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6984
大小:2.62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7-07-25
《区域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硕士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密级:中图分类号: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长株潭为例学位类型:学术型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及职称: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学院名称: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6月Urban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anditsDrivingFactors:ACaseStudyoftheChangsha-Zhuzhou-XiangtanUrbanAgglomerationTypeofDegreeAcademicDegreeDiscipline(TypeofProfession
2、alDegree)CartographyandGISCandidateXIAOZhikunStudentNumber09011001022SupervisorandProfessionalTitleQUANBinAssociateProfessorPracticeMentorandProfessionalTitleSchool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DateJune,2012University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
3、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4、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城市群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渐趋剧烈。因此,在该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不仅丰富了该区LUCC研究基础,而且对长株潭及我国其它相似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及相关软件的支持下,以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遥感影像制作成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从整体和区域差异角度出发,运用数学模型、
5、GIS空间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揭示了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探求了其驱动机制,特别是耕地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最后预测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趋势。主要结论有:1.从长株潭整体看:(1)1990~2007年,长株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它地类比例较小,综合利用程度不断上升;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幅度最大且持续快速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锐减,水域面积有所增加。(2)地类多度和重要度表现为: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草地,说明林地的空间频次最大,对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性最强,城
6、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重要性逐渐上升,耕地则下降。(3)地类转换主要为耕地和林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大量转移。2.从区域内部看:(1)1990~2007年长沙、株洲和湘潭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趋势一致,耕地和林地是主要地类且不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迅速;长沙市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而湘潭市土地综合利用程度水平较高。(2)多度和重要度大小为: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草地,体现了各地类的空间频次大小及对土地结构的影响程度。(3)三市的耕地和林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明显,长沙市土地转移量大于其它两市。结果表明:长株潭局部与整体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相一致。3.
7、从时间序列比较分析:2000~2007年,长株潭整体与内部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利用程度较强,地类相互转移面积较多;地类多度与重要前后变化显著,反映了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对指数的影响。4.分析驱动因素:(1)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经济、科技、土地政策等则是主要的社会人文因素;(2)耕地变化的主要社会人文驱动可归纳为:人口、经济和农业科技;而人口、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影响显著。社会人文因素对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的综合影响程度不断增强。iii5.从变化趋势看:长株潭城乡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