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58251
大小:11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27
《02第二章 现有公路概况及问题(龙穆尔沟至大武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省道西久公路龙穆尔沟至大武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章现有公路现状与发展第二章现有公路现状与发展2.1青海省省道西久公路基本概况省道西久公路是我省青南地区一条重要的省际大通道,是我省“十一五”重点干线公路建设项目。2.1.1公路所在区地理位置西久公路起自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沿线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贵南县、同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班玛县、久治县,并直通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与国道213线相连,公路所在区主要位于我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1.2西久公路历史沿革西久公路在80年代以前,虽多次对局部路
2、段进行过整建,但只有西宁至贵德段能保证通车,80年代以后,西久公路宁果段先后被列为国家“六五”、“七五”重点建设项目。至1990年8月,历时8年投资达1.0082亿元的新建、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全线达到三级公路标准,1992年7月西宁至贵德段实现了路面黑色化,1999年实现全线油路化。西久公路改建时,由于建设资金有限,主要以整治病害、铺设沥青表处路面为主。1995年设计时,贵德县河西镇至同德县南巴滩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测设,但南巴滩至大武段由于受建设资金的限制,仍采用1972年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三级公路技术指标进行。故本段
3、路线平纵指标较差,达不到现行三级公路服务功能。另外,本项目路线跨越地域广阔,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病害较多,主要表现为路基高度偏低、冻胀翻浆、滑坡、碎落、坍塌、积雪等,对路线危害极大。虽经多次整治,但病害仍较为严重,其中龙穆尔沟及红土山段共计有滑坡路段19余处,较大规模的坍塌路段32-17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省道西久公路龙穆尔沟至大武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章现有公路现状与发展处,成为本项目的瓶颈路段,严重影响道路畅通。西久公路西宁至果洛段的全线打通及技术等级的不断提高,结束了长期以来省会西宁至果洛州府要绕道花石峡、玛积雪山的历
4、史,运营里程缩短了175公里。成为连接青南牧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抗雪救灾、巩固民族团结的省际运输大动脉,被沿线各族人民称为“致富路”、“生命线”。2.1.3现有公路概况目前,西久公路西宁至贵德段已按二级公路标准于2004年建成通车,大武至久治段三级公路于2004年建成通车,按老三级公路标准于1995~1999年改建完成并使用至今的贵德至大武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省道西久公路龙穆尔沟至大武段起于西久公路王家山至龙穆尔沟段终点,起点桩号K337+000,向西南方向经龙穆尔沟至拉加寺,再跨黄河至军功,翻红土山垭口、黑土山垭
5、口到达终点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K415+760(老桩号K437+430,西久公路大武至久治段起点),路线全长78.76km。本段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8.5m,路面宽度7m,路面类型为2~3cm的沥青表处。公路沿线地质病害较多,主要有路基翻浆、滑坡、崩塌、碎落、涎流冰等病害,加之路基两侧原建的防护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公路破坏较为严重。综上所述,现有西久公路龙穆尔沟至大武段公路的技术等级偏低,已不能满足公路营运的要求;二是西久公路做为青海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远远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的战略要求,失去了省道快捷、安全、畅通的
6、服务功能,严重制约着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近年来交通量的剧增,沿线居民、牧民对公路交通干扰日趋严重,现有公路已不能适应公路运营、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发展的需求。2-17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省道西久公路龙穆尔沟至大武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章现有公路现状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本路段的技术等级,完善交通服务设施,提高公路服务水平是改建本段公路的当务之急。此次西久公路贵德至大武段的改建,对完善我省公路网,加强省会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推动我省广大地区,特别是青南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突显出省会城市西宁
7、对本公路周边地区海南州、黄南州及果洛州所经县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及公路病害公路位于高寒地区,不良地质具有季节性的特征,主要有:泥石流、冲沟侵蚀、接触流土、滑坡、崩塌碎落、冻融翻浆、涎流冰等。1.碎落、崩塌、边坡侵蚀在K337~K365、K368~K401等路段碎落、崩塌发育,尤其是龙穆尔沟及红土山段边坡碎落、崩塌严重,危害行车安全;K367~K409段路基填方及挖方边坡较高,沟谷冲刷下切,加之植被稀少,边坡极易受雨水冲刷,危害路基稳定。测设时须注意挡墙与碎落台的结合,并应设置全流程铺砌加固而形成完整
8、的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以达到稳定路基,防止碎落、塌方、冲沟侵蚀的进一步发展。2.滑坡全线分布的滑坡集中分布于龙穆尔沟—红土山,主要分布于龙穆尔沟(K337+300~K341+000)、红土山(K376+650~K377+35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