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88640
大小:735.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7
《江淮地区土壤调查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姓名:**学号:***班级:13土管学院:经管院总述:本次土壤学调查实习着重强调对合肥市及其周边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结构、理化性质、适宜性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安徽农业大学校内、大蜀山、南淝河三个地区进行抽样探究。调查区域内的土壤以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二者都属于较为典型的淋溶性质的土类,具有明显的淋溶层和淀积层。黄棕壤多呈红棕色,为弱酸性或中性(pH值5.5—7.5),有透水性较差的粘化层(约分布在地下剖面30—60cm),黄棕壤的天然覆盖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
2、养分含量中等,土质疏松,A层多为质地优良的团粒结构。黄褐土是江淮地带重要的耕作土壤,因土质粘重、结构紧实,耕作性差,特别是粘盘层较高的土壤,作物产量总体不高。土壤剖面描述:采样点(安徽农业大学校内):A层位于地下0—14cm,棕色,潮湿粘土,疏松团粒结构,多孔隙、根系,无新生体和侵入体,有微量石灰反应,pH值6.7;B层位于14—31cm,黄褐色,潮湿粘土,紧实核状结构,孔隙较小,根系较少,有侵入体和铁锰结核,pH值7.5,无石灰反应;C层位于31—75cm,黄褐色,疏松核状结构,孔隙小,无植物根系,有
3、侵入体,pH值7.7,无石灰反应。采样点(大蜀山):A层为0—43cm,红棕色,潮湿粘土,疏松团粒结构,多孔隙、根系,无新生体、侵入体,无石灰反应,pH值6.0;B层为43—87cm,深棕色,潮湿粘土,紧密棱柱状,孔隙较少,根系较少,无石灰反应,pH值6.3;掩埋A层87—103cm,深棕色,潮湿粘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少植物根系,有侵入石砾,pH值6.8,无石灰反应;C层106—130cm,深棕色,潮湿粘土,紧密层状结构,孔隙、根系较少,有侵入石砾,pH值7.0,有石灰反应。采样点(南淝河):A层0—
4、27cm,暗褐色,潮湿,疏松团粒结构,孔隙较大,有植物根系,无石灰反应,pH值6.4;B层27—38cm,褐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孔隙、根系少,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6.8;C层38—48cm,黄棕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无孔隙、根系,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7.3;D层48—85cm,棕色,土质干燥坚硬,紧实层状结构,无孔隙、根系,有铁锰结核,无石灰反应,pH值7.5;一、江淮地区的土壤构成。《周礼》中对“土”的自身定义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言简意赅说明了土壤形成和整
5、个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即各类自然因素,如岩石、水文、生物、气候、植被等共同作用形成土壤。土壤形成的基本特征是土壤肥力,土壤发育过程是建立在地表风化壳之上的物质分异,先形成了疏松多孔的肥力表层和表下层,允许各种物质自由迁移转换,为地表上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植物根系活动及自身聚聚的有机质有源源不断的为土壤发育带来养分和空隙。因此,土壤是地理环境中各圈层物质互相作用的产物。土壤的形成要素主要有气候、母质、时间、地形、生物,除此之外典型的耕作土壤受人类影响明显(如水稻土)。土壤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
6、,而局部区域气候直接决定水热状况,气温昼夜变化会加速岩石矿物的分化崩解,对土壤水分的蒸发扩散、矿物的淋溶和淀积、腐殖质的分解都起到重要作用,水分更是土壤存在、发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地形和生物也不同程度影响成土过程,地势高且陡峭的区域往往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不高,低洼处沉积作用明显,生物过程所产生的有机酸、碳水化合物、木质素以及其他含氮化合物是土壤养分的来源。江淮地区黄棕壤和黄褐土形成过程明显不同。黄棕壤的母质大多来自本区域,是在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母质岩风化分解并与当地植被进行能量物质不断交换的过程中形成
7、的,在强烈的淋溶作用下,母质中的碳酸钙淋失殆尽,土壤中的硅酸盐矿物较快的分化成粘粒,表现出显著的淋溶粘化过程。而一般认为黄褐土的成土母岩形成与第四纪风力堆积的黄土层,是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搬运而来,并逐步受当地植被、气候、生物共同作用形成半淋溶性的带粘盘层的黄褐土结构,颜色偏黄褐色,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二、土壤的组成结构。以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代表的淋溶土纲在安徽分布广泛,因其所处位置水热条件优越、土层深厚、酸碱性适中,开发潜力巨大,农业增产潜力广阔。江淮地区约南北跨度在北纬30—35之间,年均降水量在8
8、00毫米以上,>10摄氏度积温达4000—5000摄氏度。合肥市周边土壤剖面多层次分明,A层颜色较深,有机质含量最高,B层为紧实的粘盘层,具有不易透水、透肥的特性,上壤下粘的结构保水、保肥性能良好。A层中根系繁茂,因安徽省处于湿润季风区,雨热资源丰富,表层土含水量约在15%--25%之间,结构疏松,耕作性较佳。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和分解都较为强烈,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留存量不大,显著低于黄棕壤。此外,在自然植被下,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三、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