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44055
大小:6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28
《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扩大内需的讨论综述一、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持币动机增强,影响现期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有一种储备倾向的内在愿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消费的同时,谨慎动机也在增强,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居民的谨慎动机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二是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关工作人员;三是子女上学、购买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费用增加。 2、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影响消费的有效增长。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供给与需求的不协调直接制约着消费的
2、实现。主要是市场供给未能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消费群体的需要。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雷同,多年的重复建设形成大量的无效供给,造成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相当多的企业只是把生产的着眼点定位于城市居民,但对拥有8亿多消费者的农村市场却研究不够,使许多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也就等于放弃了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和消费行为。据资料显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监控129类产品,近几年抽查的4411家企业的5233种产品,合格率均低于80%。 3、收入水平的不均衡制约了消费的扩大。据测算,我国近年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
3、系数逐步增大,目前已超过0.4。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6年底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0850.2亿元,其中20%以上属于公款私存,2.5%的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仅1080.5元。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国民收入一定时,分配差距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使总消费水平下降。 4、投资性支出增加,分流了消费资金。近年来城镇居民股票投资不断增加。199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通过发行股票筹资655亿元,比上年增加1.79倍;同年还发行国债2412亿元。 5、体制性因素和改革滞后的影响。当前社会成员普遍感兴趣的消费产品,如住宅、汽车等,虽然出现供大于求和积
4、压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生产能力绝对地超过了市场容量,而是有着诸多的复杂原因。 6、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增长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某种程度的恐慌心理。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明,甚至预期看淡,就会直接影响现期的经济运行和国内消费走向。[1]17 第二种观点为认为,从深层原因分析,目前消费需求的实现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 1、供需结构障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造成消费需求实现困难。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看,需求的重点转移:一是从基础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条件改善、通讯和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二是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如餐饮、医
5、疗保健、教育、误乐、旅游、家庭服务等;三是从大量的普遍性商品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意识日趋增强。从总体看,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可是,由于多年来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使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障碍。 2、体制障碍导致市场有效需求得不到实现。以住宅为例:一是传统的实物福利分房制度制约了居民买房的积极性,由此出现商品房严重积压与福利房紧缺的奇特矛盾;二是住房价格体制不合理,房价过高,居民缺乏承受能力;三是住房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支持居民购房力度较弱。居民买房心有余力不足。 3、收入障碍制约
6、消费扩大、一是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已从1993年最高时的9.5%降到1997年的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幅仅为4.6%,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二是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人员增多,主要是企业亏损严重,下岗职工已上升到1000多万,相应收入下降。三是强储蓄倾向延续多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199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达46280亿元。 4、消费心理障碍,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由于供过于求,价格下滑,持币观望的人数增多。同时,由于收入预期不稳定,消费者为防范下岗,应付医疗制度改革、退休养老制度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和子女教
7、育费用等积攒资金的倾向加大,消费更加谨慎。即期消费下降,具体表现就是少消费多存钱。[2] 第三种观点认为,首先从消费需求来看,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工农“剪刀差”依然存在并继续扩大。二是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三是一些产品不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四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少数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无力购买。其次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前几年的重复建设,盲目发展,一些行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1996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00多种重要工业产品的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