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81308
大小:323.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5-2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力明技术学院目的1、为长期不能进食或丢失大量体液者补充高热量、高营养液体及电解质。2、需迅速输入大量液体,纠正血容量不足,升高血压者。3、进行长期化疗,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外周静脉难以维持长时间输液者。图1锁骨下静脉的解剖位置起自腋静脉,跨第一肋骨上方,经锁骨中断的后方,在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合→无名静脉,入胸腔,后与对侧的无名静脉汇合→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后方膈前角肌与锁骨下动脉伴行,锁骨下静脉在前,锁骨下动脉在后;胸骨顶在锁骨下静脉后方约5mm处→误伤胸膜是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遇到的最大危险。图1图2图3锁骨下静脉特点锁骨下静脉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较
2、浅表,粗大(内径1~2cm),成人粗如拇指,血流快,经常处于充盈状态,故易于穿刺。锁骨下静脉插管不影响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置管后不影响病人活动,便于护理。穿刺进针的标示点点1、第一标示点:第一肋骨于锁骨中断处突然转向深部,与第一肋骨形成一个夹角,用手可以在锁骨中断下方触到,向外移1~2cm处即为穿刺点;2、第二标示点:从胸锁关节处沿锁骨往外触摸,当锁骨突然向上后方改变方向时即为进针的标志;3、第三标示点:锁骨中1/3段与外1/3段的交接点下方。环境准备1、最好进手术室;2、床边操作时,操作前清洁病室,移除不必要的家具,挡屏风。3、不留陪人。用物准备(一)治疗盘内放:①两付无菌手套
3、;1个透明敷贴;②1个静脉切开包;1只穿刺针;③2个5ml注射器、2支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④1套单腔静脉导管;1套(里外2个)导管固定夹子、锁骨下穿刺导引钢丝;⑤1%龙胆紫及生理盐水连接穿刺针。用物准备(二)备好穿刺针,抽吸肝素生理盐水3~5ml(每ml含肝素5~10u),连接穿刺针头。局麻药: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病人准备1、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与大体过程,取得合作。2、询问有无药物麻醉药过敏史。3、体位:平卧,最好床脚抬高15~25°,保证静脉充盈及静脉内压大于大气压,预防空气栓塞。在两肩胛之间直放一个小枕,取头低肩高、双肩外展位,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头稍转向对侧,
4、以暴露胸锁乳突肌。锁骨下途径操作方法(一)1、做好环境、物品、病人准备。2、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前,再次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并取合适体位。3、选取穿刺点:(如选右侧)锁骨与第一肋骨相交处,即,第三标示点:锁骨中1/3段与外1/3段的交接点下方1~2cm处,用1%龙胆紫标记进针点及胸锁关节。操作方法(二)4、助手: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洞巾;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抽生理盐水3ml注入穿刺针内备用;5、局麻:用5ml注射器连接18号长针头,抽取利多卡因2ml,持针指向胸锁关节,与皮肤呈30~40°角,向内向上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边进针边抽回血,见不到回血可推注麻药,试
5、穿锁骨下静脉以探测进针方向、角度与深度。一般进针2.5cm~4cm即达锁骨下静脉,见暗红色静脉回血后,即已证实进入锁骨下静脉,将血推回,轻轻拔出注射器。操作方法(三)6、换穿刺针同法进入锁骨下静脉,见回血后再进0.1~0.2cm,使导针的斜面整个在静脉腔内,斜面冲下便于导引钢丝等进入。7、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将导丝从穿刺针后小孔内缓慢导入,拔出穿刺针,将导丝留在深静脉内,一般右侧导入≤12cm,左侧≤15cm。使管端达上腔静脉。令患者吸气后屏息,将穿刺针退出,退到皮肤下,左手固定导引钢丝,右手将穿刺针轻轻抽出。8、将扩皮针从导引钢丝尾端送入,扩张穿刺口处皮肤。操作方法(四)9、退
6、出扩皮针,用右手将硅胶静脉导管通过导引钢丝送入血管内达预定长度。左手固定,右手将导引钢丝轻轻拔出。助手连接备好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回血,以确定导管是否置入血管,见到回血立刻用NS将回血冲回去,夹闭硅胶管,连接正压接头,助手协助接好输液装置。10、固定:将导管固定夹子安放在预定长度外1cm,用缝合线将皮肤与夹子的两翼各缝一针,线的游离端结扎在硅胶管的固有翼上。套上固定帽,以防滑脱。用酒精纱布消毒穿刺处皮肤,待干后,用透明敷贴覆盖。注意事项(一)1、术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顾虑。2、术前叩诊背部两侧肺下界,听诊呼吸音,以便术后患者有不适感时做对照检查。3、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
7、染。4、操作时准确掌握进针方向,避免偏移刺破胸膜而造成气胸。5、注意观察相关并发症:气胸、锁骨下动脉损伤或撕裂、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相关败血症等。注意事项(二)每日肝素盐水冲管,硅胶管内如有沉血及时冲之,以免被血栓堵塞。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硅胶管有无弯曲、受压或滑出血管外。硅胶管外敷贴隔日更换一次。感谢聆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