保护遗产地价值载体来实现的。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都是以遗产价值为基础开展的,我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条也明确指出: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将体现遗产的全部信息以及价值维持下去,保护的对象要覆盖文物本体以及其所存在的历史环境等等净引。所以遗产地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遗产地的价值载体。在风险识别之前,必须先要识别遗产地的价值及其价值载体;文化遗产地价值载体具有易损性,而且文化遗产价值载体在自然环境下的变化是十分缓慢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才变化成现在的状态,根据已存照片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正常的自然环境因素下,环境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是很小的,而随着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严重,壁画的病害变化也越来越严重,可见人类活动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比自然因素的影响要大很多。(2)文化遗产地的风险管理是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由于文化遗产风险因素多种多样,各类风险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不同,以及对风险认识的阶段性和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风险管理工作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及时发现决策错误并加以纠正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必须对价值载体及风险进行监测,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需要信息服务和支持。我国现共:有27处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类型复杂性、材质差异性大,遗产所面临的病害类型以及风险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导致了监测工作的难度大,监测数据的庞大,因此,对于遗产监测的数据需要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修正监测体系的各个部分,并不断地推进体系的完善。并为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出决策。第一,文化遗产地的风险管理需要为相关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遗产地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信息;第二,为文化遗产地管理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指导其具体的遗产地风险管理工作。3.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现状及问题3.2.1国内外遗产地监测现状3.2.1.1国外遗产监测现状(1)关于监测的研究和讨论国际社会对遗产监测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外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20 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方面也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02年,ICCROM和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以及11个国家与地区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方面的专家,在意大利维琴察组织了研讨会,此次会议总结了当前各国遗产监测的现状,并将各国的监测经验和专家的发言观点集合成了《监测世界遗产》文集,来更好的指导各国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1977--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定期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现已举行36届);2009年11月11日至17日,第二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世界遗产研讨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以色列阿科举行,会议的议题主要针对遗产安全各种潜在威胁,对此展开从风险评估到灾害预防,再到遗产监测和灾害分析认定等不同环节的讨论,并商议有效解决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也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引入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同年11月9日至1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有关组织在贝尔格莱德举办了关于遗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区域培训会。培训话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培训,通过各种科学的数据准确的描述风险,评价风险的频率和破坏程度。这些会议更好的促进了各国在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交流,也让各国在认识到遗产保护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开展遗产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2)国外监测实践工作现状基于保护和管理的需求和国际的要求,国外的遗产地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监测工作。由于国外先进的遗产大国在遗产保护起步较早,现已建成了完善的保护体系,如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也颁布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在监测工作方面,建立了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监测技术方面在监测技术的发展上,发达国家开始应用空间技术、信息化手段对遗产地进行监测,并利用监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支持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规划,如意大利的文化遗产的风险评估项目(RiskMapofCulturalHeritage)[:,】【3s】就是在发达国家中较早开始同时拥有不小影响力的项目。早在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就设想建立用于遗产保护的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经过30年的发展,意大利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该系统主要通过相关的监测技术和信息技术,识别和量化遗产所面临的风险,并确定其优先级,从而记录影响遗产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数据,为遗产的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意大利在开展监测和保护工作中也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加拿大和英国在遗产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加拿大遗产管理者现已经对本国的建筑遗产建立了监测体系,并通过日常的记录留档,分析遗产病害原因,以便掌握了遗产的变化情况。英国对本国的遗产也开展了日常监测工作,并对伦敦西部的建筑遗产,构建了保护区变化监测体系。在监测技术方面,加拿大,1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英国都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来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率和精确率[35】。通过开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利用卫星影像监控世界遗产遗址的优点和局限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政府机构担任着遗产监控的主要职责。因此开放研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遗产遗址监控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其它国家或机构只能提供卫星影像资料,随后发展中国家自身应该能把卫星资料整理加入到监控程序中。在2001年10月,由教科文组织和欧空局共同发起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监测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开放计划”。,除此之外,国际太空机构还通过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世界遗产遗址监控信息体系。3.2.1.2国内遗产监测现状(1)国家层面自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后,历经20多个年头,到现在,我国共有41处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其中27处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遗产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加强,以下图中展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情况。图3-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体系Fi93-2China’S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随着我国对遗产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国家文物局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进行的主动性监测和反应性监测越来越多。例如,位于山西省大阿市城西的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距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2001年大同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同市区的空气污染、煤炭、酸雨以及居民排放物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对大同石窟的文物影响也日趋严重,为了保护大同的文物,当地政府也耗资5.6亿对当地的环境以及周边景区 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进行了整治,然而有些地带如窟前的路道、广场等地也遭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未得到及时的保护,而且这些属于遗产的控制地带,国家文物局就此问题曾多次到大同调查并督促当地政府要做好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还与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一起召开专题探讨大同石窟周边控制地带的保护方案,最终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我国政府在世界遗产监测方面已经从颁布法律法规、加大保护经费的投入、组织监测工作研讨会议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各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提供了指引。法律法规:2006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随后在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又颁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要求我国各世界文化遗产地要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完善监测技术和方法。2007年又发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2007年11月,出台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规程》(征求意见稿)。经费投入:当前,我国政府对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在财政投入方面国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下表中为中央财政在九五到十一五期间的财政投入情况。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在开展监测工作得到了可靠的财政保证。表3-1中央财政保护经费投入情况单位:亿元Table3—1Thecentralgovernmenttoprotectfunding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7.317.3629.75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0.691.892.56监测研讨会议:2007年,在敦煌召开了全国世界遗产监测会议,会上各遗产地管理机构和各省文物局相互交流了当前各遗产地所开展监测工作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2009年8月,国家文物局在武夷山组织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专家座谈会”;2010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会议:2011年09月,国家文物局邀请了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等国际组织,阿根廷、芬兰、日本、韩国等7个国家的代表在苏州召开了世界遗产监测管理国际研讨会,加强我国在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与国际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交流和学习吸收国际在世界遗产监测的领域的经验;2011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会议等等,通过这些会议讨论了当前国际及我国大部分遗产地监测的现状,也提出了当前遗产地监测的总体问题:对于通用的监测手段,应用于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理论,以及对遗产地监测工作具有指导性的监测体系,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指导。(2)遗产地层面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颁布保护条例及办法我国大部分遗产地管理者、地方政府根据遗产地保护的需求及国家政府对遗产地保护的要求制定了相关保护管理条例,并颁布实施,从而更好地开展本遗产地的保护和监测工作。石窟文物类:《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1997年);《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2002年)。古建筑类:《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2002年);等。古遗址古墓葬类:《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2005年);。古城与村落类:《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1998年)。2)建立监测机构表3.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机构Table3—2ThemonitoringmechanismofChina’Sworldculturalheritage时间监测机构组织单位2012.4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北京颐和园遗产管理处2011.12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故宫遗产管理处2011.7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杭州西湖遗产管理处2011.6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01武夷山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武夷山遗产管理处3)开展监测工作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根据各自的遗产特点和技术能力积极开展了各项监测实践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根据在敦煌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大会上统计得出,在我国已有50%多的遗产地对遗产地周边大气环境进行了监测,48%对其地貌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监测,28%对其水环境进行了监测,14%的遗产地对其微环境进行了监测,41%对其本体进行了监测。24 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图3—32007年我国世界遗产地整体监测情况总结图Fi93—3In2007theworldheritagesitesinChinaoverallmonitoringsummarychart表3-3各遗产地监测具体内容Table3-3Theoriginofmonitoringspecificcontent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日照长度、日照强度、S02、C02、雨气象环境监测量、降水PH值、地表含水量、蒸发量地貌及周边环境监测占地面积、植被、地貌水环境监测水位、水质、水温、河流走向、流量、林带灌溉水微环境监测气温、相对湿度、岩体内水汽运移、C02、墙表温度、空气交换率文物本体监测石窟及其它石质文物风化、壁画病害、木构建筑病害、土遗址病害其他监测防火、防盗、防洪、防雷、游客、地震由此看来,我国大部分遗产地都已经开展了监测工作,而且监测工作开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敦煌、苏州园林、武夷山等开展了监测试点工作。目前在监测领域我国做得最好的是敦煌研究院,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敦煌研究所自身累积了长时间的监测经验,拥有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工作者。该遗产地还长期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东京文化财、浙江大学合作。敦煌莫高窟现在已经形成了洞窟文物本体监测、环境监测、游客监测以及安防防范监测的“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而且,他们还努力将一部分监测所得数据与管理决策联系在一起;敦煌莫高窟监测从简单的直觉判断到使用仪器进行复杂判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2酬。武夷山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对大气、噪声、水文、气象、植物资源、鸟类资源等开展监测,同时建立监控系统,运用景区卫星遥感实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等的信息资料的动态监控。而有些遗产地仅仅是从气象局那里获取一些大环境数据,或者是靠一些保护人员对文物本体进行目测观察的方式开展监测工作,有的虽然开展了一些监测活动,但是由于监测实施和决策不统一,导致监测所得的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3.2.2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特点(1)我国遗产监测工作现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地已经开展了监测工作,但从各遗产地监测的现状来看,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对遗产地管理监测的对象是什么、监测的作用又是什么等等,这些还不是完全清楚。遗产监测所得的结果和数据一方面是为遗产地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另外一方面,遗产的监测结果还科学有效的反应了遗产价值的变化情况,为反映遗产价值的保存情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当前一些遗产地已经开展了监测工作,但对于’与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监测结果的应用方面还不是很清楚,监测结果所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导致了一些地忽略了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大部分遗产地的监测工作只限于对文物本体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的监测,缺乏对价值保护状况的联系,而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应遗产价值的变化情况,为反映遗产价值的保存情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二是为遗产地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作用。(2)我国遗产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截至到现在,我国现共有世界遗产41处,单世界文化遗产27处,遗产的类型复杂,如有古建筑、石窟石寺、墓葬、石质文物、土遗址等;遗产的材质也相差很大,有石质的、木质的、土质的、金属的等等;我国27处世界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也不相同,而且遗产所遭受的自然环境影响和人为活动影响也不尽相同,遗产所遭受的病害类型及特征也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遗产类型多样、材质各异、文化遗产本身的保存状态、其所赋存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病害也各不相同,同西方单一的石质建筑相比,我们在对遗产进行监测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3.2.3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问题(1)监测体系欠缺从我国各遗产地监测工作情况总结可以看出,大部分遗产地监测工作大都是以保护项目为依托开展的,监测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对于监测工作的需求、目的、内容很不明确,监测工作开展的标准规范不健全,体系也并不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地的监测工作也只限于对文物本体以及本体周围环境的监测,缺乏对价值保护状况的联系,没有考虑遗产的保存状况和与遗产紧密相关的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轻视周围环境和社区发展对遗产的影响,开展保护工作之前对于遗产的病害机理也没有做出科学的判断,也没有科学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方案。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还不够系统性、规范性,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也尚未能满足遗产保护和管理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地都已经对遗产地环境和遗产本体进行监测,很多文物工作者也在遗产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中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性的成效,但是从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性情况来看,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还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大多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来开展相应的补救二[作,一些困扰文物保护的难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在遗产的监测工作。我国遗产地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在环境监测上,一般是建立独立的气象站,或者是从气象部门那里获取数据,同国外的环境监测手段相比,在监测仪器的先进性和自动化水平方面,还存在着26 第三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现状及问题分析很大的差距。在遗产本体现状及变化监测上,方法及手段一般都比较落后,还是靠目测、敲击、人工测量、拍照等简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技术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备性、连续性、全面性和可用性,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遗产本体的病害现状及发展趋势,不能反应环境因素与遗产本体病害之间以及不同病害之间的相关性,也不能从病害产生的分子层面变化、晶体变化的微观层面等反应遗产本体的变化情况,导致现阶段的文物病害监测技术一直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处在定性的描述阶段,不能定量的识别和评价。同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开放程度不够,导致本身的需求和外界技术识别能力差,不能充分的利用其他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指导监测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世界遗产监测的结果和信息不仅仅要反应本遗产地的保存现状,同时,还要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作用。但我国大部分遗产在监测所得的信息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遗产保护的要求。信息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好的指导遗产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行。在我国,虽然大部分遗产地开展了监测工作,但监测所得的信息分析不够,还没有充分科学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需求上去。平遥古城在其垮塌前其实早有征兆,而且该遗产地早期也进行了一定的监测工作,但监测的信息却未发挥应有作用,而导致了古城的倒塌。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给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而不是仅仅购置一些监测设备,将数据采集起来,而大部分遗产地却未认识到这一点,而有的遗产地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对于监测数据如何应用起来存在迷惑。(2)监测理论体系不完善,监测工作缺乏理论与方法指导导致我国当期遗产监测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最大的瓶颈因素是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尤其是在监测对象、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当前,不仅我国,甚至世界遗产发达的国家,在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都是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的风险管理理论模型尚未建立,以及缺乏有效的本体监测以及文物本体与对应的环境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的认识,导致遗产地在开展监测工作时无依可据,也不能顺利的对遗产地开展预防性保护。3.2.4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将其作为维护本民族文化脉络、保持本民族文化优势和特色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此,世界各国都将现代各种科学技术大规模的用于文化遗产保护。(1)预防性保护理念加强27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所所长切萨雷·布兰迪首次在《文物修复理论》中首次将预防性的保护理念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并提出了预防性修复的定义以及预防性保护的作用及必要性。1987年的《艺术品和文物保护及修复章程》,更深入的强调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预防性:保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八九十年代,全球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恶化等因素,使建筑遗产保护面临更多风险,风险防范的意识开始增强。预防性保护是一种新的保护理念czq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研究之一就是预防性保护,这也得到了国际文物保护者的认同,各国也在积极的转变观念,渐渐由抢救性保护转入预防性保护。随着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发展,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保护者也认识到,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是一项突击性工程,也不是在出现问题后的抢救性的保护工程。为了更长久的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及时的发现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威胁及隐患,及时的找出问题的根源,排除威胁,确保遗产的长久安全,而这项工作则需要日复一日的日常监测来实现。(2)监测技术手段现代化随着全球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和保护的重视,经济全球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恶化等因素,使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更多风险,风险防范的意识开始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测成为保护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手段也向科学化、规范化、模块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随着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求以及科技进步的提高,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手段越来越科技化,开始从人工观察、直觉判断向使用科学仪器监测转变。我国各世界文化遗产地所处地域不同、遗产特点不同、遗产保护现状不同,但是从国际组织提出的监测要求上、从我国保护与管理的需求上、从主要监测技术的选择上等却又表现出一致性,所以在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下、在风险管理理论的统一指导下、在监测技术和设备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下、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使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模块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28 第四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第四章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是基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来展开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遗产的价值载体和风险影响因素两个维度进行周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和识别,客观反映世界文化遗产地环境质量和遗产本体的现状,并综合评估遗产地保护效果,避免遗产地环境和文物本体的快速劣化,监测结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科学管理和保护的决策依据,因而已成为世界遗产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进而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报、保护可提前、险情可预警等目标。图4-1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框架图Fig4-1China's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frameworkdiagram4.1监测原则监测的原则:1)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维持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遗产监测工作的首要原则也要按着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来开展,各29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遗产地的保护部门以及当地政府机构在开展监测工作时也要将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纳入到遗产的监测体系中去。在开展监测工作时,要时刻检查体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物理属性是否依然真实的体现其价值,遗产本体是否依然完整的存在,而且没有受到风险的威胁。2)客观性原则遗产地在开展监N:I-_作时在监测对象的选择上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尤其是针对影响遗产的风险因素的选择方面。我国当前遗产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大部分遗产地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对监测对象的选择及确定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各遗产地在文物本体的价值物理属性方面差异性较大,借鉴的地方也较少,因此在监测对象的选择方面,更应该以本身遗产地的客观条件为基准,并结合国际、国家的要求,来客观的确定监测对象。3)动态性原则遗产的监测工作不是一个静态的单一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在开展监测工作时,不是一个有始有终的项目,而是要通过日复一日的监测及记录,不断的及时发现问题及威胁,及时的采取措施。4)可操作性原则在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监测时,对于监测对象及指标的选择时,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对监测对象的选择不是追求量多全面,而是要根据当地遗产地的现状、当前的监测技术水平等因素来选择可操作性的监测对象。5)最小干预的原则我国文物保护条例中规定,对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不能改变文物本体的原状,因此在开展监测工作时,也要坚持此项标准,在安装监测仪器以及监测技术的应用方面都不能影响遗产最初的原状,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来开展遗产文物本体的监测工作。4.2监测对象确定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最终的目的是要维护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因此在对遗产监测对象的选择方面也要是体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载体,并监测遗产价值载体的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文化遗产地目标识别首先要识别遗产地风险管理的对象,即承载遗产地价值的价值载体,包括遗产地文物本体、遗产价值环境。文物本体包括表面、内部材质和结构,遗产价值环境包括遗产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视觉效果以及遗产地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第四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图4—2文化遗产地监测对象Fig4-2Themonitoringobjectsofculturalheritage根据确定的监测对象,对其所面临的病害以及病害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从而确定监测的指标。文化遗产地的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通过病害调查、病害检测和病害分析识别对遗产地价值载体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遗产本体所面临的病害是多种多样的,病害的分布、表现形式及发生发展过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以及病害程度一般变化较为缓慢,这些都导致了监测工作的复杂性,遗产地的管理者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专家咨询,初步调查遗产本体所面临的病害形式及特征,并通过相关仪器的检测分析遗产本体当前病害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了解遗产本体病害的影响因素。其中对于那些已知遗产本体病害的影响因素的,直接列出风险清单;对于那些对于遗产本体病害影响因素不是很清楚的,通过实验室的检测分析以及病害老化模拟实验,找出遗产在各个阶段的病害表现形式以及发生发展规律,找出影响遗产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各个主要因素的临界值,提前预知遗产本体的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列出影响遗产本体的风险清单。风险清单中包括遗产病害状况信息以及影响遗产病害的风险影响因素,从而确定监测对象。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3遗产监测体系监测对象的确定过程Fig4-3Theriskidentificationprocessofheritagemonitoringsystem本论文通过对国际组织在定期报告中对于遗产监测工作的要求,国家对遗产在监测工作的要求以及遗产地在保护和管理方面对监测工作的需求等,以及风险识别过程初步提出了影响遗产地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如图4.4所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自然环境产生的风险因素,遗产地大环境以及文物本体微环境的变化对遗产本体的影响,如温湿度、空气污染、酸雨等,第二:是人类活动风险,如遗产地管理活动、周边经济社会活动等给遗产本体带来的风险。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全面观察文化遗产地价值载体的现状和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以壁画表面为例,导致壁画表面起甲、酥碱、龟裂等病害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墙体温湿度、C02、空气污染物、微生物、可溶盐、风沙,以及游客参观行为等。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发现潜在的风险及其存在的领域,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为后面的风险分析及评价奠定基础,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定风险控制对策,选择最佳的风险控制方案。 第四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图4—4文化遗产地风险因素总结图Fig4-4Theculturalheritageriskfactorsaresummarized由于我国各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差异性较大,因此各个遗产地在在对监测对象的选择方面也会有较大的区别。各个遗产地在选择监测对象方面要根据本遗产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在对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时既要注意监测遗产间共性的风险因素,又要顾及影响自身遗产地的特殊风险因素。目前,根据国际上公认的遗产监测对象主要有两部分:遗产价值载体以及风险影响因素,本论文根据国际上得统一观点及我国大部分遗产开展监测工作的具体情况,初步提出我国文化遗产监测对象:遗产的价值载体和影响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遗产价值载体是指体现世界文化遗产本体价值的物理属性,如体现壁画价值的载体包括壁画的形状、颜色以及壁画所处的环境等。影响遗产价值载体的风险因素是指对体现遗产价值载体的物理属性造成影响的因素。蘸嘴匿筐蓬罐鏖l一翻l臁魅燃憋熬漶熬羹隧 {E京化工人学硕I:学位论义图4.5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对象Fig4-5China‘Sworld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object(1)监测价值载体因素①遗产本体监测,包括:本体表面病害监测、内部不可视部分监测、结构监测;②遗产价值环境监测,包括:遗产地及缓冲区的范围、生态环境监测、地形风貌监测、视觉效果监测等。(2)风险影响因素①遗产地环境风险因素监测,包括:遗产本体如古建筑内、石窟内的微观环境,遗产地整体的气象环境监测。②人为活动影响因素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本体保护和研究活动,对于本体的日常保养、修复活动以及研究活动,要进行记录在案,关系重大的还需要进行监控;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遗产地及周边建设情况,遗产地为日常的管理及游客服务建设一些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服务设施,遗产地周边地区为了经济发展开展的建设项目等;遗产地开放管理,遗产地的对外开放包括游客的预约、游客的管理等;遗产地法规、制度、规划建设及执行情况等。4.3监测重点的确定在进行了监测对象的确定后,结合遗产本身的保存现状,以及影响遗产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这些风险发生后对遗产的损失程度进分析,估计影响遗产的 第四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风险水平,可初步划分为一级为影响最大,二级为影响一般,三级为影响很弱。考虑到我国遗产监测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监测数据方面欠缺,因此在对遗产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时,一般是采取定性的分析。本论文通过专家打分的形式来分析遗产所评估风险的水平。主要分为以下4步:1)筛选专家。当前我国大部分遗产地都已经开展了监测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遗产地在开展监测工作时一般是依托保护项目来展开的,开展监测工作人员也一般是保护专家。因此,结合我国当前监测工作的现状,在对专家筛选方面一般是从以下3个方面开考虑:>遗产地的保护及管理专家;>对本遗产地的文物本体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较为了解;>认识到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要性。2)通过专家对遗产地的认识以及自身的信息情况,通过风险发生频率、损失程度以及遗产本体的现状三个部分来评估遗产的风险程度,从而初步确定监测重点:MagnitudeofRisk(MR)2{a,b,C)MR表示遗产的风险程度,a表示影响遗产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b表示风险发生后对遗产本体的产生损失的程度;c表示当前遗产本体的现状情况。现状分级:保存状态良好则风险等级低;保存状态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并不是特别严重的;保存现状出现严重问题且面临濒危则风险等级高的。遗产风险影响因素的发生频率分级:该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是很小的,1年发生一次;该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为偶发的,半年为周期发生一次;该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较频繁,以月为周期发生的。损失程度分级:该风险发生后对遗产本体的损失很小;该风险发生后对遗产本体造成局部性损失的;该风险发生后对遗产本体造成严重的整体结构性损害。4.4监测技术的选择和集成根据确定好的监测对象、监测重点,明确监测技术的需求,并对已有的监测技术进行选择和集成,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监测技术,开展遗产地的监测工作。监测技术的选择与集成要根据遗产地的文物本体的现状、体现遗产价值的载体病害特征以及病害影响因素以及当前遗产领域内外的技术水平而定。监测技术的选择方面,不单单是监测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也需要多种监测方式来共同使用,如人为的巡视、实验室检测、模拟试验等等。如遗产文物本体的监测技术,按照确定好的监测对象,选择高精度的遗产表面病害识别技术一图像处理技术,遗产内部不可视部分的无损检测技术,遗产整体结构的监测技术,以及遗产病害35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损失对比分析技术等,及时的发现遗产的病害,并及时的采取措施。表4-1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技术Table4—1Themointingtechnologyofworldculturalheritage监测对象监测技术本体表面病害监测高精度遗产表面病害识别技术一一图像遗产内部不可视部分病害处理技术文物本体不可视部分无损检测技术监测整体结构监测技术遗产整体结构病害监测病害损失对比分析技术遗产地及缓冲区的范围GSGPS生态环境监测遥感监测技术遗产价值地形风貌监测环境地形地貌监测视觉效果监测本体微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气象站环境因素遥感监测技术遗产地大环境监测本体保护和管理活动人为活动的风险因素巡视和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人为活动遗产地及周边建设情况因素监测遗产地法规制度规划建设及执行情况遗产开放情况及游客活动4.5监测信息系统文化遗产地监测信息系统,是文化遗产地日常管理和监督的基础。由于世界遗产保护地遍布在全国各地,各文化遗产地病害形式以及面临的风险因素多种多样,各类风险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不一样,监测信息量大而且差异性较大,因此,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体系需要及时发现决策错误并加以纠正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为风险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和完备的数据支持,因此,要构建监测信息系统。通过存储、处理和分析挖掘监测采集的文化遗产价值载体的保存状态信息、面临的风险信息等,为风险识别提供数据支持,为风险评估提供相关的标准和风险评估模型,为风险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第四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在数据的不断积累下,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发现新的风险、优化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和方法,为风险决策和控制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同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和风险应对的结果不断对监测体系提出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信息,不单单要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还要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用户需求,设计和建立灵活、高效、可靠、智能的应用系统服务管理体系,为遗产地管理机构、世界遗产组织机构、国家文化遗产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有效的满足各部门的需求,从而极大的促进我国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北京化_T人学硕-j学位论义?———————?—~⋯⋯⋯一⋯~一一世界遗产{堂理机构相关信息及数据查询系统墨=::=========:===========:==二======================篇}世界遗产{§’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查询系统0z?=:=:=:=:=z?=:=z==:?z:=■嚣■■z:::====:=::i五一图4-6监测信息系统Fi94—6Monitoringinformationdecisionsystem38 第五章结论5.1本文基本结论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国内外遗产监测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世界文化遗产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构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从监测对象、监测手段及监测的具体工作流程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调研、遗产地实地考察及专家访问,首次完成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重点研究方向。(2)通过对国外遗产地监测理论及监测实践工作的研究,初步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中,通过细化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及风险应对的具体内容,为监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3)构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信息系统,使得遗产地监测工作在信息系统的辅助下,更加的科学化、精细化。(4)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的初步构建,为使得我国遗产监测工作提供了框架,并确定了监测对象、监测重点、监测原则、监测技术的选择及集成、监测信息系统,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地在开展监测工作中有体系指导。5.2对策和建议根据本文的结论,本文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未来发展及趋势有以下对策及建议:(1)加强基础性工作开始,监测工作的开始首先要对本遗产地的监测对象和遗产的保存现状认识清楚,再加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复杂性,更应该加强基础性调研工作。(2)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引入到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体系中,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及风险应对各个环节中,确定各部分的流程、使用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等。(3)国家、遗产地所在省市政府以及遗产地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对遗产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资金及技术方面的支持,以不断的完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开展监测病害标准、监测技术规范、风险评估等相应的标准,从而使得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时有依可据。 北京化工大学硕:L学位论文(4)在对监测技术方面的选择及集成时,文博领域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领域外的技术方合作,也可以通过科技部和发改委合作,最终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需求。(5)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风险是复杂的、变化的,因此,在进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体系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5.3本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5.3.1本论文的不足本论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在关于监测的研究方面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工作方面都处于基础阶段,而且各个遗产地的类型复杂,所面临的病害以及风险影响因素差异性大,导致监测难度较大。国外在这部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也很少。所以本论文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的构建的理论基础可能并不是太全面。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中,采用了文献调研、专家定性分析的方法来展开的,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5.3.2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本论文定位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构建研究,基本完成了体系的框架搭建,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由于我国遗产地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还需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如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风险的具体定义以及风险如何量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评价、风险应对的基本原则、流程及相应的标准研究,并为遗产的监测体系提供新的要求,从而促进遗产监测对象、监测的重点等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从而促进监测体系的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定性的分析方法,但随着遗产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监测技术标准的建立后,在今后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s】.199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S].2005.郭旃.《西安宣言》——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新准则[J】.中国文化遗产,2005.12胡可.《威尼斯宪章:回顾、评述与启示》【J】.天府新论.2009(04)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I)llJ[J].中国期刊网.2003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1-4.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D】.清华大学,2008.张成渝,{身’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62—68镇雪锋.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一遗产保护国际宪章的经验和启示【D】.申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邓晓宇.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07.12曾纯净,罗佳明,郭旃.构建技术规范——世界遗产的监测难题【J】.《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曾纯净,罗佳明.国际世界遗产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文博》,2008年04期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监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有效手段.中国文物报,2007.1l孟宪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4(3)全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会议[A].2007意大利维琴察举办了“监测世界遗产”的讨论会[A】.2002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中文物建筑价值认知方法研究【J】.纵观全局,2004FurtadoF:MONITORINGWORLDHERITAGE[J].City&Time1(2):6.2004.樊锦诗.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一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敦煌研究,2008年第6期符全胜,盛昭瀚.中国文化自然遗产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初探[J].人文地理,2004年10月第19卷第5期詹长法.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概览[J].东南文化,2009(2):109.114周海炜,罗佳明.论建立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监控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9):31.34朱水涌.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1:具[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毛通.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张楠楠.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刘笑霞,李明辉.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风险管理标准企业风险管理准则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7(10)《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M].美国COSO委员会出版,200541¨纠纠”引引列引纠埘圳圳埘圳蚓蚓圳蚓捌冽圳劢冽列捌矧冽冽冽rlr}f;r;rlr;f;rlrlr【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obertWaller,StefanMichalski.Effectivepreservationfromreactiontoprediction[J].ICCROMNewsletter,2004HerbStovel.Riskpreparedness:amanagementmanualforworldculturalheritage[M].Rome,Italy:ICCROM,1998萨尔瓦托莱·罗鲁索(意大利)著,马艺蓉编译.书籍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措施[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2)国际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管理手册[S】http://wenku.baidu.com./view/aa354bd576eeaeaadlf330cb.htmlISO/FDIS31000——风险管理框架[s]http://wenku.baidu.com/view/aab015d4b14e852458fb5767.html胡潇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监控系统研究一以获港古村保护为例【D】.申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詹长法.从风险图看意大利文化遗产风险评估系统【J】.遗产周刊.中国文物报,2009.5(第005版)廖菲.《“文化遗产”概念发展研究》【J]Ck海大学》,2006《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J]冲国文化遗产,2004(3)黄安平.AS/NZS4360风险管理标准评介【J].北方经贸,2003(10)吴美萍.国际遗产保护新理念——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探析[J].f也山之石,2004詹长法.预防性保护问题面面观[J],《国际博物馆》,2009(3)崔波.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J].《博物馆研究》,2005刘赫男.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及其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8.4王增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数据和文本的对比分析及分析结果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8.5.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旅游影响监测:国际经验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C].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5.KANEFUSAMASUDA.Thenotionofauthenticityinrelationto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A].ReportoftheGlobalStrat—egy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ExpertMeeting[C].Amsterdam.TheNetherlands.1998ICOMOSPOSITIONPAPER.ReportoftheGlobalStrategy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ExpertMeeting[C].Amster-dam.TheNetherlands.1998..HEINE,C.W-,1974,SuggestionCriteriaforUnitedStatesnominationsofculturalareastotheWorldHeritageListandalistofpotentialUnitedStatesnominations.MemorandumfromChief,DivisionofHistoricandArchitecturalSurveys,toAs-sociateDirector,ProfessionalServices,USDepartmentoftheInterior,NationalParkService,Washington,DC,USAJukkaJokilehto.ConsiderationsonAuthentieityandInteghtyinWorldHeritageContext.City&TimeZ(1):1.[online]URL:httP://www.et.ceei—br.org.苏伯民.国外遗址保护发展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050)42伽U孙封引习刚刀研川川"列引伽剐铆刁踟刎四Bp口Bp口BbBMM心HM哆 致谢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我的毕业论文也在老师、师兄师姐以及同门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回想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好像才刚刚开始。还记得刚来北京化工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满是期望和理想。在这三年的研究生活中,交织着汗水和泪水我一直都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向前进,而且也不断地成长起来。三年的研究生活我是如此充实的过着每一天,首先是要感谢王明明老师。从做他学生的第一天开始,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以及最后的毕业论文指导方面都给我了很多的建议。王明明老师是一位严谨治学、严于利己、宽容待人的好老师,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每一天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科研岗位辛勤的工作,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211办公室的每一位同学。正是有这样一位优秀老师的辛勤培养,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我才有了如此大的进步,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并跟着老师完成了3个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也要感谢同门张恩瑞师兄、张文一师兄、乔庆敏师姐,还有文琴琴、李锐和刘璐的帮助。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给我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以及很多的帮助。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还要感谢中国文化遗产院的党志刚师兄,在我论文的写作中,他不仅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还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建议。43 研究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课题及成果:【1】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十二五”重大项目《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理论体系;【2】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含有毒有害元素材料的替代技术"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研究;【3】3《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合作提出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并参与国家一级博物馆预评估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1]王明明,张月超.OnConstructingtheworld’Sculturalheritagemonitoringsystem[C].CAISSE2012,已录用(EI/IS'I'P双检索).[2]王明明,文琴琴,张月超.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文化遗产地监测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已发表 作者及导师简介作者简介:张月超(1988一),女,河北石家庄人,2009年毕业于郑州中原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同年考取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qczhangyuechao@126.tom.cn导师简介:王明明(1951一),男,江苏徐州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wangmm@mai1.butt.edu.cn45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研究生姓名:张月超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题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指导教师姓名:王明明职称:教授论文答辩日期:2012.5.30地点:化纤楼508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姓名职称工作单位本人签名I、姚飞教授城r沙周荣喜教授/徽蔡中华教授搠辛春林教授窃易张刘斌副教授三匆3墩(\注:此表用于存档,除本人签名务必用钢笔填写外,其余处必须用计算机打印。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论文所取得的成果及水平、学风和论文写作水平、论文的不足之处):论文选题比较新颖,论据比较充分,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论文结合国外以及我国遗产地监测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在监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的理论,初步构建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体系,并确定了监测体系中的监测原则、监测对象、监测重点、监测技术的选择与集成以及监测信息系统。论文的不足是从理论层面来构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体系,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有些方面研究的还并不是很深入。答辩过程中表述清晰,能够正确回答答辩委员所提的问题。论文书写规范,文献综述全面,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论文达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及要求,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对学位论文水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平的总体评价、,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舭2012年5月30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