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723039
大小:1.34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2-28
《螺旋ct图像性能参数检测方法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二二——!i!二—————————————————————————一一绪论(一)cT及其质量保证进展1972年,Hounsfield等人研制成功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omputedtomography,CT)并投入临床应用。此后CT共发展了五代,探测器阵列的晶体单元数目不断增加,接收效率不断提高,x射线束也从笔形演变为扇形、锥形:球管的热容不断提高,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扫描范围;图像质量因此不断改善,表现在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的大幅提高,极大丰富了临床应用。滑环技术的出现,使得机架能够连续旋
2、转,为螺旋扫描奠定了技术基础11,21。1989年,螺旋cT(spiralCT,SCT)研制成功,它淘汰了旋转.停.旋转(step.and-shoot)的扫描方式,代之以连续扫描。在这过程中,诊视床连续运动,x射线以螺旋的形式作用于人体,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71:1.连续扫描,缩短了时间,削弱了呼吸等不自主运动的影响,在胸腹部的动态扫描中非常有利,并节约了对比剂的使用:2.回顾性重建使得可在任意位置成像,极大提高了纵向分辨力,增强了三维重建的效果,使仿真内窥镜等先进技术成为可能,向真正意义上的容积扫描迈出了重要一步。3.提高了效率。1992年
3、,以色列Elscint公司推出双螺旋CT,探测器是并行的两排,x射线相应的变为锥形束。因此扫描效率和时间分辨力倍增,剂量利用率提高。1998年,4层面CT诞生,层厚最薄达到0.5mm,机架旋转速度最高达到O.75秒/周,成像性能再次得到突破性提高,标志着多层面CT(multi—sliceCT,MSCT)时代的到来。2001年,GE公司成功研制16层面CT并获得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认证。MSCT的快速发展,促进心脏扫描、脑部灌注成像等新技术逐渐成熟并投入临床运用,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领域【8~41。影像设备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lRnce,
4、QA)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设备的投标、安装、试运转到F1常应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活动都属其范畴‘15,1“。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各种技术手段,确保使第一军医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用中的设备的各项性能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者的日常检测,比如水的CT值校正,二是专门的应用质量检测,分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或性能检测)两种,其内容都是通过专用体模(phantom)分析、检定设备的性能参数,包括机电、剂量、图像三部分。其中,机电性能又包括定位光精度、诊视床和机架的倾角精度、诊视床运动和定位精度、球管的电压和电流设置精度等。在保证
5、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射线的辐射是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剂量指数的检测已有成熟的方法。图像性能主要是指噪声、空间分辨力、伪影和CT值线性等f1‘”。由于图像是CT设备的最终目的,而且其质量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得到不断提高,所以是应用质量检测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研究的内容。CT问世后不久,人们就意识到QA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MeCullough博士在1975的北美放射年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CT质量保证和性能评价的理论【1引。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当时投入使用或正处于实验中的EMI、ACTA和Delta扫描仪做了深入的研究,
6、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基于图像的性能参数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其中,噪声、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CT值线性等参数的基本检测思路一直沿用至今。从那以后,一些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规范,主要有:1.1977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发布第l号报告《CT设备质量保证及其性能评价体模》,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CT设备质量保证的内容、方法、工具等。2.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诊断放射学中的质量保证》规范。3.1989年,日本制定《关于x射线CT装置性能评价的标准》及工业标准《x射线CT装置检测体模》。4.1989年,德国国标《放射线诊断工作中图
7、像质量的保证·.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稳定性检测》(DIN6868.6):1990年,《放射线诊断工作中图像质量的保证.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验收和检测》(DIN6868.53)。5.1993年,AAPM发布第39号报告《CT设备验收检测规范》。一绪论6.1994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布《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的稳定性测试》(IECl223-2—6)。其中,最后两份文件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AAPM的第39号报告总结了轴向扫描检测方法的研究成果,系统、详尽地规定了各项性能参数的检测和评价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CT设备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出
8、现,研究的重点转向螺旋扫描方式下的检测,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