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

ID:33642431

大小:56.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7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_第1页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_第2页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_第3页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_第4页
资源描述: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颜家明叶圣陶先生有两句经典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两句话说得很朴素,每位语文教师几乎耳熟能详,但它确实蕴涵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指明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也就是说,教师要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为了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引向无限的生活,常常会设计拓展这一教学环节,这相

2、对于固守课文蜗牛壳里做道场面面俱到式的教学无疑是一种解放,它搭建起了课内外沟通的桥梁,是“举一”向“反三”的质变,是“学”到“用”的飞跃,廓大了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拓展”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盲点,拓展时徒具形式的繁荣,偏离了语文的学科性特点,造成语文学习的泛化空洞化。最近在我区新课程教学研究观摩活动中,我分别听了高一年级必修三中的《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八年级下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和七年级下的《柳叶儿》(以上均为苏教版教材)三篇课文,想就其中的拓展这一

3、教学环节撮录几个片段作一些分析,力图厘清对拓展的学理认识,增强实施的有效性。《麦当牢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师:作者举了这些例子,目的是说明什么?浏览课文8—11节,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生:“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或是外来的无形思想,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教师展示幻灯片,归纳)师:这也是文章的主要观点。历史或现实中是否还有这样的例子 ?并作简单分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讨论热烈)生1:节日,现在很多西方的节日在

4、中国也很热闹,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生2:丝绸之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的瓷器、丝绸传到西方成了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生3:旗袍现在在国际上成了中国的象征;4茶道,在日本很流行,甚至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生4:冰淇淋原来是皇室享用的,后来传到西方,成为普通却很受欢迎的食品,后来又传到中国,并且也成为到处能看到,很多人喜欢的食品。(对此很多学生感到惊讶)生5:婚纱,在西方原本是纯洁的象征,基本是白色的,到了中国更多的是婚礼用品,并且随着中国的爱好和习惯,颜色也丰富起来。生6:除了国外的东西传

5、到中国并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东西也在影响其他国家,比如中餐厅,在国外也是大受欢迎。当然西餐厅在中国更有一种身份的象征意义。生7:国际足联于2004年2月4日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这是教师就课文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的一个课堂实录片段。本篇课文隶属于“文明的对话”专题中的“碰撞与融合”板块,前一个板块是“审视传统”,后一个板块是“拿来与拒绝”,教材的编者匠心独运,精心设计这三个板块,使之形成一个恰当的序列,为学生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文化观,从而完成高中语

6、文课程标准中的“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设计这个拓展环节,其思路是正确的。但从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质量来看,学生仅仅列举一些概念,或一些所谓的文化现象,并未按照教师的要求作简要的分析,且所举的一些事例大多不恰当,没能印证课文作者有关“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或是外来的无形思想,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或“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等观点,更不要说达成“学习对文化现象

7、的剖析”这一课程目标了。如果照这样的方式来拓展的话,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除了能让学生记住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外,这样的拓展又有什么价值?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我们教师对新的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缺少深入的理解,过于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而忽视“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和能力”等维度的目标,忘却了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再加上现在的教材是以一个个人文话题为专题来编排的,每个专题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教师更易于关注人文性内容的一面,而

8、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等素养却有所忽略,其结果是拓展的泛化,语文学习的本职工作没有得到落实。语文学习要因文悟道,文道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离开“文”而直接剥离出“道”的方法便是消解语文的学科性,使语文学习泡沫化。其次,课文作为一个“例子”来学习,我们要学以致用,发挥其独特个性。一篇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由外在于它的别的东西主宰的。或许一篇课文内蕴丰富,但它一旦被设定在特定的教材体系中时,它便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