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662192
大小:135.4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8
《《光学》-第二讲 光和颜色光的反射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光和颜色 光的反射一、一周知识概述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恒星等 人造光源:篝火,点燃的蜡烛,火柴,照明灯,霓虹灯,激光手电筒,手电筒等2.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带有箭头)(2)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光线是直的。3.光的速度(1)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①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v=3×108米/秒②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稍慢一些,认为近似相等。③,(2)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千米4.光的色散 (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
2、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5.看不见的光: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家用电器上的遥控器,可发出红外线) 紫外线的应用:(杀菌、消毒的作用,荧光效应鉴别纸币的真伪)6.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 (2)不透明物体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3)物体呈现黑色说明它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物体呈现白色,说明它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7
3、.三原色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8.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7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光沿直线传播原理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①小孔成象 ②影的形成: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
4、,在物体后面形成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③日食和月食思考:例1: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什么道理?例2:白光是复合光,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发生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例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分别是什么?7 2.光的色散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5、——彩虹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色、三色的混合色可以混合成更多的颜色 红+绿+蓝=白 蓝+红=紫 红+绿=黄 蓝+绿=青4.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7 实验:图示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绿、蓝——红、绿、蓝—— 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A 卷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m/
6、s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2.下列现象中可以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说法错误的是( )A.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B.木匠检查木板是否直,总是闭上一只眼,另一只眼沿木板的长度方向看去C.小孔成的是实像D.日食形成时,地球在中间3.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4.一个人在平面镜前以1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若以镜子为参照物,则像的速度是( )A.2m/s B.1m/sC.0m/s D.无
7、法判断5.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退去,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C.始终与物体等大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案:CDCBCB 卷二、填空题6.欲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为直角,则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应为_________。7.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8.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增大5°,则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增大_________,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增大_________。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