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

ID:33687991

大小:4.68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2-28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_第1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_第2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_第3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_第4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以至500公斤。同时,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1960年育成

2、了TNl(台湾本地种1号)。国际水稻研究所(mRI)用低脚乌尖与皮泰(Peta)杂交,1966年育成瓜8。据IRRI调查(1980),继IR8之后,36个国家育成的370个新品种,其中矮秆良种占70%。而矮秆良种中,m系统占1/3。追溯其基因来源,几乎都有低脚乌尖。20世纪70年代,由于发现和利用了野败型雄性不育水稻种质,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我国在杂交水稻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为以后水稻杂交种的选育和利用奠定了基础。随后发现的光敏雄性核不育水稻种质,导致了三系杂交组合向二系杂交组合的发展。杂交水稻的育成,关键是发现并利用了野生稻的胞质雄性不育基因。197

3、9年,日本学者荒木等发现了“广亲和性”水稻材料。水稻的光敏核不育材料和广亲和材料的发现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使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更为有效。1990年8月,刘秉华正式向外公布,世界上新的育种工具——矮败小麦诞生了。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遗传资源。近年来,我国专家在矮败小麦研究利用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轮选987是利用矮败小麦技术选育出来的第一个国审品种。这个品种表现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适应范围广。在北方冬麦区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产示范和新品种展示,其产量都名列第一;轮选01.1是利用矮败小麦技术选育的又一个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新品种

4、。该品种2005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预试,在106个参试品种中脱颖而出,产量位居第一。现在全国已有50余家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引进矮败小麦,建立矮败小麦轮选群体近百个,已选育出新品种10多个,有50多个品系正在参加国家、省(市)区域试验。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将其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三)种质资源是不断发展新的作物类型的主要来源通过搜集大量的野生资源,通过人工驯化,可以不断发展新的作物类型。如产于我国海南省的果蔬两用植物“木瓜”,10前年仅是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作水果或蔬菜食用,近年来己发展为大面积种植,远销全国各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食品。(四)实现新的育种目标,

5、必须拥有更多的基因资源作物育种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作物育种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育种者所拥有的种质资源。如人类特殊需求的新作物、适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物新品种等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就决定于育种者所拥有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还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现有的作物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野生植物驯化而来。从野生植物到栽培作物,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植物资源的过程。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现在和将来都会继续不断地从野生植物资源中驯化出更多的作物,以满足生产和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如在油料、麻类、饲料和药用植物方面,常常可以从野生植物中

6、直接筛选出一些优良类型,进而培育出具有经济价值的新作物或新品种。没有这些种质资源,新作物无从获得,新的育种目标也不能实现。(五)种质资源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种质资源不但是选育新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也是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不同的种质资源,各具不同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以及不同的生态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作物的起源、演变、分类、形态、生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的问题,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育种成效。1.3种质资源工作内容1.3.1种质资源的收集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有四种,即直接考察收集、征集、交换、转引。直接考察收集是指到野外实地考察收集

7、,多用于收集野生近缘种、原始栽培类型与地方品种。直接考察收集和获取种质资源的最基本途径,常用的方法为有计划地组织国内外的考察收集。除到作物起源中心和各种作物野生近缘种众多的地区考察外,还可到本国不同生态地区考察收集。征集是指通过通讯方式向外地或外国有偿或无偿索取所需要的种质资源;征集是获取种质资源花费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交换是指育种工作者彼此互通各自所需的种质资源。转引一般指通过第三者获取所需的种质资源,如我国小麦T型不育系就是通过转引方式获得的121。种质资源收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