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

ID:336893

大小:4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7-25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_第1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_第2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_第3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_第4页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0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然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未成年人因生理成长、心理发展、体能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与成年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明确的犯罪意图的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有着明显的差异,未成年人犯罪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只要我们明确其犯罪的原因,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其犯罪。对于屡教不改的,我们要

2、对其进行刑事追究,其目的在于教育挽救,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非惩罚报复。完善青少年犯罪相关立法,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对完善我国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立法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同时应对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丰富青少年的法律常识年的,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犯罪。我国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建设始于1980年,但其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及其保障措施的规定却散见于其他法律如宪法、婚姻法和刑法等法律中。其专门化、系统化始于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

3、和合法权益、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司法机关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等。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随后颁布了《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等,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特殊保护制度。1青少年的犯罪现状1.1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以江苏省为例,据省高院的统计,整个江苏省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每年均有一万多名,占

4、全部判刑的35%左右。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罪犯2001年为3145人,比上年上升15%;2002年为3563人,上升13.3%;2003年为3925人,上升10.16%;2004年为5645人,上升43.82%;今年上半年为2835人,比去年同期上升35.58%。我们在2003年曾就此问题进行调查,当时的评价是我省青少年犯罪增长情况比较平稳,且稳中有降。但2004年9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上升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到目前为止强劲的上升势头仍然没有被有效遏制。这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的数字也能得到印证。从每年新收的数量看,该所2002年新收未成年犯712人,2003年新收71

5、7人,2004年新收未成年犯迅速增至1101人,比上年增长53%,2005年1到9月新收未成年犯1017人,已接近2004年全年新收未成年犯人数。2003年该所共有未成年犯1666人,而现在有2272人。上述情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相当严重,亟待解决。1.2我国青少年犯罪较以往所呈现的不同的特点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

6、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如案例三种的小新,其行为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

7、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带有鲜明的学生团伙性质。虽可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它简单原因纠结。(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案例三中小新的手段可谓残忍,一死一重伤的结果非常人所能想象得出的。(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