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

ID:33759701

大小:760.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01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_第1页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_第2页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_第3页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_第4页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分册必修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2、故选择C项。【答案】C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3课宋明理学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

3、事本身是虚构”矛盾。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答案】A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

4、是D。【答案】D3.(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答案】A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2011年天津卷,2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

5、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考点】明清进步儒学(李贽的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答案】C2.(2011年北京卷,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

6、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A是朱熹的观点,C是唐代儒学家的观点,B是李贽的观点。因此选D项。【答案】D1.(2011年江苏历史,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

7、工任其消长【考点】古代经济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答案】C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

8、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考点】明清进步儒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民主意识;从材料中“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