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害分析和防治控制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题目: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害分析和防治控制措施专业:考籍号:姓名:指导教师:_____通讯地址:邮编:电话:邮箱:完成时间:目录摘要...2前言…………………………………………………………………………………………….......2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特点及形成机理...21.1自上而下表面层水损害...21.2自下而上水损害...31.3沥青路面水损害预防措施...31.3.1合理设计,健全道路防、排水系统...31.3.2控制沥青路面空隙率,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内部...41.3.3提高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提高集料之间的
2、粘结力...41.3.4提高施工质量...41.3.5严格控制超载车辆...4二.沥青路面开裂原因...42.1沥青路面裂缝应力分析...52.1.1结构性破坏裂缝...52.1.2温度裂缝...52.3半刚性路面的反射裂缝和对应裂缝...62.3.1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62.3.2由半刚性基层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62.4影响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62.4.1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质...62.4.2基层材料的性质...62.4.3气候条件...72.4.4交通量和车辆类型...7
3、2.4.5施工因素...72.5减轻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72.5.1设计方面...72.5.2施工方面...8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控制...83.1配合比设计...83.1.1材料的选择...83.2目标配合比设计...93.2.1生产配合比设计...93.2.2生产配合比验证...93.3沥青混合料的拌和...93.4沥青混合料的运输...103.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103.5.1沥青混合料摊铺应...103.6沥青混合料的碾压...10四.结束语...1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害分析和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对
4、进入路面不同水源产生水损害的原因,沥青路面裂缝应力产生裂缝的原因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控制,提出了从设计与施工方面解决裂缝的办法.进入路面不同水源产生水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和提出从原材料选取、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拌和、摊铺运输碾压中应注意事项。仅供广大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养护管理人员借鉴。前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十分迅速。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力学强度高、行车平稳舒适、噪音低、施工期短、维修方便等众多优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我国90%以上的路面为沥青混凝土或改性沥
5、青混凝土路面。但大部分高速公路在建成通车后不久,短的几个月,长的不超过两年,就出现了水损害破坏和沥青路面产生裂缝,既是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严重的两个病害,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研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 沥青路面在使用期开裂的研究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控制显得非常必要,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特点及形成机理 按照其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上而卞的表面层水损害和自下而上的水损害,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水损害类型加以阐述和说明。 1.1自上而下表面层水损害 许多初期的路面水损害都是从上往下发
6、生的,它往往局限于在表面层发生松散和坑槽,如果及时维修,路面性能可以很快恢复。在降雨过程中,雨水首先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当下层的沥青混和料密水性好,且沥青层层厚较大,向下渗透比较困难,在大量高速行车的作用下,反复产生的动水压力逐渐使沥青从集料表面剥离,局部沥青混凝土变得松散,碎石被车轮甩出,路面产生坑槽。 这种水损害是国际上通称的经典的水损害,它是一个水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脱落,失去附着力的过程。水损坏的先决条件是水的存在,同时存在外力作用环境。汽车荷载的压应力和高速行驶产生的真空吸力形成剪应力的反复
7、泵吸作用,使沥青膜从剥离发展到松散、掉粒、坑槽。损坏的进程与荷载的大小、频度有关。在初始价段,集料与集料之间发生剪切滑移,伴有沥青膜移动和脱离,当剪应力超过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附力导致附着力丧失,这个过程很短暂,一条公路在长时间干燥少水的情况下可以稳定的使用,一旦有充足、大量的水从裂缝和大的孔隙中迅速渗入并达到饱和,经行车反复泵吸就很快造成沥青膜剥离的环境,并形成表面型坑槽。 1.2自下而上水损害 当表面的水从裂缝和孔隙较大的裂隙中进入路面。当沥青路面存在薄弱环节,例如由于离析造成上下有连通的孔隙,水在这些地方比其它地
8、方更容易进入路面内部,并很快进入到基层表面。由于半刚性基层过分致密,不能迅速将水排除时,水滞留在沥青层和基层的界面上,在汽车荷载的作用下,下面层沥青混和料的粗集料对基层造成损伤,并形成灰浆。如果基层表面存在薄弱,如铺筑沥青层前就有浮灰、修补的薄层等:遇水很快就成为灰浆,灰浆从上下连通的孔隙中被荷载挤出,成为唧浆。通过唧浆部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