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

ID:33604282

大小:5.44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2-27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_第1页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_第2页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_第3页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_第4页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突破复习教案1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知识体系考纲解读以某区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为例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2.水土流失的危害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形成基础)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地理位置过渡性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

2、区过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黄土极易受流水的侵蚀气候及降水不稳定性降水集中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多发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2)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1.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

3、流失的主要原因。2.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3题。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

4、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1.B 2.D 3.A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形起伏大,坡面水流流速快,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平坦地区,水土流失较轻;气

5、候——主要是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结合所给四选项,B项正确。第2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流域产沙量”的测定,不可能对“每次”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A、B项错误;又因测量对象是整个流域,所以泥沙收集池应设置在流域出口处,D项正确。第3题,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坡面水流流速越快,流水冲刷能力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多,即单位面积产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25°以下地区,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人

6、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急剧加重,单位面积产沙量快速增多;坡度25°以上地区,农业活动以林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随坡度增加,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不大,①曲线符合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A项正确。4.(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7、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8、)。(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