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谷类和油料病害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

ID:33564447

大小:11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2-27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_第1页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_第2页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_第3页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_第4页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_第5页
资源描述:

《杂谷类和油料病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八章杂谷类作物病害第一节玉米病害(Corndiseases)全世界已报道的玉米病害约有100余种。中国已经报道有30余种。在东北三省已发现玉米病害2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的玉米病害有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圆斑病和赤霉病等,此外尚有细菌斑点病,在个别地区条斑病毒病、褐斑病、炭疽病、锈病、茎腐病和干腐病(检疫对象)亦有发生。一、玉米瘤黑粉病(Cornsmut)玉米瘤黑粉病又称普通黑粉病。遍布世界各玉米生产区,在中国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省各地普遍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此病发生愈早,对产量影响愈大,一般减产10%以内。(一)症状植株地上茎、叶、果穗、雄花均可受害,形成明显的病瘤(菌瘿

2、)。幼苗:在茎基部形成菌瘿,使整个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分蘖现象,重者枯死。茎秆:菌瘿大小不等,初为白色,并略带紫色,扩大后白膜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果穗:菌瘿大小不等:大者可覆盖全穗,外具白膜,以后破裂散出黑粉。雄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瘿。叶片和叶鞘:菌瘿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从叶片基部沿叶脉中肋向上成串密生,外具有白膜,并略带紫色,迅速破裂,散出很少黑粉菌瘿成熟以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二)病原学名:瘤黑粉病菌为玉蜀黍

3、黑粉菌[Ustilagomaydis(DC.)Corda.]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三)侵染循环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此外可在粪肥中、残体上以及附在种子上越冬,冬孢子的生命力很强,可存活5-7年,越冬的冬孢子于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或心叶叶旋内,又可随叶旋内的水渗入到叶片和叶鞘基部缝隙中,侵染叶片、茎秆、节部、掖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侵人,或从伤口侵入,但不能侵人无分生能力的老组织。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的冬孢子。冬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在抽穗前

4、后一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冬孢子主要靠风传播到玉米的茎、叶、节穗等部位进行扩大再侵染。(四)影响发病的因素,此病发生程度,常受品种抗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1.玉米生育期一般苗期和成熟期较抗病,从拔节以后到开花末期易感病,在开花期以雌、雄穗和腋芽最易感病。2.气候一般受温、湿度、尤其是降雨量的影响较大。侵入后发病快慢与气温密切相关,因病菌喜高温,所以春季气温低又。加幼苗较抗病,所以发病少而慢,拔节以后,气温上升,如果此期干旱、气温高,则病害重。但在干早年份,有零星小雨或多雾、多露等因子,为病菌孢子萌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病害可加重。3.其他因素连作地菌源多,病害发生比轮

5、作地重,连作年限盒长,病害愈重。据查明,春翻比秋翻地发病亦较重。过多施用氮肥地段,使植株组织生长柔嫩和徒长,有利于病菌侵入(因病菌主要侵染分生组织),病害亦重。此外,一切机械伤(如虫伤、雹伤、作业时碰伤等)均有利病菌侵入,所以亦可加剧病害的发生。(五)防治方法由于初次侵染来源是多方面的,又加传播途径多,以及整个生育期可以重复再侵染,所以给防治带来困难,比较难以根除。为了减轻发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1.消灭初次侵染来源因其初次侵染来源是多方面的,故应从下列两方面去进行:(1)清除田间菌源:人工收割以后,应将田间散在的病株拾回烧掉,结合秋翻将残碎的病瘤翻入土内,减少菌源。如机械收割采

6、取秸秆还田措施,对减少菌源的作用更大,因为机械收割可将菌瘿全部粉碎,这种粉碎后的病菌孢子,遇湿极易失去生活力。人工收割遗留田间病瘤不易破裂,故不易丧失生活力。(2)施用净肥:混有玉米病残体的厩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下田,以免孢子未死,增加田间菌量。2.轮作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3.选育抗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4.割除病瘤有条件地区应进行,如及时割除病瘤,能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侵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二、玉米丝黑穗病(

7、Maizeheadsmut)玉米丝黑穗病周期性发生于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三角洲和山谷地带,在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前苏联、南非和南斯拉夫也有发生,1919年中国首次在东北报道,目前在许多春玉米地区,特别是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区的连作玉米田块发病重。玉米丝黑穗病在黑龙江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尤其连作玉米地发病重,丝黑穗病对产量影响很大。(一)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以成株期穗部表现症状最明显。幼苗:有些品种或自交系在幼苗长出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