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

ID:33550095

大小:11.95 MB

页数:159页

时间:2019-02-27

上传者:U-24835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_第1页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_第2页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_第3页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_第4页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万方数据分类号:密级:D669.6公开单位代码:10086学号:201146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市场视角StudyonConstructingtheSystemofCommunityHome1hod‘●1r、●renSlOnberViceinKUral——BasedonthePerspectiveofMarket学位申请人:王晓亚指导教师:芸言磊薹究曩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位类别:管理学博士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答辩日期: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逦j匕壅些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敝储躲刁勉移签字日期.伽f9年7∥月1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泣北农业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农业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一。×学位论文作者弛锄移新虢幻嘭签字日期:伽f妒年石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签字日期:7刀/,绎6月,7日电话:邮编: 万方数据摘要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会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此决定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重点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奠定了家庭养老的物质保障。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出农村流入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被打破,构建新的农村养老制度和养老方式成为必然。为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形式,也是深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亟需从理论视角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层次需求理论、供需均衡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为指导,以对河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等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与矛盾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相关概念与理论,形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第一,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对象的内涵: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农村社区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为服务内容,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第二,通过提炼生产社会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第一,基于供给视角,从历史延续角度梳理了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从国际视域扫描了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借鉴了国外养老服务的发展经验,得出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并存在物力、财力和人力三大“短板”等问题。第二,基于需求视角,一方面运用需求弹性分析工具对农村老年人的潜在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规范分析,发现由于养老服务短缺、购买力不足或者对服务不熟悉等种种原因,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了巨大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农村老年人的现实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强烈的需求意愿,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具备支付能力,从而导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在缺口。由此得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两大矛盾,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需求空间大与现实需求存缺口之间的矛盾。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在全面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择优确定了进取型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即由“资源整合”、“组织整合”和“系 万方数据统整合”三个层次构成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最后,运用系统分析法构建了“产业化"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于公共服务的“适度普惠型”导向,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一是在由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服务圈中,提供者的政府监管机制、生产者的市场竞争机制、消费者的需求表达机制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运行的系统机制;二是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养老服务层次、养老服务方式、养老服务内容等方面突出其公益性。并针对以上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运用“需求弹性”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具有轻重缓急之分,这就为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推出顺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内容上的创新。本文以消费者是否具有需求意识、是否具备购买能力,市场是否存在该服务为判定标准,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并从微观到宏观构建了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产业化”供给路径,即“资源整合”、“组织整合”和“系统整合”战略。第三,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文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视角提炼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并且从相应的政府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家庭需求表达机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关键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产与提供;潜在需求;现实需求;供需均衡 万方数据StudyonConstructingtheSystemof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inRural............——BasedOilthePerspectiveofMarketDoctoralcandidate:Wangxiao—yaMajor:EconomicsandManagementofAgricultureSupervisor:Sunshi—fangresearcherXuyue·mingprofessorAbstractAccordingtothepredictionofUnitedNations,inthefirsthalfof21stcentury,Chinawillalwaysbethemostpopulouscountriesintheelderly.Andnearly70percentoftheelderlylNedinruralareas,whichdeterminedthatweshouldfocusontheagingpopulationinruralareas.Chinahasdevelopedrapidly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hichhavehelpedbroadenthechannelsforfarmer’Sincomeandhavelaidthematerialguaranteeoffamilypension.However,withtheacceleratedprocessofurbanization,alargenumberofruralsurpluslaborforcesremovedtourban,whichhasexacerbatedtheruralpopulationagingandthefamilystructureminiaturizationinruralareas.nletraditionalfamilypensionmodehasnotmetthecurrentneedsforcaringtheagingpeopleinruralChina,andconstructingthenewruralpensionmodehasbecomeinevitabletrend.Therefore,the2014No.1documentofcentralgovernmenthadputforwardthatweshouldconstructaruralsocialendowmentservicesystem.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Wasnotonlyanimportantformtoachieveasenseofsecurity,butalsoanimportantmeasuretodeepenthereformofthepensionsysteminruralareas.However,the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arestillinthepilotstageofexplorationandwhichsystemconstructionisurgentlyneededresearchfromtheoreticalperspective.Thispapertookthetheoryofhierarchyneeds,equilibriumofsupplyanddemand,and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asaguide,tooktheactualsurveydataoftheruralelderlypensionservicedemandwillingnessinHenanProvinceandcommunityhomepensionconditionsasthebasis,systematicallyanalyzed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contradictionbetweensupplyanddemandandfurtherstudiedtheconstruction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ystembythemethodofcombiningnormativeanalysisandempiricalanalysis.Firstofa11.thispaperusedthemethodofliteratureanalysistocombtherelevantconceptsandtheory,andformedthetheoryframeworkofsystemconstructionofthe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Firstly,inthefullreferenceonthebasisofpreviousresearchresults,thispaperdefinedtheconnotationofresearchobject:the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Wassuchamodethattookfamilyasthecore,tookruralcommunityasthebacking,tookthelifecare,medicalcareandspiritualcomfortas 万方数据thecontent,tookthe“comingin’’and“goingout”asmainform.Secondly,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demandandsupply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wereconstructedbyrefininglatestresearchresultsofproductionsocializationtheory,socialembeddingtheory,institutionalchangetheoryandnewpublicmanagementtheory,thewelfarepluralismtheory,publicofferandproductiontheory.Thesecond.thispaperusedmethodofnormativeanalysisandempiricalanalysistoanalyzecontradictionbetweensupplyanddemand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First,basedonsupplyperspective,thispapercombedchangesoffamilypensiontofindoutcommunityhome-basedcareweresuitablefromhistoryperspective,anddescribedcurrentstatusofdevelopment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andpensionserviceexperienceofothercountriesforreferencefrominternationalperspective,atlast,wefoundthatsupply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isinsufficient,andtherearethree“shortboard’’:materialresources,financialandhumanresources.Second,basedontlledemandperspective,ononehand,thispaperusednormativeanalysismethodofdemandelasticitytoanalyzepotentialdemandfor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Findthatfarmershavehugepotentialdemandfor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becauseofvariousreasons,suchasshortageofpensionservices,lackofpurchasingpowerandnotfamiliarwithservice;Onotherhand,thispaperusedeconometricanalysismethodtoearlyoutanempiricalresearchofactualdemandforruralelderlypensionservice.Findthatruralelderlyhaveastrongwillingnesstopayforhomepensionservice,butnearlyathirdofpeopledonothaveabilitytopay,whichresultsininsufficientrealisticdemandfor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ThusitCanbeseenthatcontradictionnotonlyexistinbetweensupplyanddemand,butalsoexistinbetweenhugepotentialdemandandinsufficientrealisticdemand.Onceagain.thispaperusedmethodofAHPtoexploresupplypath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Onbasisofcomprehensiveanalyzingdevelopmentenvironmentofinternalandexternal,thispaperapplie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toselect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strategywhichwasconstitutedby“resourceintegration”.‘‘organizationalintegration’’and‘‘systemintegration”.Atlast,thispaperusedmethodofsystemanalysistobuild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ystemof‘‘industrialization”.Basedonpublicserviceorientedof“appropriateuniversal—type”,theconstruction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ystemshouldadhereto“industrialization’’combinewith“publicwelfare”:firstly,basedonservicecircleofindustrializationwhichwasconsistedofproviders,producersandconsumers,thispaperbuild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runningmechanismfromthreedimensions,namelygovernmentregulatory 万方数据mechanism,themarketcompetitionmechanismandthefarmersdemandexpressionmechanism;secondly,the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ystemhighlighteditspublicwelfarefromthepensionserviceslevel,modeandcontent.Inviewoftheabovecontradictionsandproblems,thispaperputforwardsomepolicysuggestionsontheestablishment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ystem.Thepaper’Sinnovationpointswere"First,themethodwasinnovation.Thispaperusedthemethodof“demandelasticity’’toanalyzetheintensitydemand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demandhaspriorities,whichlaid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determinethelaunchsequenceofcommunityhomeendowmentserviceprojects.Second,thecontentwasinnovation.Whetherconsumershavedemandconsciousnessandthepurchasingpower?Whethertherewereservicesinmaket?Basedonthisstandard,thispaperdividedthedemandofruralcommunityhomeendowmentserviceintopotentialdemandandrealitydemand.Then,buildedthe“industrialization’’pathofruralcommunityhomeendowmentservicesupplyfrommicrocosmictomacroscopic,includingmicrostrategyof“resourceintegration”,middlestrategyof“organizationalintegration'’andmacrostrategyof“systeminte:gration”.T11ird.theresearchperspectiveWasinnovation.Thispaperrefinedtheproblemsofsupplyanddemandfromtheperspectiveofproviders,producersandconsumers,andbuildedthetrinity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systemfromthecorrespondinggovernmentregulationmechanism,marketcompetitionmechanismandfamilydemandexpressionmechanism.KeyWords: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ProductionandProvide;PotentialDemand;RealisticDemand;Supply·demandEquilibrium 万方数据目录l弓I言⋯⋯⋯⋯⋯⋯⋯⋯⋯⋯⋯⋯⋯⋯⋯⋯⋯⋯⋯⋯⋯⋯⋯⋯⋯⋯⋯⋯⋯⋯⋯⋯⋯⋯⋯⋯⋯⋯⋯⋯⋯⋯⋯⋯⋯⋯⋯⋯⋯.11.1研究背景⋯⋯⋯⋯⋯⋯⋯⋯⋯⋯⋯⋯⋯⋯⋯⋯⋯⋯⋯⋯⋯⋯⋯⋯⋯⋯⋯⋯⋯⋯⋯⋯⋯一11.1.1农村人口老龄化⋯⋯⋯⋯⋯⋯⋯⋯⋯⋯⋯⋯⋯⋯⋯⋯⋯⋯⋯⋯⋯⋯⋯⋯⋯⋯⋯⋯11.1.2老龄化城乡倒置⋯⋯⋯⋯⋯⋯⋯⋯⋯⋯⋯⋯⋯⋯⋯⋯⋯⋯⋯⋯⋯⋯⋯⋯⋯⋯⋯⋯21.1.3“四化同步”发展⋯⋯⋯⋯⋯⋯⋯⋯⋯⋯⋯⋯⋯⋯⋯⋯⋯⋯⋯⋯⋯⋯⋯⋯⋯⋯⋯3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41.2.1研究目的⋯⋯⋯⋯⋯⋯⋯⋯⋯⋯⋯⋯⋯⋯⋯⋯⋯⋯⋯⋯⋯⋯⋯⋯⋯⋯⋯⋯⋯⋯⋯41.2.2研究意义⋯⋯⋯⋯⋯⋯⋯⋯⋯⋯⋯⋯⋯⋯⋯⋯⋯⋯⋯⋯⋯⋯⋯⋯⋯⋯⋯⋯⋯⋯⋯41.3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51.3.1农村主要养老方式研究⋯⋯⋯⋯⋯⋯⋯⋯⋯⋯⋯⋯⋯⋯⋯⋯⋯⋯⋯⋯⋯⋯⋯⋯⋯51.3.2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研究⋯⋯⋯⋯⋯⋯⋯⋯⋯⋯⋯⋯⋯⋯⋯⋯⋯⋯⋯⋯⋯⋯⋯⋯⋯71.3.3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91.3.4有关国内外研究的评价⋯⋯⋯⋯⋯⋯⋯⋯⋯⋯⋯⋯⋯⋯⋯⋯⋯⋯⋯⋯⋯⋯⋯⋯⋯91.4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101.4.1研究思路⋯⋯⋯⋯⋯⋯⋯⋯⋯⋯⋯⋯⋯⋯⋯⋯⋯⋯⋯⋯⋯⋯⋯⋯⋯⋯⋯⋯⋯⋯.101.4.2论文框架⋯⋯⋯⋯⋯⋯⋯⋯⋯⋯⋯⋯⋯⋯⋯⋯⋯⋯⋯⋯⋯⋯⋯⋯⋯⋯⋯⋯⋯⋯.111.5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21.5.1研究方法⋯⋯⋯⋯⋯⋯⋯⋯⋯⋯⋯⋯⋯⋯⋯⋯⋯⋯⋯⋯⋯⋯⋯⋯⋯⋯⋯⋯⋯⋯.121.5.2数据说明⋯⋯⋯⋯⋯⋯⋯⋯⋯⋯⋯⋯⋯⋯⋯⋯⋯⋯⋯⋯⋯⋯⋯⋯⋯⋯⋯⋯⋯⋯.131.5.3创新点⋯⋯⋯⋯⋯⋯⋯⋯⋯⋯⋯⋯⋯⋯⋯⋯⋯⋯⋯⋯⋯⋯⋯⋯⋯⋯⋯⋯⋯⋯⋯.14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l52.1相关概念的界定⋯⋯⋯⋯⋯⋯⋯⋯⋯⋯⋯⋯⋯⋯⋯⋯⋯⋯⋯⋯⋯⋯⋯⋯⋯⋯⋯⋯⋯⋯152.1.1社区、农村社区与社区照顾⋯⋯⋯⋯⋯⋯⋯⋯⋯⋯⋯⋯⋯⋯⋯⋯⋯⋯⋯⋯⋯⋯.152.1.2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162.1.3养老服务体系⋯⋯⋯⋯⋯⋯⋯⋯⋯⋯⋯⋯⋯⋯⋯⋯⋯⋯⋯⋯⋯⋯⋯⋯⋯⋯⋯⋯.162.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理论⋯⋯⋯⋯⋯⋯⋯⋯⋯⋯⋯⋯⋯⋯⋯⋯⋯⋯⋯⋯⋯⋯172.2.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172.2.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理论⋯⋯⋯⋯⋯⋯⋯⋯⋯⋯⋯⋯⋯⋯⋯⋯.182.2.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理论模型⋯⋯⋯⋯⋯⋯⋯⋯⋯⋯⋯⋯⋯⋯⋯⋯.192.3小结⋯⋯⋯⋯⋯⋯⋯⋯⋯⋯⋯⋯⋯⋯⋯⋯⋯⋯⋯⋯⋯⋯⋯⋯⋯⋯⋯⋯⋯⋯⋯⋯⋯⋯⋯⋯⋯⋯⋯⋯⋯⋯⋯⋯⋯⋯一203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2l3.1中国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方式的评价⋯⋯⋯⋯⋯⋯⋯⋯⋯⋯⋯⋯⋯⋯⋯⋯⋯⋯⋯⋯⋯⋯213.1.1农村家庭养老仍占主流但其养老功能日趋弱化⋯⋯⋯⋯⋯⋯⋯⋯⋯⋯⋯⋯⋯⋯.2l3.1.2农村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但其入住率相对较低⋯⋯⋯⋯⋯⋯⋯⋯⋯⋯⋯⋯⋯⋯.233.1.3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养老意愿但其服务力量薄弱⋯⋯⋯⋯⋯⋯⋯⋯⋯⋯⋯⋯⋯⋯.25 万方数据3.2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探讨⋯⋯⋯⋯⋯⋯⋯⋯⋯⋯⋯⋯⋯⋯⋯⋯⋯⋯⋯⋯⋯⋯273.2.1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273.2.2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283.2.3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293.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及启示⋯⋯⋯⋯⋯⋯⋯⋯⋯⋯⋯⋯⋯⋯⋯⋯⋯⋯⋯293.3.1英国韵社区照顾服务⋯⋯⋯⋯⋯⋯⋯⋯⋯⋯⋯⋯⋯⋯⋯⋯⋯⋯⋯⋯⋯⋯⋯⋯⋯303.3.2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333.3.3英日养老服务的启示⋯⋯⋯⋯⋯⋯⋯⋯⋯⋯⋯⋯⋯⋯⋯⋯⋯⋯⋯⋯⋯⋯⋯⋯⋯383.4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优势⋯⋯⋯⋯⋯⋯⋯⋯⋯⋯⋯⋯⋯⋯⋯⋯⋯⋯⋯⋯⋯403.4.1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界定⋯⋯⋯⋯⋯⋯⋯⋯⋯⋯⋯⋯⋯⋯⋯⋯⋯⋯.403.4.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分析⋯⋯⋯⋯⋯⋯⋯⋯⋯⋯⋯⋯⋯⋯⋯⋯⋯⋯.413.4.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性目标⋯⋯⋯⋯⋯⋯⋯⋯⋯⋯⋯⋯⋯⋯⋯⋯⋯⋯.413.5小结⋯⋯⋯⋯⋯⋯⋯⋯⋯⋯⋯⋯⋯⋯⋯⋯⋯⋯⋯⋯⋯⋯⋯⋯⋯⋯⋯⋯⋯⋯⋯⋯⋯⋯⋯⋯⋯⋯⋯⋯⋯⋯⋯⋯⋯⋯.434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与问题⋯⋯⋯⋯⋯⋯⋯⋯⋯⋯⋯⋯⋯⋯⋯⋯⋯⋯⋯⋯⋯444.1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扫描⋯⋯⋯⋯⋯⋯⋯⋯⋯⋯⋯⋯⋯⋯⋯⋯⋯⋯444.1.1提供视角:政府提供了养老服务政策但落实还不到位⋯⋯⋯⋯⋯⋯⋯⋯⋯⋯⋯.444.1.2生产视角: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多样化但其满意度较低⋯⋯⋯⋯⋯⋯⋯⋯⋯⋯⋯.454.1.3消费视角:农村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但期望价格偏低⋯⋯⋯⋯⋯⋯⋯⋯⋯⋯⋯.494.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失衡问题⋯⋯⋯⋯⋯⋯⋯⋯⋯⋯⋯⋯⋯⋯⋯⋯⋯⋯⋯5l4.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524.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不清⋯⋯⋯⋯⋯⋯⋯⋯⋯⋯⋯⋯⋯.534.3.2生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554.3.3农户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普遍形成⋯⋯⋯⋯⋯⋯⋯⋯⋯⋯⋯⋯⋯.574.4小结⋯⋯⋯⋯⋯⋯⋯⋯⋯⋯⋯⋯⋯⋯⋯⋯⋯⋯⋯⋯⋯⋯⋯⋯⋯⋯⋯⋯⋯⋯⋯⋯⋯⋯⋯⋯⋯⋯⋯⋯⋯⋯⋯⋯⋯⋯.585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分析⋯⋯⋯⋯⋯⋯⋯⋯⋯⋯⋯⋯⋯⋯⋯⋯⋯⋯⋯⋯⋯⋯.595.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影响因素⋯⋯⋯⋯⋯⋯⋯⋯⋯⋯⋯⋯⋯⋯⋯⋯⋯⋯595.1.1经济环境因素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影响⋯⋯⋯⋯⋯⋯⋯⋯⋯⋯.595.1.2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影响⋯⋯⋯⋯⋯⋯⋯⋯⋯⋯.605.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内容排序⋯⋯⋯⋯⋯⋯⋯⋯⋯⋯⋯⋯⋯⋯⋯⋯⋯⋯⋯615.2.1河南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调查⋯⋯⋯⋯⋯⋯⋯⋯⋯⋯⋯⋯.615.2.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分层⋯⋯⋯⋯⋯⋯⋯⋯⋯⋯⋯⋯⋯⋯⋯.625.2.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分类⋯⋯⋯⋯⋯⋯⋯⋯⋯⋯⋯⋯⋯⋯⋯.645.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类型归纳⋯⋯⋯⋯⋯⋯⋯⋯⋯⋯⋯⋯⋯⋯⋯⋯⋯⋯⋯685.3.1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户⋯⋯⋯⋯⋯⋯⋯⋯⋯⋯⋯⋯⋯⋯⋯⋯⋯⋯⋯⋯⋯⋯⋯⋯685.3.2无购买能力的潜在需求⋯⋯⋯⋯⋯⋯⋯⋯⋯⋯⋯⋯⋯⋯⋯⋯⋯⋯⋯⋯⋯⋯⋯⋯695.3.3无需求意识的潜在需求⋯⋯⋯⋯⋯⋯⋯⋯⋯⋯⋯⋯⋯⋯⋯⋯⋯⋯⋯⋯⋯⋯⋯⋯705.3.4无供给效能的潜在需求⋯⋯⋯⋯⋯⋯⋯⋯⋯⋯⋯⋯⋯⋯⋯⋯⋯⋯⋯⋯⋯⋯⋯⋯715.3.5满足单因素的潜在需求⋯⋯⋯⋯⋯⋯⋯⋯⋯⋯⋯⋯⋯⋯⋯⋯⋯⋯⋯⋯⋯⋯⋯⋯71 万方数据5.4小结⋯⋯⋯⋯⋯⋯⋯⋯⋯⋯⋯⋯⋯⋯⋯⋯⋯⋯⋯⋯⋯⋯⋯⋯⋯⋯⋯⋯⋯⋯⋯⋯⋯⋯⋯⋯⋯⋯⋯⋯⋯⋯⋯⋯⋯⋯..736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746.1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746.1.1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746.1.2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796.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模型⋯⋯⋯⋯⋯⋯⋯⋯⋯⋯⋯⋯⋯⋯⋯⋯⋯⋯⋯⋯806.2.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模型⋯⋯⋯⋯⋯⋯⋯⋯⋯⋯⋯⋯⋯⋯⋯⋯⋯.806.2.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模型⋯⋯⋯⋯⋯⋯⋯⋯⋯⋯⋯⋯⋯⋯⋯⋯⋯.856.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936.3.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大⋯⋯⋯⋯⋯⋯⋯⋯⋯⋯⋯⋯⋯⋯⋯⋯.946.3.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缺口⋯⋯⋯⋯⋯⋯⋯⋯⋯⋯⋯⋯⋯⋯⋯⋯.956.3.3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分析⋯⋯⋯⋯⋯⋯⋯⋯⋯⋯⋯⋯⋯⋯⋯⋯.956.4小结⋯⋯⋯⋯⋯⋯⋯⋯⋯⋯⋯⋯⋯⋯⋯⋯⋯⋯⋯⋯⋯⋯⋯⋯⋯⋯⋯⋯⋯⋯⋯⋯⋯⋯⋯⋯⋯⋯⋯⋯⋯⋯⋯⋯⋯⋯一967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977.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环境分析⋯⋯⋯⋯⋯⋯⋯⋯⋯⋯⋯⋯⋯⋯⋯⋯⋯⋯⋯⋯977.1.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机遇⋯⋯⋯⋯⋯⋯⋯⋯⋯⋯⋯⋯⋯⋯⋯⋯⋯⋯⋯.977.1.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977.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战略判定⋯⋯⋯⋯⋯⋯⋯⋯⋯⋯⋯⋯⋯⋯⋯⋯⋯⋯⋯⋯987.2.1构造判断矩阵⋯⋯⋯⋯⋯⋯⋯⋯⋯⋯⋯⋯⋯⋯⋯⋯⋯⋯⋯⋯⋯⋯⋯⋯⋯⋯⋯⋯.987.2.2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1007.2.3根据三角形面积确定战略象限区域⋯⋯⋯⋯⋯⋯⋯⋯⋯⋯⋯⋯⋯⋯⋯⋯⋯⋯⋯1017.2.4根据重心坐标精确定位战略区域类型⋯⋯⋯⋯⋯⋯⋯⋯⋯⋯⋯⋯⋯⋯⋯⋯⋯⋯1027.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路径选择⋯⋯⋯⋯⋯⋯⋯⋯⋯⋯⋯⋯⋯⋯一1037.3.1微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资源整合”战略⋯⋯⋯⋯⋯⋯⋯⋯⋯1037.3.2中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组织整合”战略⋯⋯⋯⋯⋯⋯⋯⋯⋯1057.3.3宏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系统整合”战略⋯⋯⋯⋯⋯⋯⋯⋯⋯1067.4小结⋯⋯⋯⋯⋯⋯⋯⋯⋯⋯⋯⋯⋯⋯⋯⋯⋯⋯⋯⋯⋯⋯⋯⋯⋯⋯⋯⋯⋯⋯⋯⋯⋯⋯⋯⋯⋯⋯⋯⋯⋯⋯⋯⋯⋯⋯1078基于产业化视角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088.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理念⋯⋯⋯⋯⋯⋯⋯⋯⋯⋯⋯⋯⋯⋯⋯⋯⋯⋯..1088.1.1“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1088.1.2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1098.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运行机制⋯⋯⋯⋯⋯⋯⋯⋯⋯⋯⋯⋯⋯⋯⋯⋯⋯⋯..1108.2.1提供者一一政府监管机制⋯⋯⋯⋯⋯⋯⋯⋯⋯⋯⋯⋯⋯⋯⋯⋯⋯⋯⋯⋯⋯⋯⋯118.2.2生产者一一市场竞争机制⋯⋯⋯⋯⋯⋯⋯⋯⋯⋯⋯⋯⋯⋯⋯⋯⋯⋯⋯⋯⋯⋯⋯1128.2.3消费者一一需求表达机制⋯⋯⋯⋯⋯⋯⋯⋯⋯⋯⋯⋯⋯⋯⋯⋯⋯⋯⋯⋯⋯⋯⋯1138.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功能⋯⋯⋯⋯⋯⋯⋯⋯⋯⋯⋯⋯⋯⋯⋯⋯⋯⋯一1158.3.1“政府、市场、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158.3.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117 万方数据8.3.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1188.4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1198.4.1明确责任,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1198.4.2开拓服务项目,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公众化⋯⋯⋯⋯⋯⋯⋯⋯⋯⋯⋯1208.4.3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1208.4.4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1218.4.5制定战略规划,优先提供需求弹性小的养老服务项目⋯⋯⋯⋯⋯⋯⋯⋯⋯⋯⋯1218.5/J、结⋯⋯⋯⋯⋯⋯⋯⋯⋯⋯⋯⋯⋯⋯⋯⋯⋯⋯⋯⋯⋯⋯⋯⋯⋯⋯⋯⋯⋯⋯⋯⋯⋯⋯⋯⋯⋯⋯⋯⋯⋯⋯⋯⋯⋯。1219结论⋯⋯⋯⋯⋯⋯⋯⋯⋯⋯⋯⋯⋯⋯⋯⋯⋯⋯⋯⋯⋯..⋯⋯⋯⋯⋯⋯⋯⋯⋯⋯⋯⋯⋯⋯⋯⋯⋯⋯⋯⋯⋯⋯⋯⋯⋯⋯1229.1本文的主要结论⋯⋯⋯⋯⋯⋯⋯⋯⋯⋯⋯⋯⋯⋯⋯⋯⋯⋯⋯⋯⋯⋯⋯⋯⋯⋯⋯⋯⋯.1229.2未来的研究展望⋯⋯⋯⋯⋯⋯⋯⋯⋯⋯⋯⋯⋯⋯⋯⋯⋯⋯⋯⋯⋯⋯⋯⋯⋯⋯⋯⋯⋯.123参考文献⋯⋯⋯⋯⋯⋯⋯⋯⋯⋯⋯⋯⋯⋯⋯⋯⋯⋯⋯⋯⋯⋯⋯⋯⋯⋯⋯⋯⋯⋯⋯⋯⋯⋯⋯⋯124附录⋯⋯⋯⋯⋯⋯⋯⋯⋯⋯⋯⋯⋯⋯⋯⋯⋯⋯⋯⋯⋯⋯⋯⋯⋯⋯⋯⋯⋯⋯⋯⋯⋯⋯⋯⋯⋯⋯⋯⋯⋯⋯⋯⋯⋯⋯⋯⋯⋯⋯.132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5作者简介⋯⋯⋯⋯⋯⋯⋯⋯⋯⋯⋯⋯⋯⋯⋯⋯⋯⋯⋯⋯⋯⋯⋯⋯⋯⋯⋯⋯⋯⋯⋯⋯⋯⋯⋯⋯136jl定谢⋯⋯⋯⋯⋯⋯⋯⋯⋯⋯⋯⋯⋯⋯⋯⋯⋯⋯⋯⋯⋯⋯⋯⋯⋯⋯⋯⋯⋯⋯⋯⋯⋯⋯⋯⋯⋯⋯⋯⋯⋯⋯⋯⋯⋯⋯⋯⋯⋯⋯.137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l引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且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中国统计局在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76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88亿入,占总人口的8.87%tlJ。其中,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另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4.34亿,占总人口的30.95%,几乎每3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高于全球每5人中有l位老年人的老龄化水平。人口老龄化将是贯穿2l世纪的一项基本国情,而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则更大。在此背景下,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将成为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然而,农村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失衡、效率低下的特点,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2014年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完善,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要摆脱农村养老困境,除了政府主导作用外,应改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根据《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居住;老年人应按照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享有家庭和社区的照顾和保护【3J,,的规定,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其核心是养老服务,关键是社区管理,根本目的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1.1研究背景1.1.1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在1999年就超过了10%,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构成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的过程。衡量指标源于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规定,即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自1982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高于城镇【4】,如表1一l所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VI的16.7%,而届时农村老年人口约为城乡老年人口总数的60%15】。表1.1农村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Tab.Theagingtrendofruralpopulation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入口普查数据汇总得出。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农村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受老龄化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健康,大多数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的衰退,进而引发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在农村以何种方式来建立养老服务,是越来越多的当前老年人和中年人(未来老年人)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构成了现阶段探讨农村养老服务的时代背景,并以前瞻性的视角考察并解释现实问题。1.1.2老龄化城乡倒置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的根本原因是城乡间的人口迁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El总数的65.82%【6J。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已达到15.4%,老年人口已经超过l亿,其规模是城市的1.69倍【4】。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镇的情况下,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却高于农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指出,城镇覆盖率84.7%,每人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仅为34.6%,每人月均养老金仅为74元,仅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的近5%;城镇老年人近75%是离、退休职工,而在农村有44.3%的老年人仍在干农活【71。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城乡倒置的人口老龄化结构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问题。按照2007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向预测研究报告》,这种城乡例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了13.46%,农村人口比重降低表明了城镇化的进程加快。2011年12月20日,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也表示,“这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人El第一次超过乡村人口。【8】,,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Stiglites)曾经提到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因为要将总量超过西方劳动力总和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趋势,这不仅突显了农村养老资源的匮乏,还挑战了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据全国老龄办统计,2009年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65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达2000万。因此,在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就失去了依托,同时也为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随着十六届六中全会“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根据十八大报告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任务,应将社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提上日程,以满足农村养老的多元需求。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1.3“四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其“同步”的本质是促进“四化”互动并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最终达到“1+1+1+1>4”的效果。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立足农村养老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从不同方面共同促进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变革。首先,工业化的动力作用。工业化是指在一国经济中,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其特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工业化带来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家庭养老的变革。其次,信息化的灵魂作用。信息化是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为手段,把物理性的空间转化为信息知识性空间,缩短了沟通的距离,为家庭养老向智慧养老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发挥了其灵魂作用,这不仅可以远程监控居家老年人的生活安全,还可以通过综合信息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再次,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城镇化不只是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的转移,还表现为城镇的生活方式扩散到农村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城乡间无差别的社会福利,城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起到了引领作用。最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农业现代化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部门,还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大约有3亿农民转移到了非农部门,并且2012年的GDP达到51.93万亿元人民币,比1983年的GDP(3.645亿元人民币)高出142倍【引。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亟需变革,而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确定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综合以上研究背景,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个图景: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长期被忽略,并且,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因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家庭的增多、核心家庭剧增等因素而被削弱;另一方面,机构养老由于运行成本高、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而陷入发展困境,由此可见,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形势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家庭养老、机构养老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养老需求的情况下,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一一社区居家养老。它是一种居住在家,并有偿或无偿享受社会服务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养老模式,且其凭借成本相对较低、服务供给灵活高效、符合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等优势,已经成为农村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据此,欲破解农村养老资源困境、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便被提上日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理想选择。鉴于此,本研究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向农村社区居家服务的变迁历程,在实地调查河南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情况的前提下,得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最后为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2.1研究目的建国后,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经历了两次历史性变革: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的政社合一制,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改革开放初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土地养老、家庭养老制度,实现了农村养老的家庭化。根据马列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lⅢ,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农村经济体制的两次变革塑造了不同的农村养老制度。尤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第二次农村大变革,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大发展,家庭生产的结构性剩余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过36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空巢化,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已不合时宜。时代的进步昭示着我们要进行第三次农村养老制度的大变革,实现农村养老的社区化。如果缺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就会使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进程务工子女不能安心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异地就业,进而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动摇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也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的应有之意。因此,为了保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施农村养老服务的社区化,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二选择。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来满足农村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并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1.2.2研究意义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系统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对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现状、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养老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60%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其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75%,并且,自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农村老龄化水平一直高于城镇。在此老龄化背景下,为了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平稳过渡,从养老服务社区化视角探究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与挑战。同时,本研究从需求和供给“双重缺口”的角度揭示农村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问题,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养老服务资源、解决供需失衡问题,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还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宏观、微观上的双重实践意义。在宏观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微观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化有利于解决农村老年人最直接、最关心的养老服务资源匮乏问题;有利于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间养老服务的均等化;农村居民参与到社区,可以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实现养老服务供需信息的对称,以改进养老服务的决策与投入机制,提高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1.3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通过搜集、整理、研读国内外关于农村养老服务的文献资料,不仅可以提炼出研究思路,也能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从农村养老模式、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供给三方面进行述评分析。1.3.1农村主要养老方式研究1.3.1.1国外研究动态(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重视,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应按照家庭老年成员的需求来帮助、保护和加强家庭”。社会学家戴维·L·德克尔【ll】(1986)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家庭”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紧密,我们可以不做工作,却不能离开家庭”。但是,家庭养老功能正趋于弱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皮特·麦当劳【l2】(PeterMcDonald)指出,有五个因素决定了家庭能否提供养老保障,分别是文化、家庭成员在人口意义上的可获得性、家庭成员在地里意义上的可获得性、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和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家庭养老体系的变化,而人口迁移正是诱因之一。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古德【l31(Goode,1970)在其著作《世界革命和家庭模式》中指出,工业化和家庭的变化是平行的过程,社会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经济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离开家庭和土地,从而导致家庭规模减小,核心家庭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老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减小,老人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减少。Yuan【14】(1987)的研究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外流削弱了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主干家庭取代作为家庭养老基础的联合型大家庭。桥本【l2】(Hashimoto)等认为人口、政治、经济和文化四个宏观层面是影响家庭养老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和人口迁移都会减少老人可获得的家庭养老资源。(2)社区居家养老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在家里居住,并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的照顾和保护”。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强调,“以社区为单位,让老人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StoilerIl副(1983)认为,居家养老最早是英国政府为鼓励老年人留在社区和家庭养老,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HavighurstRJ【16】(1953)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西方推行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社区照顾作为支撑。VictoriaE.Bumagin【171(1990)提出老年家庭的社区支持优于同伴或子女的照顾。ElizabethM.Rash[18】(2007)等认为居家养老是将医疗、精神慰藉等专业活动从养老机构转移到老人家里的一种服务方式,能便捷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为解决养老J'.-I题提供了思路。SherryAnneChapmantl9】(2002)通过对比研究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得出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提供的照料服务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对于居家老年人来说是最便利、最适宜的方式。(3)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就是将老人集中居住在能够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中来养老的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养老起步较早,并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收入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实行分级管理服务,因此,5%.15%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美国2004年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为3600万,其中4%入住养老机构‘20】;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7%选择入住养老机构‘211。基于需求视角,Evashwick、Greenberg、Shapiro等阻23‘241分析了老年人的个体因素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HarringtonC.等【25】分析了政策与社会因素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基于供给视角,Turrell等‘26’271对英国老年机构养老服务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独立的养老护理机构己经成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美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6628所,170万张床位,入住率86.3%,其中25%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去世,老年护理服务机构中入住老年人的年死亡率为16%-22%,临终关怀在养老机构中也得到了较大发展【2引。1.3.1.2国内研究动态(1)家庭养老基于巩固家庭养老地位角度:刘书鹤【291(1999)认为,家庭养老在我国老年事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居于基础和基地的地位。并从有关世界老龄问题的三个最权威的文献《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老龄问题宣言》对支助家庭养老的论述和奥地利、新加坡、韩国支助家庭养老的“范例”出发相当充分地论述了支助家庭养老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具体从三个方面支助家庭养老:一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直接支助家庭养老;二是通过增强社会保障支助家庭养老;三是通过增强自我保障支助家庭养老。林闽钢【30】(2003)认为农村宜采取一种“家庭自我养老与家庭互助型养老相结合、辅之以社会支持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农村家庭“自治”特征,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了社区照顾的特征,但没有明确提出农村社区养老照顾,而强调家庭互助型养老方式。基于变革家庭养老角度:陈玉光【3l】(2007)认为,家庭养老是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独生子女的增加、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下一代孝道观念的淡化、家庭内部财富转移流向的变化、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农民其它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欲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杨翠迎【32】(2005)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因此需要建立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以及自我养老相结合的模式。(2)机构养老国家对农村敬老院有单独的要求一一《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第1号,1997)。这一有关农村养老机构的《暂行办法》将敬老院定性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提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兴办和资助敬老院。高存【331(2010)提出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养老院进行集体服务,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结合起来,既能提供机构养老全面专业化的照料服务,也能实现“居家养老”的舒适、便利与温情,使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融为一体。王洪娜【34】(2011)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不仅是老人,当地的其他居民也对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养老机构了解甚少,一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当地还有养老院。(3)居家养老穆光宗和姚远【35】(1999)则把居家养老总结为: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家庭养老可以采用,社会养老可以采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也可以采用。龚静怡【36】(2004)在比较中西养老模式的基础之上,认为由于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既不会割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又可减轻家庭照料负担的优点,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居民养老模式。赵丽宏【37】(2005)认为居家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性选择,认为居家养老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郭竞成【381(2010)指出中国的居家养老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福利性质,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由个人、社区、国家共同付费的准公共产品,具有限价公共服务的属性,可通过公共服务产业的模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沈长月【39】(2011)以应对老龄化危机为研究视角,阐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性质、服务内容、特征、优势和功能,并提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思考。1.3.2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研究1.3.2.1国外研究动态BettinaMeinowl401(2005)和IkukoGomi[411(2007)对老年入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情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把人类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即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1)经济支持面对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子女外出对空巢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是积极的;Mansont421(1992)认为人口迁移可能削弱父母的权利和对年轻一代的控制力,造成代际分离,进而侵蚀家庭养老,但他还指出从迁移子女那里得到的经济资助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福利状况。二是子女外出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是负面的。Adi【43J(1996)在印尼西爪哇(WestJava)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其家庭成员外出后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因为家庭成员外出后所得收入还不足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就更没有能力供养家中老人了。(2)生活照料Manson[421(1992)认为老年人可以从迁移子女那里得到经济资助,改善老年人的福利状况。但是,Hugo[441(2001)研究指出,子女外迁不仅会减少老人的生活照料资源,还会降低家庭养老质量,并最终导致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损失和健康状况恶化,因此,子女外迁与家庭照料呈负相关关系。而“远距离照料”为外出子女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照料方式。“远距离照料”概念最先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到1997年,美国学者Wagnert451首次对“远距离照料”进行了界定:指照料者在距离至少1个小时的路程(车程)以外,为需要照料的亲人(本文主要指老年人)提供照料。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3)精神慰藉Quinn,W.【46】(1982)认为在家庭照顾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珂莱尔·婉格尔【47】认为老年人和成年子女之间的双向社会支持都包括三个相同的维度,即物质支持、服务支持和情感支持。1.3.2.2国内研究动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群体对于各方面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孙鹃娟‘48】(2006)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主要分为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两大类。周伟文149】(2001)则提出养老服务应实现包括解难服务、保障助养、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参与社会、老年教育等六项基本功能。刘晓梅【50】(2005)等提出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构建多元化的老年生活援助体系,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1)经济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于2008年在贵州省、河南省进行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3.7%的农村留守老人主要收入来源是自己本人或配偶的劳动收入,外出子女的资助,仅占16.3%。叶敬忠与贺聪志【5l】(2009)的研究认为大部分留守老人能通过子女的外出得到一定经济上的收益,其中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约58%的老人认为如果子女不外出,自己的生活条件将会变差。但在总体上,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龚文君【521(2007)通过研究认为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他们对老人基本上没有经济支持,其原因是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农村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苏锦英与王子伟【531(2009)在留守老人分布密度较高的江西省的调查结果亦显示与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认为的子女外出会提高留守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的观点“不太一致”。(2)生活照料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于2004年组织的一次调查发现,在自己的子女外出务工后,有近28.6%的老人曾经得过重病,而在老人生大病期间没有得到子女照顾的比例竟达到62.4%。鄢木秀【54】(2008)认为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处于真空状态。孙鹃娟‘481(2006)提到约67.2%的农村留守老人在评价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时候认为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或医疗水平差而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的比较多,以至小病拖成大病,再就是生病时无人照料的问题突出。(3)精神慰藉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精神慰藉上的需求。杜鹏‘551(2009)认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孤独寂寞的问题。夏益俊【56】(2009)提到一些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即使打电话回来谈话的焦点也更多地集中在留守的小孩身上。有的则归因于联系的不便或出于不让父母担忧的考虑。龚文君【52】(2007)认为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3.3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国外学者对“谁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Blank[57】(2000)认为那些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是不愿组织生产公共服务,特别是一些无利可图的准公共服务。然而,社区照顾模式在西方取得了意义非凡的成就,并坚持社区服务与居民参与相结合的合作道路。亚当·帕菲p8l(AdamPavcy&DemiPstsios,1999)将社区照顾分为正式照顾与非正式照顾两种。非正式照顾是指来自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的照顾:正式照顾是指来自私营部门、志愿者、慈善机构和团体的照顾。国内学者对养老服务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以自我供给为主体。徐勤【59】(1999)提倡老年人自我养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源不能短期内大量投入到老年事业之中,来自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援助需要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期间难免出现中断,因而在这样的国情下提倡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以家庭供给为主体。学者在分析我国老年人养老供需矛盾时认为无论是生活照顾还是精神慰藉方面,老年人都对家庭抱有无可替代的期望,尤其希望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关怀。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家庭成员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是非专业化的,难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完全由家庭来承担养老服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经济角度上看都不是最优的选择。第三,以社会供给为主体。申曙光【60】教授(2001)研究了社会保险的公共物品属性,并由此出发探讨了社会保障中政府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席恒16lJ(2003)认为单一政府制度安排无法有效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老年福利需求,应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一些机构或个人以及志愿者来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福利服务,从而满足具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谢玲丽【62J(1998)则认为社会性、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是提高老年福利社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1.3.4有关国内外研究的评价综上所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有所启迪。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概念界定上,对关键的用语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会化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等重要概念,缺乏界定和理清,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时易产生歧义,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在研究进度上,目前关于农村养老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介绍式的研究以及对问题的某一方面的关注较多,而从系统角度去研究的较少,尤其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风毛麟角,因此,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具有广阔空间。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的研究多是从农村养老模式上进行分析,对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研究较少,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较少。鉴于此,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对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展开系统研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选题。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1.4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1.4.1研究思路论文按照“3W1H”的思维逻辑结构展开研究。具体研究思路为,论文以“需求导向的供需均衡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状况,并归纳总结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基于SWOT—AHP分析法,探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产业化”路径选择。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1.1)。10图1.1本研究的总体结构和技术路线Fig.1-1Theoverallstructureandthetechnicalrouteofthisstudy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4.2论文框架论文共分为9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l章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本章对社区、农村社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通过引入生产社会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阐述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和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基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公共服务属性,从庇谷均衡、林达尔均衡和萨缪尔森一般均衡理论描述了准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模型。第3章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本章从逻辑视角探讨了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问题:首先,评价了农村当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发现家庭养老仍占主流但其养老功能日趋弱化、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但且入住率相对较低、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养老意愿但其服务力量薄弱;其次,探讨了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即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再次,借鉴了英国社区照顾、日本的居家护理的经验,即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加强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力等;最后,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入手界定了其内涵,并从政策性视角提炼了其发展目标,最终得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第4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与问题。本章通过客观描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与供给现状,高度概括了其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通过调查扫描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即基于提供视角,政府提供了养老服务政策但落实还不到位;基于生产视角,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多样化但其满意度仍较低:基于消费视角,农村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但期望价格偏低。其次,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现状与政策性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中提炼其发展过程中所存的问题,即供给缺口与需求缺口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最后,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构成主体中探讨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不清、生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农户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普遍形成。第5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目的就是为转换成现实需求而做准备,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影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内容进行了排序研究:最后,根据需求的三个满足条件,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类型进行了整理归纳。第6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本章主要通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模型、支付能力模型的构建,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很强烈,并受其年龄、文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水平、子女月探望次数、养老服务价格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不具备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在缺口。据此,从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三方面,探讨了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第7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本章首先从机遇与挑战两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环境,然后,引入层析分析法构建了战略四边形,并分别运用三角形面积排序法、四边形重心角度定位法得出了ST抗争战略区的进取型战略选择,即由“资源整合”的微观战略、“组织整合”的中观战略和“系统整合”的宏观战略三个层次构成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具有时代必然性,产业化路径不仅打开了农村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阀门,也解决了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扩张与政府投入资金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第8章基于产业化视角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章从“产业化”的视角构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首先,确定了服务的发展理念,即“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然后,基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养老服务产业圈,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即提供者的政府监管机制、生产者的市场竞争机制、使用者的需求表达机制,基于此,构建了“国家、市场、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最后,从明确责任、开拓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战略规划五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第9章结论。主要是概括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5.1研究方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本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五种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检索与研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有利于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的实质。搜索有价值的文献素材为本研究提供论据,并吸取文献研究不足的教训,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化研究寻找新的切入点。(2)历史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勾勒出了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农村不同经济水平下所产生的农村养老制度,试图挖掘农村生产力与农村养老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把握农村养老制度从家庭养老到社区居家养老的逻辑变迁。(3)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本研究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放到了人口老龄化、“四化1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同步”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系统,纵向上,由提供系统与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与服务系统构成;横向上,由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服务圈包含监管机制、竞争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4)实地调研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在2013年7月至8月,作者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采取相对均匀分布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率达到了98%,获得了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通常用于对事物及其发生规律进行宏观的、概括的描述。定量分析方法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农村地区的调研,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计量分析法对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现实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增强了论题论证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得出了相应的结论。1.5.2数据说明1.5.2.1研究对象一一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养老有关的服务组织正处于蓬勃发展期,组织方式各异,有的很不稳定,其概念称谓比较混乱,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基本同时使用。为了明确界定研究对象,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仔细比对,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范围不包括农村的敬老院服务,也不包括农村传统自发组织为熟悉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而隶属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属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范围。1.5.2.2数据说明(1)农村的调研数据本研究所用的调研数据,包含供需两方面,首先,关于养老服务需求的数据获得,源于笔者2013年7—8月对河南省五市(周口、洛阳、信阳、商丘和项城)农村老人进行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样本地区发放问卷500份,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回收问卷490份,问卷回收率98%。但是,由于部分老年人在回答问卷中的相关问题时信息填写不完全,为了避免对研究造成的干扰,本文又对问卷进行了二次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41份。本文以341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为样本进行计量模拟,以期找出影响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其次,关于养老服务供给情况的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资源和相关媒体报道汇总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进展状况,分别为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竹竿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阳市罗山县青山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信阳市平桥区肖店乡三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顶山市卫东区光华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阳市安阳县曲沟镇彰邓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公开的统计数据1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本文所用的公开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公开出版的专著、论文所提供的数据。由于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水平与整个家庭的生活收支息息相关,因此,利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基本情况的相关统计资料,可以衡量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1.5.3创新点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第一,方法上的创新。把“弹性”理论运用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领域,即农村老年人对不同的养老服务项目所表现出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这个差异就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本文运用“需求弹性”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具有轻重缓急之分,这就为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推出顺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内容上的创新。本文以消费者是否具有需求意识、是否具备购买能力,市场上是否存在该服务为标准,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为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从微观到宏观构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路径,即微观上的“资源整合”战略、中观上的“组织整合”战略、宏观上的“系统整合”战略。第三,研究的多元视角。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中,农村养老问题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涉及多个方面,这种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本文在分析与理解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时,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视角提炼其供需存在的问题,并且从相应的政府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构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2.1相关概念的界定从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就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广大社会公众所期望的。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传承了家庭养老的理念,深受农村老年人的欢迎,但对于什么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不统一,在现有的养老服务理论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入手,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为以后各章的研究奠定基础。2.1.1社区、农村社区与社区照顾社区(Community)其本意是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631。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德文的原名((Gemeinschal}tundGesellschaft)))一书中提出来的t64】。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把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65J。本文认为,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通常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组织起来,并从事多种社会活动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宏观社会的缩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一般包含一定地域、一定数量人口、地缘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感、共同文化四个基本要素。基于社区的含义,如果把其地域限定在农村,是不是就能得到农村社区的内涵呢?其实不然,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农村社区的内涵和其构成要素也有独特之处。农村社区是指居住地域广阔、居民聚居密度低、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构成农村社区的四个基本要素有:①地域广阔而聚居程度不高;②基于社会资本优势易结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③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④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村社区居民有大体相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社区照顾是英国在明确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福利政策体系下倡导的一种社会服务模式,英国的社区照顾作为社会服务的一项内容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应对养老问题上最能体现其特色,其养老服务的目标是使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或“像家似的”环境中接受帮助。社区照顾一般包含“在社区照顾”(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bythecommunity)两个概念【66l。首先,“在社区照顾”就是有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到社区内由专业工作人员运用社区服务单位的资源对其进行照顾。例如:通过利用社区内的服务设施,对独居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1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人进行开放式的院舍照顾,老年人随时可以走出院舍,就近到社区接受照顾。其次,“由社区照顾”就是由家人、朋友、邻居和社区志愿者等非正式照顾网络提供的照顾。例如:为有各种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上门服务。这样老人就可以在家里过正常人的生活。总之,从社区照顾模式在各国的发展情况看,社区照顾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其发展的总方向就是从“在社区照顾”向“由社区照顾”发展,最终实现全民的社区照顾【671。虽然社区照顾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却为社区照顾理论指导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创造了环境。社区照顾不仅倡导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还支持包括服务对象自身在内的一切照顾资源、社会支持网络参与到照顾者的队伍中,并以其成本低廉、去机构化的优势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认可。由此可见,社区照顾理念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1.2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是符合农村老年人意愿的传统养老模式,与居家养老的显著区别在于家庭养老的养老资源全部来自家庭成员或老年人自己。关于居家养老的概念,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1996年袁辑辉从养老场所上最早提出了居家养老概念,他认为如果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庭,则是居家养老。二是,到了21世纪初,从养老服务资源来源上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概念,吴玉霞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681。居家养老(home.basedseniorcare)是在国外社区照顾的基础上产生的,社区照顾模式首先是在城市试点展开,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模式。模式(Pattern)是“事物的标准样式”,而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不仅规定了养老的原则和范围,还代表了对养老问题的整体思维【6引。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内容集中到社区一种养老模式,具体是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寄宿在就近的社区养老院、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都由社区专业养老机构提供。基于此,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一种养老模式。社区托老是指,生活能够自理或有轻微障碍的老年人白天到社区托老所接受日常照料,晚上回家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从社区托老到社区养老的过程,是一种从家庭分散居住向机构集中居住的过渡过程。2.1.3养老服务体系养老(ProvidingfortheAged)是指奉养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需求的行为,其中“老”是核心,“养”是重点。“老”是指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群体,其作为养老客体,是养老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于“养”的解释古已有之:在《论语·为政篇》里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认为孝只是养活父母就行了,但是对于犬马,只要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就能养活,而对于父母不能只是供养就行了,关键是要有敬爱之心,否则就与喂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对老年人的“养”不仅是简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的“能养”,而且是一1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种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需求的“善养”,是饱含孝敬之情的体力与感情的双重付出【701。服务是在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其词源意义上来看,服务就为集体(或别人)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的活动171|。而在英美词语中的“服务”是指“为他人做有益的事”I_72l。由此可见,服务是一种可以给人带来某种利益和满足感的无形产品,不只是一种结果,还是客体为满足主体需要提供的一种无形的行为过程或者一系列的活动。养老服务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其核心是“养什么(what)”,重点是“如何养(How)”,可见,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西方学者将老年人的需要概括为3M:@Money,即收入保障或经济保障:(室)Medicare,即医疗保障或医疗保险;③Mental,精神需求或心理满足。但是不完善,老年照护这一重要内容不可或缺。黄俊辉【173】(2012)认为“养老服务”是为满足老年人晚年正常生活所需的各种非现金形式,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关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界定。在横向上,由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构成统一的整体,进而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纵向上,通过解决3W1H问题来界定,①What,什么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Why,为什么要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Which,构建什么样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④How,如何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系列问题答案的有机组合,便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理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具有准公共服务性质的服务形式,其产生与发展、养老服务的提供与生产都有相关理论来支撑。首先,生产社会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阐明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阐明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再次,庇谷均衡理论、林达尔均衡理论和萨缪尔森一般均衡理论描述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均衡模型。2.2.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农村家庭养老是由一定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一种代际关系,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即养老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生产社会化理论,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变革,此时,社会嵌入理论就为农村养老方式提供了变革的方向。社会嵌入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嵌入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中的,借助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包括信息、情感、服务等方面的种种资源,取得广泛的社会支持”【741。据此可判定,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集体活动中的个体,难以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因此,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的社会关系网络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互动化的养老方式,可获得角色1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支持。社会活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老年人也不例外,即通过原有角色的转换和新角色的拓展,实现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老年人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人际关系网络中养老,在享受家庭照顾的同时,还继续保持邻里间的交往,不仅可以得到精神慰藉,还可以得到社区组织中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子女力所不能及的专业化照顾。至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以产生并形成,并且在制度变迁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以科斯、德姆塞茨、诺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采用成本一一收益分析法,提出了一个比较成形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然而,拉坦和戴维·菲尼所认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制度变迁的供给共同决定了制度的变迁。因此,在制度变迁的供给一一需求分析框架的影响下,诺斯构建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模型即:在初始制度均衡中,由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成本所引起的潜在收入增加时,就会使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形成了制度的非均衡,从而发生制度变迁,形成新的均衡。换句话说,只要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出现制度变迁的需求r75】。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变迁提供了理论依据,即通过追溯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形成的轨迹,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2.2.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与生产的理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与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基于纵向的历史发展视域,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养老方式的变革:二是基于横向的养老服务需求视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趋于多元化。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由谁来供给,以及如何供给的问题亟待解决。以下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第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从应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上给出了理论指导。“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政府困境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即将私营企业管理的一套原理、技术和方法移植到公共部门管理,从而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模式取代旧官僚制。其特征是:①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从经济、效率和效益方面来更加密切地关注结果;②用分权的管理体制来取代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③用灵活的合作方式替代直接的公共供给和管制,能够带来更加有效的可行方案;④极大地关注由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建立生产率目标、在公共部门组织内部和公共部门组织之间营造竞争环境;⑤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化政府能够以低成本、快速、灵活地回应外部需求的战略能力【/引。可见,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不仅要提高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还要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据此,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其组织者、服务者的功能,采取积极态度与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第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指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供给模式。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民营化”,即“实现从依赖政府的制度安排向更多依靠私营部门的制度安排的过渡”【771。1988年,德国学者伊瓦斯[781(Evers)在罗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福利三角的研究范式,指出福利三角的研究分析框架应该放在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的背景中,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和家庭提供的家庭福利可以分担社会成员在遭遇市场失灵时的风险。因此,为了满足居民的福利需求,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不仅要改变政府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还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关系。1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第三,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作供给的路径给予了理论指导。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阿尔贝·马斯格雷夫(RichardAbelMusgrave)1959年首次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提供与生产两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791。萨瓦斯作为西方民营化的倡导者认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是可以分开的,即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产与提供主体相分离的前提下,服务的供给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而政府和市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力量,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分别担任提供者和生产者的角色。2.2.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理论模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属于准公共服务中的俱乐部产品,其供需关系表现为二对一,即两个服务供给者共同为消费者服务,这不同于私人市场上一对一的供需关系,准公共服务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也不同于市场上私人物品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具有代表性的准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理论有庇谷均衡、林达尔均衡和萨缪尔森一般均衡理论。2.2.3.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准公共服务属性判定根据逻辑学的观点,属性是指对象的特性、特征,包括状态、动作和关系等。属性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事物内在的属性,具有单一性和稳定性;而非本质属性是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80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以下属性: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提供或生产公共服务,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另一方面,以公平正义为基准、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服务于特定的老年群体。按照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依照社会服务消费时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标准,可将社会服务分成三大类,即私人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8¨。公共服务的确认标准是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一个人在消费一类服务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服务:非竞争性(non.rivalriesconsumption)是指增加一个公共消费者,公共服务供给者并不增加成本,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据此可判定,具有局部非排他性和有限非竞争性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服务,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这也是其本质属性。这种准公共服务并不具有消费的独占性,也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具有效用分割性,即“谁付费,谁享用”,其带有局部的公共服务性质。2.2.3.2准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模型准公共服务在供需关系上不同于私入服务市场上一对一的供需关系,而是一种二对一的关系:两个服务供给者共同为消费者服务。在两个供给者中,一个是服务的提供者,并不直接生产服务,而是进行规划、融资、安排生产、评估、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另一个是服务的直接生产者,负责保障服务内部的运行按照规程、成本、数量和质量进行悼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实现有效供给的条件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供需均衡理论模型如下:1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1)庇谷均衡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谷研究了个人为公共物品支付税收的问题,他从基数效用论出发,指出每个人在消费公共物品时会获得一定的正效用,但效用是递减的;同时,每个人必须为享受这种公共物品而纳税,纳税会给消费者带来负效用,庇谷把负效用定义为个人放弃消费私人物品的机会成本。庇谷从规范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条件,即个人消费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等于税收的负效用。(2)林达尔均衡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通过局部均衡分析,将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政治决策与社会成员所承担的公共品成本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个人偏好既定的情况下来确定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他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成本份额,则公共物品的供给就会达到最佳的配置。由此可见,林达尔均衡不仅是一种需求偏好的表露机制,也是公共物品的合意供给模型。(3)萨缪尔森一般均衡理论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书中指出,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一般均衡分析,是解决社会资源如何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配置的问题。他认为不可能构造一个过程以显示可确定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公共品数量所需的偏好信息,但是他也认为,在完全信息的假定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把居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传递给决策制定者。萨缪尔森一般均衡模型的核心是,在满足两个限定性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假设1,假设存在一个万能的计划着,他知道每个人为了消费公共物品而愿意支付的价格;假设2,每个居民都会准确流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当公共物品与每一种私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所有家庭关于这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总和时,就实现了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通过分析以上三个均衡模型,可以发现庇谷、林达尔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都强调了居民个人偏好的搜集对确定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并实现供需均衡具有重要作用,这就为我们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均衡供给提供了一个思路:搜集并分析居民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优供给的关键。2.3小结本章对社区、农村社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通过引入生产社会化理论、社会嵌入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阐述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其次,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和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基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公共服务属性,从庇谷均衡、林达尔均衡和萨缪尔森一般均衡理论描述了准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模型。2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3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和探讨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章将从逻辑思维角度来梳理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轨迹,并探讨其发展趋向:首先,客观评价了当前农村主要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其次,基于理论视角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向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从国际视域借鉴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经验示:最后从政策视角提炼了其发展目标。3.1中国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方式的评价199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7.35%;到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VI比重上升为10.06%t831。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7.39%。面对农村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态势,农村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当前的主要养老方式,既有其自身优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3.1.1农村家庭养老仍占主流但其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在农村正式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几乎完全表现为以子女、配偶或亲属为服务主体的“家庭养老”方式。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远距离“代际养老”困难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因得不N;'I-部支持而面临“无人照料”的风险,表现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趋势。3.1.1.1农村家庭养老方式仍占主流根据养老责任主体的不同,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作为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中的年轻子女或孙子女来赡养年老成员的养老方式。受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对“家”有着深厚的感情,根据笔者2013年所做的问卷调查,有65.4%的农村老年人选择了在家养老,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占34.6%(见表3.1),可见,家庭养老将会一直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这一结果说明,尽管农户收入逐年增加,社会化养老方式不断更新,但是,家庭养老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农村老年人中仍然根深蒂固。21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得出。3.1.1.2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基于家庭养老的三维视角,均发出养老功能弱化的信号。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城镇化背景下,纵向上的代际养老愈发困难;第二,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横向上的自我养老风险加大;第三,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整体上的家庭养老资源日渐匮乏。(1)纵向上,远距离代际养老有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人口迁移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养老危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63.2%1841,由此可见,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老年人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特征。因此,外出务工人员要履行其赡养义务,就要采取“远距离照料”模式来代替直接养老服务支持。“远距离照料”概念最先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到1997年,美国学者Wagner首次对“远距离照料”进行了界定:指照料者在距离至少1个小时的路程(车程)以外,为需要照料的亲人(本文主要指老人)提供照料【851。而在中国,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与美国的“远距离照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却很难承担起远距离照料者的重任。“远距离照料”的三个传递途径在中国农村均难找到对接点:第一,定期回家进行直接照料。作为远距离照料者主体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大多从事劳动负荷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这使他们提供远距离照料更加困难;第二,通过电话指导老人处理一些事情。这一途径虽简便易行,但只有在家中老人生活能够自理的前提下才会奏效,调查显示,在缺乏照料的农村老年人中,不能完全自理的占83.08%;第三,通过直接照料者表达照料内容。直接照料者是指能够为老人直接提供服务的人,一般来自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然而,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找到直接照料者。(2)横向上,老人自我养老存在风险“产出性老龄化”是国际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它强调老年人仍有“生产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可做出贡献【86|。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模式具有“产出性”,不仅在微观上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还在宏观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当前农村老年人采取自我养老模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存在理论与现实上的双重风险。第一,在理论上,潜在的无人照料风险。由于自我养老模式受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结构和健康状况影响,随着2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农村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的加速发展,其自我养老功能也逐渐降低。并且,在失去了配偶这一照料途径后的独居老年人很有可能陷入“无人照料”困境,这是农村老年人对将来生活最大的忧虑。第二,在现实中,因劳务负担过重导致突发急病且不能及时就医。根据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晌”调查显示:在子女外出务工后,46.2%的留守老人感到农业劳务负担加重,认为家务劳动负担加重的占44.4%;当留守老人身体有小病的时候要么硬扛着要么自己买点儿药对付,一旦患上大病后,外出子女回来照料的只有13%,老人自己及配偶便是主体型照料供给者,然而,不去看病的老人占7.8%【481。(3)整体上,家庭养老资源日渐匮乏家庭养老服务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至关重要,但农村老年人却面临家庭养老资源匮乏的困境:一方面,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逐渐增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农村正式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渐弱化。随着子女外出务工,代际养老资源日渐匮乏,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养老也不能满足其需求。有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即健康状况越差、甚至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越强烈。然而,事实证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差,得到的养老服务却越少。这是因为在代际养老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往往是高龄老人,他们中大多数丧偶、或其配偶也因年龄较高而失去自理与照料能力。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服务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亟需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来补充。3.1.2农村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但其入住率相对较低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由家庭转向了社会。社会化养老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主要通过社会制度来保障的养老方式【87】,而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据此,本文把农村机构养老定义为,农村乡镇、村组设置的保障“五保”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此专指农村敬老院),并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农村机构养老虽然在经济上国家予以财政支持,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覆盖面小、入住率低的状况。3.1.2.1农村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特征农村养老机构是以帮扶、救助农村“五保”老人为主,且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表现出明显的公益性特征,满足了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需求。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或大队利用集体分配的公益金,建立了幸福院、敬老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从1982年底到1984年初,民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五保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有五保户252.65多万户、295.05多万人,其中老人261.2万人,老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88.54%;在落实五保供养的人口中,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的16.94多万人,占5.74%,分散供养的有241.14多万人,占81.73%t88】。由此可见,一方面,老年人在五保对象中占大多数,对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村的养老保障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分散居住的老年人占大多数,因此,敬老院的硬件建设需要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1月开始启动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2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这是以政府为主导、民政部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为手段,通过新建、改扩建并举的方式,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基本解决各地农村五保供养设施滞后问题,以满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实际需要。3.1.2.2农村机构养老覆盖面小且入住率低鉴于对五保供养对象的条件限定,在范围上缩小了享受公益性养老服务的人群,然而,即使满足五保供养条件,也有大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入住敬老院,最终表现为入住率低的现状。(1)农村敬老院覆盖面小且设施落后农村敬老院的“覆盖面小”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基于人群视角,只包含部分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另一方面,基于地域视角,农村敬老院的地区分布、发展不均衡。农村敬老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并对其提供“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等五方面服务,然而,是否入住敬老院、选择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的权力在五保老人手中。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规定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891。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介绍说:2010年农村敬老院的闲置床位47.5万张,床位利用率只达到78%多【901。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拥有农村老年人约852万,总量居全国之首,而河南省农村敬老院有3300多个,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2l万人,约占农村老年人的2.5%t91】。农村敬老院的集中供养率如此之低,究其原因发现其软硬件建设上均存在问题。在硬件上,农村敬老院由于年久失修,居住条件差,基础硬件设施落后陈旧。如某乡一位供养对象陈大爷讲道:“我是很想去敬老院生活,可那里的宿舍条件还没有我家好,太暗、太潮湿了,住在那里会得关节炎,我只好又搬回家住。【92】”在软件上,农村敬老院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管理不善,文化生活贫乏。一方面,农村敬老院的管理体制一公到底,缺乏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敬老院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大多是本乡镇的村民或是村干部兼职,因此,敬老院的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又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学习,而缺乏敬老院管理的专业知识。(2)入住率低与“一床难求”的矛盾农村养老机构作为供给方,虽然资源短缺,但却出现了床位的高空置率,难道是由于“供过于求”吗?而农村老年人作为养老服务的消费者,虽然迫切需要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但是,从农村养老机构中却发现“一床难求”,难道是因为“供不应求”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鉴于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根源:第一,在供给方面,虽然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很高。原因在于,农村老年人受传统“孝”观念的影响,对家庭养老方式尤其偏爱,不仅不喜欢机构养老的集中供养制度,还担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因此,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第二,在需求方面,虽然农村养老机构存在高空置率,但是还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原因是,要么服务太差不愿意去,要么收费太高去不了。一床难“求”中的求是“能满足需求”的意思,因此,“一床难求”是指在养老机构中很难找到符合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床位。第三,在供需均衡方面,农村机构养老高空置率与“一床难求”的矛盾根源在于供需错位。2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农村养老机构的高空置率并不是说床位多,而是不适应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即由于养老机构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高空置率。3.1.3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养老意愿但其服务力量薄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各个层次的需求,并且居住在家就可以享受社区服务,这一养老方式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然而,面对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现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试点阶段,其服务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薄弱、社区的组织力量薄弱、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未形成。3.1.3.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符合各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93】(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自身的各类需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也即内在动力”,人类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并且这些需求则如同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是高层次的需求,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并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欲做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就需要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养老需求。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也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一~老有所养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对老年人而言,这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有适应四季变化的衣物,保证健康营养的饮食,整洁便利的居住环境,要有充分的经济来源等。当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也就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标,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2)安全需求一一老有所医安全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财产安全和未来有保障等方面的需要。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弱化,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在生病时需要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因此,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上。由此可见,满足了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也就实现了“老有所医”的目标。(3)情感需求一一老有所乐情感需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爱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渴望爱与被爱,拥有友谊和忠诚;二是归属感,希望成为某群体的一员,享受群体成员问的相互关心和照顾【94|。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更加强烈,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他们不仅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还渴望与别人接触和交流,重新融入社会,找到老年生活的乐趣,获得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在当前物质条件丰富的时代,只有在情感上得到了慰藉,精神上有了寄托,老年生活才过得有意义,否则容易产生孤独感、疏离感。因此,情感需求能否满足,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感受,还关系到“老有所乐”目标能否实现2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4)尊重需求一一老有所教尊重需求指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需要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老年人一生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这对于社会而言是一笔财富,老年人自身也有把这些经验传递给后代的责任感,有“老有所教”的需求和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老年人由于不再从事全职工作,也失去了在职期间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被人尊重的需求与现实生活平静的状态产生了冲突,容易产生失落感。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过程中,把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返聘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其进行经验传授、交流,从而为“老有所教”提供平台。(5)自我实现需求一一老有所为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们要发挥个人的潜力和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事情,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体现生命价值。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实现老年人的“产出性老龄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如何使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找到适当的新岗位,发挥一技之长,利用自身经验和能力的优势再立新功,做到“老有所为”,再创人生自我价值?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了“老有所为”的平台,低龄老年人加入到老年志愿者队伍、爱心服务队,来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对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满足方式不同:一方面,对于较低层次的需求内容(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通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就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另一方面,对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需要老年人自己参与养老服务志愿队伍中来发挥余热、实现自己的价值。3.1.3.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力量薄弱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行的是传统的单一供给机制,存在着政府负担过重、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的弊端,具体表现为其服务力量薄弱,即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薄弱和社区的组织力量薄弱。首先,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薄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提供准公共服务的场所,很难通过市场做到自负盈亏,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建立与服务的供给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出资,然而,政府部门只解决了部分老人的困难,即每月给农村低保、高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若要政府提供全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限的资金是不允许的。尽管政府投入到老年事业上的资金在逐年增加,但是政府的资金投入速度远远低于老年群体的增长速度。由于社区没有经济来源,因此,政府的资金保障极大地影响着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其次,社区的组织力量薄弱。社区的服务能力有限,硬件上的服务设施专业性不强,软件上的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亟需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加入,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然而,政府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与规划缺失,缺乏吸引社会力量、相关企业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导致无法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综上所述,虽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能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但是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供给过程中,他们却面临着共同的2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状况——服务力量薄弱。3.2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探讨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前进的,并且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逐步得到完善,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的家庭养老发展到了多元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在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原因在于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居住在家+家庭供养+社区服务”局部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可视为一种“村域化”的社会养老方式,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体系确定为多元化。3.2.1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生产社会化是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概念。生产社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含义是指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95】。当代的生产社会化含义是把狭小的区域市场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或世界市场,使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更大的范围内联结起来,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构成一个有序联系的系统。从传统农村社会到集体农业生产时期、再到生产社会化时期,农村养老方式经历了一元的家庭养老、N---元的家庭养老和五保供养、再到多元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储蓄养老、五保、优抚、商业养老保险等)[961。(1)一元养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村养老方式在传统农业社会,以代际赡养为基础的一元家庭养老服务形成的原因在于:首先,家庭的人口规模保障。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结构化机制为家庭养老提供了人口基础p¨,第一,在小农社会,由于经济机会缺乏,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参与者,其劳动力成本几乎是不考虑的,因此,劳动密集型集约化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第二,人口增长进一步推动了集约化农业向内涵和外延发展,并且,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劳动力边际收益促进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对农业社会的家庭来说,存在着对劳动力增长的无限需求,通过早婚多育行为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其次,家庭的经济基础保障。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地收入为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981,第一,在劳动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阶段,只要人口与土地生产资料结合后就会生产出粮食:第二,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加耕种面积,还可以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由此可见,在农业社会,一个家庭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子女,并且子女有稳定、足够的收入,那么就可以实现家庭养老。(2)二元养老:集体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村养老方式在集体农业生产时期,实行的是二元的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与五保供养制度。当时,公社(或者称为生产队)成为农村生产的全权组织者,生产资料收归集体所有,劳动成果也集体共享。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公社或生产大队利用公益基金对五保对象实施了集中供养。(3)多元养老:社会化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村养老方式在农村分田到户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为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随着农业科技的2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发展运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因此,生产社会化把狭小、隔离的传统小农空间转变为当前的社会化小农空间,这是一种不断延伸且有机联系的广阔空间,进而促进了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向“男工女耕”模式转变【991。然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给农户带来机会的同时,也给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面对生产社会化,农村老人的经验、技术的现实效用降低,由家庭的主导地位转向依附;另一方面,在“男工女耕”模式下产生了农业女性化现象,这使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资源趋于萎缩。由此可见,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社会化的大生产逐步取代了以户为单位的生产,促进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转向了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即由家庭养老和以储蓄养老、五保、优抚、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社会养老组成。3.2.2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集体活动中的个体,难以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因此,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的社会关系网络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来自老年人的社会化需要,而满足社会化需要的前提便是“嵌入”到某一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网络就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个点之间的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而社会嵌入理论则认为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支持,以及信息、情感、服务等社会资源。“嵌入性”概念是由卡尔·波拉尼首先提出来的,8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继承并发展了嵌入性的思想。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1001认为“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据此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并阐述了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网络的机制是信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当前,政府就扮演着“弱关系”的角色,即通过发布的信息与政策法规把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政府搭建的农村社区这一平台上,彼此之间构成了强关系的社会网络。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和政府作为社会网络的“节点”(社会行动者),在取得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依照相应法规,建立起适应于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如何使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如何使老年人选择更合适的养老服务?社会嵌入理论作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化的催化剂功不可没。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嵌入性”理念:第一,在居住方式上,选择了符合农村老人意愿的居住在家的方式。居住方式作为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农村传统的孝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人们崇尚天伦之乐的农村地区,亲情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以居住在家为表现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农村老年人乐于接受的一种养老方式;第二,坚持经济供养靠家庭的原则。经济支持是养老方式的核心,是进行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的物质保障,具有不可或缺性。然而,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较低的前提下,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依靠集体或国家不太现实,因此,就需要子女的供养和自己的积蓄来提供经济支持;第三,在日常照顾、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社区和家庭的互补性作用。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需求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在既定的条件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2R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足农村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即包括正式的社区专业人员的服务,也包括非正式的家庭成员的服务。。3.2.3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提供了新的理念,即以农村社区为平台,联系基层政府组织来整合社区内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协调家庭与社区的关系来保障多元化养老服务形式的实现。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需要在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健康发展。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是一种研究公共服务由谁来提供、如何提供以及由谁生产的理论。据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政府或市场单一主体来供给养老服务时均存在失灵现象,因此,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来分别负责养老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是指消费者得到服务的过程,提供方应代表农村居民的利益作出是否供应的选择: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是指养老服务得以成为存在物的过程,即把养老资源转化为服务产品的技术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制定来提供养老服务和设施,但是这些养老服务和设施并不要求必须由政府生产,可以由市场上的任何部门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生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是一种集体选择行为,如果是基于法制规范和公共权力自上而下的正式机制,那就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人际网络自下而上的非正式机制,那就有社区来安排。社区作为非正式机制中的主要平台,既能以正式机制方式存在,也能以非正式机制方式存在。因此,对于“福利性”养老服务,政府和社区除了自己直接生产外,也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来生产;对于“经营性”养老服务,政府和社区作为提供者不一定直接生产养老服务,其主要责任就是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源,关于由谁来生产养老服务,则由政府和社区出面在市场上寻找生产单位。由此可见,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理论指导下,应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三方面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纠正和缓解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带来的失灵等社会问题,而且有利于克服政府作为单一提供主体存在的效率低下、供需错位等弊端。3.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及启示联合国人口司于2006年发布了“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数据,即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养老问题成为世界难题。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有效解决了英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主流的养老方式。在亚洲国家中,日本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06年的老龄化程度己达27%,日本主要建立的以家庭护理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为补充的居家护理保障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2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3.3.1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英国的社区照顾是指为老年人和社会极需援助的人提供适当的照顾和支援,从而使这些人能够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熟悉环境中过独立、正常的生活。社区照顾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在养老问题上独具特色,发展得比较成熟,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在中国农村推行居家养老之际,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3.3.1.1英国社区照顾服务模式的形成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出现了老年人城市现象。于是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社会保障立法,并建立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在“贝弗里奇报告”的指导下,英国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作为老牌的福利国家,以法令的形式明确承诺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但是福利国家导致的“英国病”使其不堪负重。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大力削减福利开支,提供养老服务的责任逐步下放到地方政府及社区,这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区照顾模式愈发受到重视。(1)20世纪50.70年代:去机构化的“社区内照顾”这一阶段的社区照顾,仍然响应去机构化的号召,而重视对弱势群体在社区范围内接受照顾的投入。虽然社区照顾主要以病弱老人、成年精神病患、智障人士、身体障碍者为服务对象,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英国人口老龄化,社区照顾几乎成为了安老服务的代名词,尤其是有长期照料需求的老年人,成为了社区照顾的主要服务对象【1021。并且随着英国老年人口的增加,社区照顾逐渐成为英国老人社会服务的主要模式。起初的社区照顾主要强调地理概念的“在社区内照顾”,这种理解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应当脱离非人性的机构照顾环境的一种呼声。并随着1974年地方社会服务局的成立,照顾的责任逐渐由中央健康单位转移到各地方社会服务局的直接管辖。(2)20世纪70—80年代:市场化的“由社区照顾”这一时期的社区照顾演变成了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强调投资效益、市场化、私营化,而妇女则往往成了最大的非正式照顾者来源,这使得社区照顾回归到由家庭照顾、妇女照顾的时代。社区照顾的内涵转变到了“由社区照顾”的层面,这被称为是一种比较便宜的选择,把照顾责任转移到地方政府、家庭、个人,从而减少国家的福利开支。基于此,1987年英国政府发布的《步入高龄化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的实质就是要增加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营利组织、志愿性组织以及非正式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邻里等)为服务对象提供照顾【l∞J。1987年英国政府发表《公众照顾》白皮书,提出“社区照顾是指为那些年长的、残障的人们提供服务与支持,使他们尽可能独立地生活在他们的家庭或所在社区”。(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型的“社区照顾”1990年,英国颁布的《照顾白皮书》、《全国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案》将社区照顾措施进一步立法,并于1993年开始在英国全面实施。1998年英国政府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政府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为非政府组织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与政府开展积极的互动提供了基本框架【104】。这旨在促进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提升公共服务质3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量、保障社区的和谐发展。目前,社区照顾已成为英国社会养老的最主要方式,被应用于英国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3.3.1.2英国社区照顾服务的内容社区照顾的概念起源于英国,后被西方社会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改、补充而形成的一个概念体系,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开放的体系,要想准确地界定社区照顾的内容比较困难。随着英国社区照顾的内涵逐步完善,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社区照料》白皮书把“社区照顾”界定为:“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程度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获得最大的自主性,且掌握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为给老人提供暂托、喘息照料和日间照料,以保障老年人家庭成员拥有休息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团体之家和临时收容所,以增加照料范围,直至提供居家照料。社区照顾主要有‘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方式。[105】”这两种照顾模式涵盖了老年人从低龄到高龄直至生命最后阶段的不同层次的照顾服务,即:“社区内照顾”是从补救性角度为高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由社区照顾”是从发展性、预防性角度对低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虽然两种不同方式的社区照顾服务表现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方式、地点和人员,但其发展目标只有一个——“正常化”的追求。简而言之,“正常化”就是让有照顾需求的人在常人的环境里受到有尊严的照顾;让失能者获得没有“烙印”的服务:让他们在日常生活的环境里恢复或维持其担当一定社会角色的能力,从而回到正常社会【1061。由此可见,从“社区内照顾”到“由社区照顾”,是社区照顾为保障老年人生活“正常化”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图3-1社区照顾分类【107】Fig.3-1Theclassificationofcommunitycare老人院老人福利院老人护理院日间医院日托中心短期护理服务中心家政服务个人生活照顾居家医疗照顾居家护理保健照顾老年人的社区照顾有许多服务项目、形式和措施,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通过以下具体形式31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实现【10引。第一,家庭照顾。这是一种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使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留在家里养老的形式。政府为了鼓励老年人在家养老,鼓励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全方位照顾老人,规定“在家居住并接受亲属照顾的老人与在专业机构养老的老人享有相同的津贴”,以此保障家庭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不影响家人的生活水平。第二,居家服务。这是对居住在家、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家中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的一项服务。具体项目包括上门送餐或做饭、洗衣、洗澡、理发、打扫卫生、陪购或代购、陪同去医院等。主要由志愿者、政府雇员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服务收费标准一般由地方政府决定,老人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支付一部分,不足部分由政府支出。第三,社区服务中心。按照社区居民的人数规模,地方政府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设有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和学龄前儿童服务等项目。工作人员大都是政府雇员,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社区服务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了娱乐场所和社交场所,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由中心派车负责早接晚送。第四,社区老年公寓。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身边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老年公寓一般为二居室,厨房、卫生间、电视等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此外,公寓内设有与社区控制中心相连的紧急呼救装置,遇到紧急情况,社区可迅速派人赶到老人房间提供帮助。这类老年公寓数量有限且收费标准较低,大体相当于政府发给每个老年人的养老金,直接导致大多数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都愿意申请居住,因此,为了保证确实有困难的老年人能入住,政府应进行严格审查。第五,托老所。包括短期护理暂托处与社区老人院。暂托处是为了解决家人有事外出后老年人的照顾问题而设置的,当家人离家度假或家属长年累月护理老人而身心不堪重负需要放松休息一下时,就可以将老人暂时交由暂托处的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是几天,最长一般为两周不超过一个月,暂托处照顾时间较短不收费,但超过两周,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社区老人院的建立则是为了集中照顾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人而设置的专门机构。英国有许多单身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当他们生活能够自理时,可在家或老人公寓接受服务,一旦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只能入住社区老人院,集中接受照顾。英国作为老牌福利国家,政府明确承诺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供养,导致英国的人身社会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加,其中老年人的护理院约占社会服务支出的40%。但是,英国作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低偿或无偿的服务导致的“英国病”又迫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原来由政府包揽的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转移到社区和家庭,出现了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养老服务机构,从而建立了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消费者。3.3.1-3英国社区照顾服务的特点英国作为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尤其是社区照顾模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英国在1990年颁布了《全民健康与社区照顾法令》,经过三年实践,于1993年在全国推行。随后,美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国家纷纷效仿,社区照顾成为其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模式。英国的社区照顾,经历了从逐步完善、到陷入困3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境而又调整变革的曲折过程,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并且在发展变迁过程中愈加成熟,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社区化社区化是在英国“反院舍化”、“去机构化”运动中产生的【109】。早期的社区化,是在深刻反思机构照顾模式给英国弱势老年人群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后,积极倡导那些长期滞留在医院或大型专业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回到社区生活,以摆脱非人性的机构照顾环境。社区照顾的最大优势表现在,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或社区环境,也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社区化是政府在社区中建立各种服务设施、专业服务人员工作在社区中,需要照顾的老人也住在社区中。英国政府大力发挥社区关系网络来支持社区各种服务,强调正式照顾与非正式照顾的相互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家人、朋友、邻居、社区志愿者等非正式照顾资源来照顾老年人;一方面发挥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业务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2)以人为本英国的社区照顾不是一种单纯的服务技能与方法,而是一种价值观和社会理想,体现了积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文本”是指一切工作应从人的价值和需要出发,即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也要激发其社会角色,发展其人生价值。在养老服务中,如果将老年人看作一个只能由别人来照顾的特殊群体,那么会使他们带上“社会印记”而陷入失败无能的境地,以致损害其自尊。相反,在英国的社区照顾理念中,人的假设是:人是需要社会交往的,全方位的社会互动更有利于陷入困境的人获得帮助。因此,社区照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突出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所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专业性援助,而且是一种帮助陷入困境的老年人恢复其生活信念、发展其人生价值的过程【1061。(3)专业化社区照顾的专业化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机构的专业化。首先,社区照顾多由专业工作人员提供,是一项区别于家庭、邻里照顾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因此,需要对专业工作者、义务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心理诊疗人员以及需要照顾的老人及其家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和培训,从而保证知识技术的与时俱进、提升社区照顾的效果。其次,英国的社区照顾是以社区的资源和力量来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一般采用“专门机构模式”来提供。此模式是指,在政府或NPO发起的专门性的服务机构内,由社区工作者组织成立一个社区工作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调动和运用社区资源,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服务和照顾。其优点是能够聘用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担负服务的主要规划工作,督导各种网络的运作,所以服务较为专业,效果较好【¨们。3.3.2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日本在1970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工业化国家,但却是亚洲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也是到目前为止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7%倍增到14%,仅24年)。自1980年以来,日本就把老年福利与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1997年出台《护理保险法》,通过“契约制度”来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护理问题。可以说日本昨天所遇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恰好是我们今天所要面对的问题。内在的实践积累和外在的经验借鉴,都是帮助我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3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3.3.2.1日本居家护理服务模式的形成老年人的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农业社会,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较短,当身体发病后,一般由家庭成员来护理,又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发达,生病后很快就去世了,因此,护理时间也比较短。然而,到了工业化社会,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并且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大大延长了老年人的护理时间,这种供需矛盾就促使家庭护理向社会化模式转变。日本的老年保障制度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老龄化的到来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纵观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老年福利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195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20年后超过7‰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的阶段,日本政府主要实施的福利性的老年护理保障。1962年,日本政府开始小范围向需要服务的老人家庭派遣服务员,这是政府最早实施的居家护理服务。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的《老年福利法》规定,“社会低收入阶层的老年人可以申请入住养老院,对于不适合在家庭中护理的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可以申请到特别养老院接受身体护理”。在日本,许多老年人退休后,收入比原来大大降低,而身体机能也在退化,因而,在支付大量的医疗保健费用上存在一定困难。据此,日本政府在1972年修改了原《老年福利法》,其第10条针对7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设立了一种“老年医疗费制度”,即老年人医疗费个人负担部分改为由政府支付,实际上是一种“免费医疗制”。1973年又规定,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卧床不起的65岁及以上老人,其医疗保险费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支付。1978年,日本开始了部分养老院短期护理服务,1979年又开始全天护理服务。这与1962年的居家护理服务,共同构成了护理保险法的居家护理三大支柱【111】。(2)老年保健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老年人的免费医疗制度确实提高了日本老人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免费医疗制度使得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二是,由于制度重医疗而忽视预防保健,使得许多老年人通过入住医院来代替入住养老院,致使病床人满为患、不能充分发挥医院治病救人的功能。为了解决这一“社会性入院”问题,日本政府在1982年8月通过的《老年保健法》中废除了“老年医疗费制度”,而设立了“老年医疗制度”。这一法案的目的是将医疗和保健相对分割,对健康老人和生病老人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障在国民年老之后能保持健康和必要的医疗。为了充分利用医疗护理资源,对健康老人进行护理级别划分是有必要的。日本政府在1986年对《老年人保健法》进行了修订,并规定,“为需要轻度护理的老人设立医疗护理、生活援助相结合的保健设施,以减轻病床负担。”在《老年人保健法》中还规定了,应以各“市町村”为实施主体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市町村”在日本称为“基础自治体”的地方政府“市”、“町”、“村”的总称,类似于我国的社区。1990年,日本政府就在市町村建立了居家护理支援中心制度,并由保健人员、专业护士来提供种类齐全的保健医疗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护理需要。1991年日本政府对《老人保健法》再次进行了修订,设立老年人访问护理制度,对居家卧床不起的老年人,由市町村建立的老人访问护理服务站提供访问护理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清洗身体、洗发、洗澡、喂食、康复、临终关怀等。至此,日本老年人的护理工作由国家主导型向以市町村为主体的市场并重型转变【112】。(3)介护保险法阶段(21世纪以来)3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日本厚生省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表明,在与老人同住的家庭护理人员中,年龄超过60岁的占53.7%,即“老年人护理老年人”的现象十分普遍【113】。由此可见,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家庭护理模式难以为继,老年护理迫切需要社会来支撑。日本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护理长期化、重度化需求,在1990年开启了“黄金计划”,计划用10年的时间,培养家庭护理员10万人,新增短期机构床位5万张,全天服务和护理设施1万所,特制疗养院24万张床位【112】。然而,“黄金计划”的预测难以满足养老护理需求,因此,日本政府又于1994年制定了“新黄金计划”,决定到1999年末,将家庭服务员由10万增加到17万人,短期入所机构床位由5万张增加到6万张,全天服务和护理设施由1万所增加到1.7万所,新设老人上门访问护理服务5000个,努力实现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一体化【1141。但是,在“新黄金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政府难以支撑高额的社会福利支出,一方面仍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在此背景下,日本借鉴德国的做法,在1997年12月通过《护理保险法》(“介护保险制度”),经过3年的酝酿与讨论后,于2000年4月1日在全国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就是借用社会或私人的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口提供相应的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1151。这是日本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劳灾保险、雇佣保险(失业保险)后通过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也完成了老年人的养老护理从家庭模式到社会化模式的转变。此时,日本的护理保险主要以向个人或家庭提供“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为主。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预期寿命的延长,需要护理的人数、时间也随之上升,面对养老护理需求的日益增大,制度本身便暴露出亟待解决的供需矛盾。在此背景下,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4年7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议,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2005年6月29日正式颁布了《介护保险制度修订案》,2006年4月1日新法案开始实施【1161,其两大改变为:第一,将护理分为“预防介护服务”和“介护服务”两个阶段,即从“护理”转向“预防”服务;第二,将社区保健的服务主体转移到了政府之外的民间,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蝌⋯1。据统计,1994年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14%,200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2%,截至2011年9月15日,日本共有65岁以上老龄人口298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3.3%,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8.67%[1JSlo为了应对2025年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老人高峰,日本政府在2012年4月又针对介护保险制度从服务内容和介护费用方面作了修订。在2005年修订的基础上,增加了“24小时保持联络服务”,从而形成了具备小规模多功能的居家介护和访问护理多功能的“复合型服务”。2012年新修订主要是针对中、重度患者或医疗需求高的介护者,从花费高的设施服务转移到居家服务,并为独居和痴呆症老年人延长了服务时间、提供了新的服务内容,让高龄老人安心地居住在熟悉的环境里享受护理服务⋯91。3.3.2.2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内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内容可以用细致化、多样化来形容[1201。首先,护理服务内容的细致化。被保险人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不同类别享有不同的保障程度。日本政府于1997年12月制定《护理保险法》,并于2004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40岁以上的人为护理保险对象,根据年龄又分为两类被保险人:一类是居住在市町村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这个范围内,凡因卧床不起或痴呆症等,并且在家务或日常穿着等方面需要帮助护理的,经确认都属第1号被保险者,3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针对这类老年人,护理服务时间长、工作量大;一类是40.64岁之间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被称为第2号被保险者,被保险人被确诊患有因初期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等老化而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等15种慢性疾病才能享受护理服务,这类人保险时间长,投入服务量少。然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护理保险对象,《护理保险法》所规定的护理服务项目却是相同的。其次,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护理服务内容主要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第一,居家护理服务是指,以老年人所在的市盯村为中心,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就可以接受日常生活照料及护理性服务;第二,设施护理服务是指,老年人入住在特定的市盯村福利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两类护理服务的共同点都是以老人所在的市町村为依托来接受护理服务,然而两者的区别是,以居家护理服务(14项)为主,设施护理服务(3项)为辅。日本护理保险的具体服务内容如表3.2所示。表3.2日本护理保险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项目内容Tab3-2ThehomesevicesandfacilitiesservicesofJapanesecareinsurance注:参考仝利民的论文【1211。3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3-3.2.3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特点(1)法制化日本居家护理服务形成的基础就是国家的立法保障,其变革、发展的历程就是相关法律不断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政府接连不断地出台了有关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从而构成了日本养老服务运营和管理的法律保障系统。1963年,日本制定《老年福利法》,它是日本政府在老龄社会到来之前颁布的一部关于老年人福利的法案,被日本各界称为“老人宪章”。1982年日本政府制定《老年保健法》,该法案把医疗和保健分开进行专门的服务,并强调了家庭和市町村对老年人保健的基础作用,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护理服务从设施服务转向居家服务。2000年4月1日,在全国实施《护理保险法》(“介护保险制度”),按照法案规定,老年人既可以在家中得到所需要的护理服务,也可以到养老机构享受设施服务。2005年6月颁布的《介护保险制度修订案》,把提供主体由政府转向了民间,强调非营利组织的主导作用。在经过2012年最新修订后,增加了“24小时保持联络服务”,体现出制度的人性化,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此外,在人才专业化的要求下,制定了《福利人才确保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政府在老年居家护理服务方面,不仅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有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2)多元化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具有福利多元主义的特征,即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市町村和家庭共同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日本政府除了保留作为国家责任的最低生活保障外,将社会福利的经营管理权下放到市町村,并且市町村拥有自主管理权,用于扩展市町村的福利领域。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民间力量,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吸引民间团体参与到市町村老年护理服务事业中来。“三三制”的财政补贴政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创办者自己分别承担三分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创办者的积极性。在日本的福利机构中,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和个人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中央和地方政府【122J。(3)专业化保障居家护理服务专业化的基础是一一人才的专业化。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居家护理服务人才的培养、聘用、经济与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首先,在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日本政府在1987年规定了护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考试、录用的标准和方法,护理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且实现了法制化,为护理社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人才的聘用与保障方面,日本政府于1992年5月制定了《福利人才确保法》,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聘用、待遇(应享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从而吸引了大量人才投身到社会福利事业中来。因此,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不仅保证了福利工作人员的数量,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在日本,社会福利工作人员和被护理人员比例为2:1或3:1,即由两个或三个福利工作人员为一个老人服务。同时,还专门配备“语言娱乐师”,主要是陪老人说话、讲故事,给老人以精神慰藉11231。3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3.3.3英日养老服务的启示发源于西方社会背景下的英国“社区照顾”、亚洲国家中日本的“居家护理”对中国农村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效果来看,英国的社区照顾体系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日本所推行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也很好的应对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尽管中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中国农村固有的孝文化、家庭价值观和互助精神等传统文化理念,为社区照顾在中国农村推行奠定了社会文化环境基础。中国与日本虽然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家庭养老文化、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等方面却极为相似,因此,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经验在中国具有适宜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和摸索过程中,英国社区照顾、日本居家护理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启示。(1)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英国的社区照顾实践证明,政府在发展规划、运行机制、政策扶持方面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如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社区照顾的发展,通过政府建立的基层组织来实施养老服务。日本的老年居家护理服务体系是以立法为基础的,其形成与发展与其说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不如说是政府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鉴于英、日的成功经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政府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宏观指导。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公益性,属于缺乏市场竞争的公用事业类别,政府有必要对其干预,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评估和监督。第二,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支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驾护航,在明晰组织产权的基础上,确定社区内家政、医疗、日间照料等服务组织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第三,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充足的财政支持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以企业捐赠、服务性收费和政府的补贴为主的经费来源造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短缺,导致其服务设施落后、服务水平较低。因此,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养老设施,通过税收、贷款等优惠措施鼓励单位、个人从事养老服务事业。(2)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英国社区照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化,从服务机构设置到工作人员的培养都体现了专业化的水平。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拥有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机构合理、技术较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专业化是养老服务行业的护身符,不仅是养老服务高效率、高质量供给的基础,也是保障老年人健康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农村也不例外,只有加强专业化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才是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第一,建立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专职服务队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吸引老年学、护理学等专业的高效毕业生加入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此外,政府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加强硕士、博士等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从而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增添后备力量,推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第二,建立以农村妇女、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兼职服务队伍。兼职服务人员主要3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负责日常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工作,通过建立老年福利学校,鼓励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兼职服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吸引较低年龄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来发挥余热,不仅可以增强其社会认同感,还可以利用其相互熟悉的优势,为高龄老年人带来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第三,制定衡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农村社区作为连接老年人与养老服务的桥梁,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平台。为了保障养老服务的质量,应该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不仅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者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也使服务对象可以准确评价农村社区照顾的服务水平。(3)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采取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的方式,政府起主导作用,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却发挥着骨干作用。在英国,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捐助、承担社区照顾任务,并组织广大志愿者、地方的社会服务部门来提供社区照护、日间照护、社工支持、餐饮以及机构式的短期、临时托付服务。在亚洲国家中,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最快,并且在立法保障系统下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这符合日本“先立法、后实施”的一贯作风。日本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过程,即主要由中央政府发动,因此,与政府的合作化程度比较高。与英、日相比,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比较落后,但是,为了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加入农村养老服务行业,这不仅有利于挖掘民间养老资源,还有益于养老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契合。第一,完善立法,建立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非营利组织加入农村养老行业,需要政府回归其监管职能,给社会组织以财政支持、政策扶持,让其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第二,增进合作,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政府直接购买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者通过财政拨款给予资金支持;继续完善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减低准入门槛,鼓励非营利组织独立开展工作,提高其营业收入。第三,多方联合,建立多元化的监督管理机制。为了保障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首先,变革NPO的双重管理体制为单一管理体制。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这个双重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NPO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应在民政部门设立专门的NPO登记及管理机构实行单一管理体制。其次,除了政府监督外,应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监督的途径,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1251。(4)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力英国的传统文化是崇尚个人价值至上,基于此,英国的社区照顾得到了广泛推行。而在日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重视家庭养老功能,将家作为重要的养老根据地,推行了“居家护理”服务,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来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中国农村,家庭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成员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可以缓解家庭养老压力,但仍然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主体。首先,借鉴英国的经验,政府应对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行为给予津贴,为家庭养老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其次,应做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统一组织管3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理,定期培训,定期检查,分片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应免费对老年人家庭成员的服务技能进行培训,以提高家庭养老的服务质量。在精神层面,农村老年人对家庭的情感依赖性很强,家庭作为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是其它任何养老模式都无法比拟的。在物质层面,鉴于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有限,继续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4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优势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汲取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综合优点,发挥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之间的衔接作用,并且自身具有低成本、传承孝文化等多方面优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规定了其发展目标,因此,在农村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具有传统孝文化的现实基础,还有利于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养老服务间的相互促进机制。3.4.1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界定中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对英国“社区照顾(CommunityCare)”模式的完整诠释。根据英国社区照顾的“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双层含义,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分解为:基于“在社区照顾”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基于“由社区照顾”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在人民公社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其形式和内容却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养老模式。曾昱(2006)将社区养老服务界定为:“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发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介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而开展的各种服务方式,是一种正在兴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124]。关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含义,徐志文、谢芳认为,以村庄或村落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人能在家中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1251。可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不仅能缓解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还是一种发展空间巨大、有生机与活力的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两个概念并不等同,但经常有论者对其混用乱用,因此,本文为了研究需要,在“居家养老”模式界定后,有必要再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界定。西方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源于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缺陷的反思,可见,居家养老服务的侧重点不是“居家”而是“服务”。2008年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1261。借鉴以上概念,本文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界定为:政府、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居住在家的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即以家庭为核心、农村社区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为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请进来)和到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走出去)为主要形式。4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3.4.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自身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从经济成本上看,是一种有效化的养老方式,可节省开支,降低养老成本。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使用的是家庭内部的各种设施,这不仅降低了农村社区服务的成本,也减轻了家庭在养老费用上的负担。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把经济供养责任分散到各个家庭,不仅减少了对集体、国家的过度依赖,也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最终实现家庭收入、个人贡献与个人养老需求和养老水平的有机结合【1271。第二,从文化观念角度看,是一种互动化的养老方式,可获得角色支持。社会活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老年人也不例外,即通过原有角色的转换和新角色的拓展,实现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老年人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和人际关系网络中养老,在享受家庭照顾的同时,还继续保持邻里间的交往,不仅可以得到精神慰藉,还可以得到社区组织中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子女力所不能及的专业化照顾。第三,从社会效益方面看,是一种过渡性的养老方式,可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最终目标,但是鉴于各地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效衔接,是实现农村社会养老的重要环节和过渡阶段:一方面,缓解了国家财政不足的压力,这一过渡性的养老方式为养老基金积累提供了时间,从而为最终实现农村社会化养老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培养农户利用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在“村域化”的局部社会养老实践中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积累社会养老的经验。3.4.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性目标在确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性目标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提交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书面建议《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和((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战略》,这是两个在世界老龄问题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阐释了21世纪全球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路线和策略【l蹦J。这两个文件指出,老年人并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也不是我们以外的人,其潜力仍是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基础。基于老年人的相对年龄视角,即可视为将来的我们自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3年9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烈12引。《意见》强调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作用,不仅让老年人承担个人应尽的责任,还强调充分发挥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村民的自治功能。基于以上对老年人的这种定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是把老年人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确保老年人以参与者的角色不断融入社会,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支持老年人发挥自己的余热,这不仅是为满足老年人的低层次需求而给予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还要通过维护和提升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以满足其高层次养老需求,41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从而全面保障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好,最终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晚年生活。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出政策性目标导向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几个重要关键词:(1)平等一形成双向耦合机制“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医生、律师和法官等人的年龄偏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生产效率低下,反而是他们的优势资本【1301。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的本质含义并不是“老的人”,也不是“坐享其成”的人,而是仍然具有产出性的单位“人”。农村老年人可以与其他人平等地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当农村老年人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时,就形成了养老服务的双向耦合机制【1261,从而使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运行更加高效。(2)参与——促进整体效用增加农村老年人拥有丰富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仅是家人、亲友的默默付出者,也是社区、国家的积极贡献者。农村老年人的“参与”行为,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还可以促进社会条件的改善。精神慰藉作为最高层次的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以精神慰藉为例来说明整体效用的增加: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供给可以等量支付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获得的服务,同时,在参与社区居家服务供给过程中产生出一个精神慰藉的增量,这个增量就是自我实现的满足。如果每个农村老年人都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即参与到“从老年人中来到老年人中去”的养老服务交换过程中,就会实现农村养老整体效用的最大化。(3)发展——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在产出性老龄化视角下,需要农村老年人主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展示出自己的优势。这就督促着老年人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从而在学习与收获间体会“高质量”的老年生活。因为继续学习(老有所学)不仅可以使农村老年人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享受社会进步成果,还可以使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得到升华,并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老有所教)的知识资本存量。老有所教不仅是产出性老龄化的要求,也是农村老年人实现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因此,对农村老年人自身而言,通过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可以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4)健康——积极老龄化的基石老龄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视角下的老龄化被视为“问题”、“危机”,此时,老年人就被视为“既渴望别人尊重,又处于等靠要被动处境”群体;而“积极”视角下的老龄化被视为“健康、保障、参与”的老年群体,强调了老年人的产出潜能。积极老龄化(activeaging,AA,1999)是继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aging,PA,1983)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aging,SA,1987)和健康老龄化(healthyaging,HA,1990)之后提出的更具概括性的概念,不仅强调老年群体的健康状态,还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切实的社会保障和参与机会,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131】。对于老年人个体来讲,只有身体健康、心里健康,才能持续地工作并参与志愿性活动,因此,健康才是积极老龄化的基石。为了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我们应努力维护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以及自理能力,努力避免老年入偏离或过早偏离正常生活(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轨道。此外,还要对农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且公平的养老服务,使之能以健康和幸福的状态度过晚年生活。4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5)整合——使交易费用内部化在农村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前提下,“整合”就是把农村老年人供给的养老服务“收集”起来,运用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去,目的是实现交易费用内部化。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条件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供给的养老服务成本要转嫁给需方(个人和社会),然而,当农村老年人也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时,其所供应的养老服务可以冲减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嫁给个人部分的成本。在极端情况下,即农村老年人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互供给的养老服务等量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社会转嫁的成本就趋于零,即实现了交易费用的内部化。此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全部由农村老年人自己提供,即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实现养老服务在农村老年人之间进行交换。通过以上五个关键词,便勾勒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性目标,即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政府、农村社区、家庭与个人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发展、健康和整合的社会环境,努力维护老年人生活的独立性,使其偏离或过早偏离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轨道,降低老年人的健康风险,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使每一位老年人在人生的这一特定阶段能够安全而有尊严地生活,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3.5小结本章从逻辑视角探讨了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变迁问题:首先,评价了农村当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发现家庭养老仍占主流但其养老功能日趋弱化、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但且入住率相对较低、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养老意愿但其服务力量薄弱;其次,探讨了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即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再次,借鉴了英国社区照顾、日本的居家护理的经验,即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加强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持力等;最后,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入手界定了其内涵,并从政策性视角提炼了其发展目标,最终得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4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4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与问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全面认识中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问题是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后面各章进行问题分析的基础。然而,调查显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即农村老年人作为消费者虽然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是期望价格较低;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虽然有所作为,但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由此得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结构失衡问题,这正是供给现状与政策性目标之间的差距所在,同时也明确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4.1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扫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首先在城市展开,然而,在农村老龄化的水平高于城镇的情况下,逐步扩展到农村地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其发展现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两个视角,来描述其提供、生产与消费的发展现状。4.1.1提供视角:政府提供了养老服务政策但落实还不到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农村的养老政策经历了以家庭为主、到以家庭和政府为主、再到多个社会部门共同参与的转变。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VI为882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1%,超过了联合国所规定的7%的标准,至此,中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27日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这一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不仅承担着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国家责任,还具有宏观指导的政策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家出台养老政策的数量和频率体现了其宏观指导功能,即从1980年到2011年,关于养老的国家业务部门,分别相继出台了关于“居家养老”的政策文件,其文件数量分别为:国务院14个、民政部13个、老龄办8个、卫生部门12个、残联部门12个;另一方面,在养老政策指导下所取得的成效体现了国家的养老责任,即在国家相继出台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后,截止2012年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覆盖率达到16%【13引。河南省在1998年就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现象在河南也有所体现,即在全国1.19亿(六普数据)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中,6.6%(即786万人)分布在河南省,位列第四,其中67%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河南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48万人(见表4.1),其中,河南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23万人,占总农村人口比例为7.49%,高出全省老龄化水平0.3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6万人,其中,河南农村65岁及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上的人口为52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9.1%,高出全省老龄化水平0.74个百分点。因此,以河南省为例来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具有代表性。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河南省常住人口9400万,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山东,其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并且农村空巢老人户达38.3%,可见,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在农村。表4.1河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城乡倒置现象Tab.4一lTheinversionphenomen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ofelderlypopulationof65yearsoldandaboveinHenanProvince数据来源: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汇总而成。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已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站(中心)220个,确定了爱心护理试点单位34家,然而,到2010年底,河南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己达到1196万人,因此,当前的养老服务站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对河南省老龄人口绝对数量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社会保障程度之低的现状,河南省政府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豫政(2011)80号),要求全省所有城镇社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站,并开出多项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并要求到“十二五”末覆盖全省所有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到2013年底,郑州市的农村老年人口达40多万,郑州市老龄办为改善农村困难老人、留守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状况,将于2014年在郑州市建设90所示范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l玎】。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河南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然而,河南省范围内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发展缓慢,落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文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但是农村的养老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上,“自上而下”的特点比较严重,政府主导型的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之间容易产生结构性失衡问题,从而降低政策自身的价值;一方面,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地不同的实际问题,造成国家政策的“水土不服”,从而不能保证服务的全面展开和服务质量的提高。4.1.2生产视角: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多样化但其满意度较低在中国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背景下,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需要社会服务来支撑,因此,很多农村地区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虽然得到了广大农村老年人的认可,但是农户对其满意度评价较低。4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4.1.2.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呈现多样化河南省为了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省民政厅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激励机制,每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补贴2万元。截止2012年12月,已经投入使用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351个,计划到2015年,全省60%以上的农村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134】。在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广过程中,形成了各地颇具特色的社区养老模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现主要归纳为以下五种。(1)“机构运作”模式此种养老模式是指,养老服务的生产交给民办养老机构运作,利用养老机构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并由政府直接购买养老服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给服务生产方提供优惠补助,然后由生产方以优惠的价格或无偿将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二是,政府给消费者直接提供某种形式的支付或报销,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服务供给方‘1351。【案例4.1】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竹竿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中,确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埋单、老人免费享受服务这一宗旨。罗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7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9.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而竹竿镇位于罗山县东北面,距离县城12公里,面积为101.8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拥有人口4.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近7000人,农村五保老人达343人。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竹竿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具体措施为:第一,将护理员工资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以保障护理员的待遇。由于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多是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年老体弱的优抚对象、空巢老人,以及因子女困难无赡养能力的病残、智障、失能老人,这就需要一批富有爱心、孝心的护理员。目前,竹竿镇有120名孝心护理员,每个孝心护理员联系帮扶15位老人,每天对居家老人提供日常养老上门服务和即时上门服务,内容包括料理家务、清洗衣物、理发洗澡、代买物品、看护守护、情感交流、寻医拿药等。第二,每村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在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居家养老俱乐部。通过翻新改造农村闲置住房,为居家养老俱乐部提供了活动场所,通过配备电视机、影碟机、饮水机、书-r,]4t.纸、扑克、象棋等各种娱乐设施,从硬件上逐步建成完善覆盖全镇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居家养老俱乐部是老人们的“开心家园”,“这里环境好、设施多,老.z,.4J3聊聊天、打打牌,有时还能听到大鼓书,比一个人呆在家里心情好多了”,今年76岁的老人方友平高兴地说。(2)“互助服务”模式农村具有社会资本的天然优势,在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以志愿者为主体的非正式服务网络,在农村养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邻里间的互助,不仅发挥了老年人的余热,还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案例4—2】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青山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青山镇位于罗山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7公里,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拥有人口3.1万人,其中五普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近2000人。罗山县青山镇的“互助服务模式”就是通过老年人之问的彼此协助、个体商户的专业化服务和政府的经济支持,形成了“老有所帮、老有所为”的敬老、颂老氛围,具体表现为:首先,来自普通民众的互助服务。截至2014年3月,全镇已有50多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与农村100多名困难老人结对,由年龄小4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较差的,并定期上门看望、照料老人,并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的余热,承担起维权调解村里各种矛盾的责任;此外,全镇有各类老人互助组30个,参加人数200余人,帮助解决重大的助老事件达5000余件次。其次,来自个体商户的互助服务。青山镇的北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和理发、餐饮等6家商户达成了合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联盟”,由专业人员来提供专业的服务符合规模化经营理念,其服务内容涵盖理发、餐饮、摄影、家政和家电维修等。再次,来自政府的互助服务。青山镇居家养老工程从2009年的“星光计划之家”,到2012年已建成的1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探索出了以集中居住在家和上门服务为主的农村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按照罗山县政府规定的标准,青山镇确定了无偿(每月10小时的免费服务)、低偿(每月5小时的免费服务)和有偿(个人购买服务)三类服务对象;并对7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救助,截止2013年已发放救助金20余万元;村干部自发组织为8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免费送午餐,并提供免费理发等服务。政府的优惠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并享受得起居家养老服务。(3)“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服务,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权威的医疗服务,还可以教会老人自己学会养老保健、懂养生,从而实现了老人除国家养、社会养,家庭养之外,学会了“健康养老”,即通过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结合来提高生活质量。【案例4—3】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肖店乡三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于2012年明确提出“要健全安居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即全面启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平桥区肖店乡党委、政府仅仅围绕这一安排部署,开辟了一条适合农村实际、并受群众认可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即“医养结合”模式。平桥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32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3.8%,而位于平桥区北大门的肖店乡,辖12个行政村,面积67.5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2957人,其中农村空巢老人达896人,占全乡老人总数的30%rY,上。鉴于老年人养老与医疗的不可分割性,第一,肖店乡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址上遵循了“敬老、爱老、便老”的原则,使其与村级卫生室相毗邻,并于2012年增加了对卫生室的投入力度,为村医购买了事故责任险和养老保险,有效保障了村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了村卫生室与乡卫生室之间的有效转诊网络;第二,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一方面,由政府牵头,为60岁以上的计生家庭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且由乡计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联合,每年为老人免费提供一次健康体检,而村计生管理员则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上门探访,了解其生活状况,特别是对空巢老人和失独老人要进行精神交流,这一举措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好评;另一方面,为了预防老年人相伴而生的老年病、提高身体健康状况,邀请卫生医疗保健专家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向老年人传授生活保健、健康饮食、老年疾病预防等科学养生知识,提高了老年人预防疾病的能力。(4)“智慧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又叫“智慧居家养老”,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又称为“虚拟养老院”,具体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新型社区为依托,以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内容相结合,依托120急救中心,所构建的市、县、乡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全国老龄办表示,到“十二五”末,4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我国将初步建成智慧化养老服务体系。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简而言之,每花l元钱用于健康管理,可节省8.59元的医疗费以及100元的抢救判1361。由此可见,智慧化养老模式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费用,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案例4.4】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光华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截至2011年底,平顸山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6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平顶山市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2%左右,表明平顶山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1年9月,平顶山市卫东区光华路街道筹措资金50万元,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从杭州统一购买了家庭服务呼叫器,免费安装在服务对象家中,需要服务的老人可随时呼叫,中心的服务显示屏幕上显示来电人员姓名和电话,然后由服务人员打电话询问老人的服务项目.如果老人中午不想做饭,通过呼叫,该中心工作人员将会在中午12点把香喷喷的饭菜送到老人家里.截止2013年,该中心已承担为辖区内150多位60岁以上计生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贫困及伤残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此外,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呼叫网络建设,平顶山于2013年,加快推进了市、县、乡三级12349养老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并实现与省级养老服务呼叫网络服务中心联网运行,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救助、康复保健、生病急救、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信息咨询和电话转接服务。(5)“助老服务”模式“助老服务”是根据农村老年人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养老服务需要,来成立日间照料组、应急组、医疗护理组、精神慰藉组,搭建助老服务平台,每天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助老服务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在养老功能上,不仅可以缓解大家庭内部的代际矛盾,还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家享受服务、离家不出村参与活动”的养老理念;另一方面,在养老供给上,不仅有助于实现服务的规模化而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案例4.5】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曲沟镇彰邓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于“助老服务”模式,河南省安阳市曲沟镇的彰邓村为老年人推出的“十助”服务,即“助乐、助学、助养、助洗、助餐、助医”等十项服务,让老年人不仅在家能享受上门服务,还可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健康保健和文化娱乐服务。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河南省安阳市总人口848999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2415人,占7.59%,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升1.27个百分点。安阳市的曲沟镇位于安阳市区西10公里处,面积37.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5.8万人口,而曲沟镇彰邓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89位,很多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夕l-_v-作,空巢老人比例很高。据此,2013年6月28日,安阳市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一安阳县曲沟镇彰邓新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业。该中心的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设有敬老广场、阅览室、健身房、日间照料室、娱乐室、餐厅、医务室等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的必备场所,总投资100余万元。为了有条不紊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将彰邓村全村老年人分成了4个区14个小组,并由县、镇、村三方共同出资来提供“十助”服务。至此,彰邓村老人的老年生活就在这两个“家”中度过,即吃饭睡觉在自己的家,健身娱乐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切实让农村老年人能够在温馨的大家庭里实现老有所助、老有所依、老有所乐。4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由此可见,在政策指导、激励措施的影响下,河南省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建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服务生产模式有“机构运作、互助服务、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助老服务”等多种。4.1.2.2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反映了消费者接受某项服务后的一种心理满意状态,或者没有接受服务的潜在消费者对当前服务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满意状态。本文将利用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得到满意度统计表(见表4.2)。表4.2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意度调查Tab.4.2Thesatisfactionsurveyof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projcctinHenanrural腿釜满意度£竖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A满意B较满意C基本满意D不太满意E不满意注: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得出。从表4—2的统计结果可知,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对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项目的满意度最低,此外,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救援、心理疏导、失能康复治疗和定期上门探访的满意度均比较低。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重视,也对相关服务项目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值。因此,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供给主体,需要通力合作来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以提高农户的满意度。4.1.3消费视角:农村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但期望价格偏低河南省于199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空4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巢老人、独居老人逐渐增多,然而,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普及,每月60元的养老金并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应依靠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以前的家庭养老模式己不再适应当前小型化、空巢化的家庭结构,亟需变革;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河南农村中、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发现,农户很需要家庭之外的养老服务,但是期望价格普遍偏低,导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1)农村老年人在新农保基础上也需要养老服务在对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中显示,57.77%的老年人表示每月60元的基本养老金能够满足其养老生活,42.22%的老年人认为不能满足其老年生活所需。可见,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极低,主要就是为了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并没有计划购买养老服务的额外开支。然而,当问及“您是否需要养老服务?”时,结果显示(如表4.3),81.82%的老年人表示不同程度地需要养老服务,其中43.99%的老年人表示很需要,37.83%的老年人表示需要,只有18.18%的老年人表示不需要。然而,对周口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要的比例较低,可能是由于周口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在河南省的后几位,使得当地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较低,不仅没有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也没有购买养老服务的意愿。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仍然非常需要养老服务,只是由于养老金水平低、养老资金来源不稳定等,而缺乏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表4-3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要程度Tab.4-3Theintensityofruralelderlydemandingforendowmentservice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得出。(2)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期望价格普遍偏低全国老龄办于2014年2月28日发布了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报告称,与当前市场上养老服务价格相比,被访者的期望价格普遍较低,如当前的家政服务均价为19.1元每次,而被访者的期望价格为15.15元每次;托老所的服务价格平均为49.88元/天,被访者的期望价格平均为41.08元/天【1”】。然而,通过对河南五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如表4—4所示),在被访者中有64.52%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免费养老服务,而愿意支付每小时10元养老服务费的老年人只占被访者的26.39%,只有6.74%的被访者愿意支付10—20元每小时的养老服务费,愿意支付每小时20元及以上养老服务费的老年人只占被访者的2.35%。可见,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部分老年人尽管具有购买意识但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极为有限。5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表4-4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价格的支付意愿Tab.4-4Theruralelderlypeople’Swillingnesstopay(WTP)forpensionservicesprice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得出。综上,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定位是否明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不是纯福利性的,也不是纯营利性的,而是福利性与经营性相结合、既注重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一项准公共服务,因此,养老服务费用应由国家、社区和个人共同承担。4.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失衡问题通过描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发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确定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从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视角,提炼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即供给缺口与需求缺口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与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之间的差额,形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缺口,这一缺口可以用“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来进行衡量。服务满意度是指消费者接受某项服务后,服务需求被满足的感受甚至超过了其事先期望值,反映了一种心理满意的状态。据此可判断,当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时,表明供需缺口很小,或者不存在供需缺口;当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较低时,说明供需缺口很大,需要加强供给。本文将从农村老年人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方面做出供需缺口上的分析。根据作者在2013年暑期所做的实地调查,经分析整理341份有效问卷,得到满意度统计表,具体服务项目的满意度见表4.5。本文采用五级里克特量表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满意程度,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规则,将“满意”赋值为100分,将“较满意”赋值为80分,将“基本满意”赋值为60分,将“不太满意”赋值为30分,将“不满意”赋值为0分。根据此种权重赋值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老年人满意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4—5)。5l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表4.5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满意度得分Tab.4-5Thesatisfactionscoreof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projectinHenanrural数据来源:根据赋值法计算出满意度得分。~一从表4—5的计算结果可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满意度指数为61.03分,总体上偏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项目普遍存在供需缺El。农村老年人对老年人娱乐场所(70.14)的满意度最高,而对行动不便后长期照料项目(47.39)的满意度最低。此外,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救援(51.29)、心理疏导(54.51)、失能康复治疗(57.21)和定期上门探访(55.25)的满意度得分较低,均低于61.03的满意度指数。这些数据反映了农村老年人对关乎自身健康自理的服务项目期望值较高,希望得到更完善的服务,同时也说明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尤其在这些项目上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上述得出的供需缺口是一个负向缺口,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量小于农村老年人的潜在需求量。供不应求所产生的负向供需缺口,将会更好地促进生产与消费,并为经济带来生机与活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首先,在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供给方通过技术创新的道路来提供更具效率且优质的服务:其次,在养老服务供给量较少的情况下,需求方会珍惜每一份服务,提高了使用效果;再次,可增强需求者的消费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供给的短缺将会使具有需求意愿的消费者不会再把消费推迟到未来。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供给主体,需要通力合作来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以缩小供需缺口。4.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52基于上述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可归结为:基于提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供者视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不清;基于生产者视角,生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基于消费者视角,农户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普遍形成。4.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不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品属性,是一项福利性与营利性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理应由政府承担供给责任,但是,如果单纯由政府来供给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因为政府提供的准公共服务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群体。那么,单纯由市场来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否可行呢?事实证明同样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因为市场不愿意提供可以搭便车的准公共服务。基于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边界,对其角色定位不明确。4.3.1.1政府失灵现象导致其效率损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理应由政府提供,但是,政府在提供准公共服务时不仅存在效率损失,还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当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个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出现了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失灵”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的“政府失效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由于政府资源的有限性、政府机构运营的特殊性,人们更倾向于由社会组织来回应公共服务的需求。养老服务领域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政府决策的低效率。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很难全面掌握各个需求主体的需求信息,使得政府所做的公共决策并不完全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出现政府决策的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其次,政府机构运转的低效率。一方面,由于政府行为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因为政府在提供农村养老服务时,处于垄断地位,不仅缺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也没有利用“边际社会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原则衡量服务供给行为是否有效率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行为缺乏监督激励导致的无效率。政府行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然而纳税人与政府间存在着地位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使得全社会很难对政府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不能促进政府提高效率。最后,政府干预的低效率。政府为了保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正常进行,不得不制定一些法律法规,但是,政府财政直接补贴的干预形式为寻租行为提供了机会。4.3.1.2市场失灵现象使其丧失公益性市场在提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具有专业化优势,不仅可以通过对养老服务活动的激励来提高产出效率,还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市场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途径,在提供准公共服务时存在一定缺陷。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率先提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他认为对于公共服务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准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是指,当政府的公益性要求与私人部门的营利性需求同时出现时,市场组织就不得不面临“公益”与“营利”的博弈,这种非合作博弈的结果不能使市场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5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称之为“市场失灵”。Q’Q+Q图4.1正外部性下准公共服务供给量不足Fig.4-lTheinsufficientsupplyofquasipublicserviceunderthepositiveexternalities市场机制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中失灵的表现,首先,农村养老服务的公共性失灵。准公共服务通过产权界定可以做到竞争性与排他性,但产权界定后的准公共服务已经不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了,相反它具有了私人产品的性质。其实质是把公共服务转变成了私人产品,并引入市场机制,以克服公共服务的搭便车行为。这种现象不是市场供给公共产品,而是市场供给私人产品。其次,农村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失灵。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不知道老年人的需求信息及决策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惠及到低收入群体。最后,农村养老服务的外部性失灵。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可以随时被使用,却得不到相应的使用费。这些正外部性因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使得供给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如图4.1所示,农村养老服务具有正外部性,当MC=MPB时,Q7是私人的均衡供给量;当MC=MSB时,Q木是社会均衡的供给量;由于Q750%)当农村老年人选择A(不需要)和B(有点需)时,说明这些服务项目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无显著作用。50%以上老年人选择A(不需要)和B(有点需要)的项目有:⑦⑩⑩,即医疗护理类的“陪伴就医”;精神慰藉类的“老年人娱乐场所、定期电话探访”。这类需求强度较弱的服务项目,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首先,在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护理上,主要由其老伴和子女来照顾,如果由他人陪伴就医,不仅不适应,也不愿意花这些钱。其次,农村老年人生活简朴,娱乐方式简单,如果特地花钱建设娱乐设施,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这些钱可以花在更重要的地方。最后,定期电话探访是所有服务项目中最不需要的,一方面,好多农村高龄老人没有电话或者即使有电话也由于视力和能力等原因而无法正常使用,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更需要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因为老年人更愿意子女经常回家,而不是由打电话来代替,这很好地佐证了农村老年人不需要电话探访。(2)50%以上农村老年人选择C及以上的项目(C+D+E>50%)当农村老年人选择C(需要)、D(迫切需要)、E(非常需要)时,说明农村老年人对服务项目的潜在需求很大,这些服务项目如果得以提供,那么就会迅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50%以上农村老年人选择c及以上的项目有:除上述⑦陪伴就医、⑩老年人娱乐场所和⑩定期电话探访三项外,其余的9项服务项目(①②③④⑤⑥⑧⑨⑩)都位居此类。然而,由于此类各个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差异较大,为了准确定位这9项服务项目的潜在需求弹性,还需要对其需求强度做进一步的分层。(3)30%以上农村老年人选择D及以上的项目(D+E>30%)当农村老年人选择D(迫切需求)、E(非常需要)时,说明这些服务项目是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在农村预算约束的条件下,提供主体应尽快实施。30%以上农村老年人选择D及以上的项目有:④⑤@⑩四项。对其它的①②③⑥⑨服务项目,由于农村老年人选择的比例小于30%而在此类中被舍去,划入到上一个类别。首先,对于生活照料类的①帮助做饭或送饭、②帮助洗衣、打扫卫生和③帮助购买生活用品三项,这些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维持正常生活的功能,不可或缺,但是基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只要生活能够自理,都乐予自己做这些事情,因此,表现出相对较弱的需求趋势。其次,对于医疗护理类的⑥失能康复治疗、进行健康教育和⑨建立健康档案项,农村老年人对这些需求也相对较弱,由于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健康保健意识较差,认为这些服务项目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相较而言,更愿意选择紧急救援和长期照料。(4)10%以上农村老年人选择E的项目(E>10%)当农村老年人选择E(非常需要)时,说明这类服务项目对于维持农村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具有不可或缺性,是必须予以供给保障的项目。10%以上农村老年人选择E的项目有:生活照6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料类的④紧急情况下有人救援、⑤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和医疗护理类的⑧健康咨询、心理疏导三项。首先,对于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项,这-N务项目是所有服务中最需要的一项,是需要首先提供的服务项目。其次,对于紧急情况下有人救援项,老年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再加之农村相对滞后的医疗条件,使得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援充满了急切的期待。最后,对于健康咨询、心理疏导项,农村老年人生病后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病情而心情抑郁,要么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要么盲目治疗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农村老年人非常需要健康咨询服务。而对于精神慰藉类的⑥定期上门探访,由于农村老年人对其选择比例小于10%,所以在此类中舍去而划归到上一需求强度类别。对于此类的“定期上门探访”,农村老年人乐于接受,并表现出迫切的需求意愿,此服务项目比“定期电话探访”受欢迎,此时,再次证明了农村老年人更喜欢面对面的服务。上述研究表明,同一老年人对不同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存在差异,而不同老年人对同一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农村老年人对3类12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是分层的。根据上述分析过程与结论,可以通过表5.2清晰地勾勒出需求强度分层。由表5.2的分析过程可见,按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分层标准,根据服务项目被舍弃或选择的顺序,可将需求强度分为较弱、中等和最强3个层次。表5.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分层Tab.5-2Thedemandintensitylayered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projects标准一:A+B>50%标准二:C+D+E>50%标准三:D+E>30%选择⑦⑩⑩舍去囫选择①②⑨④⑤⑥⑨⑨⑩舍去匦囹选择④⑤⑧⑩第一层:需求强度较弱的层次⑦⑩⑩第二层:需求强度中等的层次①②③⑥⑨⑩标准四:E>10%舍去I囵第三层:需求强度最强的层次选择圈④⑤⑨注:A+B>50%的意思是,各项目中选择A和B的老年人之和达到50%以上,其余的与此相同。各层次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不同,对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贡献率也不同,据此,政府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分层实施。然而,为了保证需求强度分层的准确性,从需求弹性视角对这一分层设想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5.2.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分类“弹性”在经济学上的概念是由阿尔弗莱德·马歇尔提出的,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把“弹性”理论运用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领域,即可表述为,农村老年人对不同的养老服务项目所表现出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这个差异就是6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本文运用“需求弹性”来分析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即在上述需求强度3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也可分为三类,即强弹性类、弱弹性类和无弹性类(见表5.3)。表5.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分类Tab.5·3Thedemandelasticityclassification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projects注:根据需求强度的划分层次,自己总结得出需求弹性类型。在此基础上,再从需求弹性视角出发,对各个服务项目的调查数据进行图形分析,以检验需求强度分层的科学性。根据表5一l的需求强度调查数据,分别将强弹性、弱弹性、无弹性3个类别中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放入3个不同的坐标系中,绘制成折线形式,可得图5—1、图5—2和图5.3。图中的横轴代表由低到高的需求强度,纵轴代表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农村老年人比例,每条折线代表一项服务项目,而同一弹性类别中服务项目的折线走势具有一致性,据此,每类服务项目折线的形状与走势是否一致,是判断需求弹性分类正确与否的关键。6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454035302520151050454035302520151050不需要有点需要需要迫切需要非常需要图5.1强弹性类⑦⑩⑩Fig.5.1Strongelasticclass⑦⑩⑩不需要有点需要需要迫切需要非常需要图5.2弱弹性类①②③⑥⑨@Fig.5—2Weakelasticclass①②③⑥⑨◎不需奠育I|i需7璎需要迫l刀蒿c疆非常需-疆图5.3无弹性类④⑤⑧Fig.5·3Inelasticclass④@@——10二l—L—n3b——9——4065432l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在图5—1到图5—3中,三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在坐标系中折线的形状与走势表现出完美的一致性,这为12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按照需求强度分层划分为3类提供了数据支撑。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印证和确认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划分为3类,与由低到高的需求强度相对应的是由强到弱的需求弹性,即强弹性类⑦⑩⑩项、弱弹性类①②③⑥⑨⑩项、无弹性类④⑤⑧项。然后,分别从强弹性类中选择项目⑦“陪伴就医”,从弱弹性类中选择项目⑥“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从无弹性类中选择项目⑤“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进行典型分析。(如图5.4)454035302520151050A不需要B有点需要C需要D迫切需要E非常需要图5.4强弹性⑦弱弹性⑥无弹性⑤的图形比较Fig.5.4Thegraphicalcomparisonofthestrongelastic(Dweakelastic@andinelastic(重)代表不同需求弹性的三条折线在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和形状反映了强弹性类、弱弹性类和无弹性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首先,在选项为A不需要、B有点需要时,三条折线从上到下(选择A、B的百分比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强弹性类⑦、弱弹性类⑥、无弹性类⑤:其次,在选项为c需要、D迫切需要和E非常需要时,三条折线由上到下(选择c、D、E的百分比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无弹性类⑤、弱弹性类⑥、强弹性类⑦。由此可见,对于⑦⑥⑤三个服务项目,随着横轴需求强度由弱到强,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表现为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在表5.1需求强度的调查数据基础上,通过弹性分类验证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分层的准确性,进而印证了:一方面,通过需求强度的调查,可以挖掘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另一反面,通过需求弹性分类,可以对各服务项目的潜在需求进行排序,为不同服务项目实施的轻重缓急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得出,当前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尤其是对于无弹性类的潜在需求(即④紧急情况下有人救援、⑤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和⑧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提供主体应尽快实施,并予以保证提供,适宜的政策措施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换,还可以提高政策效率。6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5.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类型归纳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消费者。本文以“第一,消费者主观上是否具有需求意识;第二,市场上是否存在该服务的有效供给;第三,消费者客观上是否具备购买能力”为判断依据,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两类(见图5.5)。然而,在农户的消费行为中,大部分是由潜在需求引起的,一旦条件成熟,潜在需求就会转化为现实需求,因此,研究潜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依据导致需求处于“潜伏”状态的不同原因,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客体、市场环境等方面来综合归纳潜在需求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五大类。图5.5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类型Fig.5-5Thetypesofpotentialdemand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5.3.1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户由于养老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性,因此,农村当前的中青年人都可视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用户。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用户主要是指,当前在年龄上还没有进入老年时期的消费者,还没有养老服务需求意识,或者即使具有需求意识也因不需要当前提供的养老服务而未发生购买行为,表现为将来的潜在需求用户。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潜在用户,基于时间视角,农村的中年人群就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户,到达一定年龄后,这种潜在需求就会迸发出来。在农村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用户数量,关键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农村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加、老龄化速度加快。相对于当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在建国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1962.1970年)出生的,当前40岁一50岁的中年人数量更6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大,并且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产生巨大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第二,农村家庭出现小型化、空巢化趋势。当前80后一代的父母已年过半百,这一群体的养老面临家庭养老资源匮乏的困境。80后的一代要么外出务工、要么外出上学,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扎根于城市,而不会选择再回到农村。把父母接到城市颐养天年,不仅需要定有所居,还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持,这虽然是每个子女都想实现的愿望,但是却受到现实条件的禁锢。子女尽孝心的唯一途径就是常回家看看,即“远距离照料”模式。并且,通过对农村中年群体的调查显示,63%的中年人不愿意或看情况再决定是否要和子女住在一起。由此可见,以“空巢家庭”为主的居家养老将成为农村今后的主要养老模式,并且暗含了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第三,青年农民工将成为庞大的潜在用户群。2014年2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虽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基本保持一致,但增加了缴费档次,即在原来新农保100.500元、城居保100.1000元的基础上,增加了1500元和2000元两档,一共分为12档次,这充分体现了多缴多得的理念,有利于推进城乡的均衡发展。这项政策解决了部分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参保的疑虑,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纵向流动,即农村人口在年轻时外出务工,提升了自己的社会阶层,表现为向上的纵向流动:在年老后又会回到农村安享晚年,表现为向下的纵向流动。基于收入视角,农村中青年人、尤其是当前的青壮年农民工,进入老年后在得到城乡统一养老保险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就会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户。5.3.2无购买能力的潜在需求购买力不足型潜在需求是指农户虽然有明确的需求意愿,市场上也有充足的此类商品,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消费的机会成本较大而无法实现的一种潜在需求。据此,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衡量农村老年人是否具有购买力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收入来源稳定且能保障生活;二是,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会成本较小。此处的“机会成本”是指,消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后而不能进行其他消费的损失,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机会成本为零的公共服务。如果不能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则认为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不足。农村老年人购买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养老金保障水平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尽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养老金额一直保持在55元的低水平,如此之低的养老金水平,使农村老年人只能维持基本生存,难以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所带来的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第二,经济来源不稳定。在对河南农村老年人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缺乏养老金保障的情况下,大部分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赡养费、自己的积蓄或者依赖自己继续劳动的收入来维持晚年生活。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具有不稳定性,为了保证生病时能够有钱治疗,因此,在购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就会全方位来衡量购买养老服务的收益和机会成本。第三,经济收入受子女数量与质量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不仅与一定6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数量的子女有关,还要看子女获得收入能力(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1471。首先,在子女数量方面。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多,来自子女的收入逐步增加,然而,当孩子过多时,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将大幅度下降,并且得出,当老年人从子女哪里获得最大收入时,最佳的子女数量是4个【14引。本研究对河南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有3个子女的老年人占大多数,占比为30.79%,子女的数量还不能使父母的收入达到最大。其次,在子女人力资本存量方面。一个家庭中,如果子女数量过多则受到的人力资本投资就越少,收入获得能力就越低,老年人就无法从子女那里获得有保障的经济支持。尽管在子女数量不算太多的家庭,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去工作,处于相对较弱的竞争地位,也削弱了其收入能力。5.3.3无需求意识的潜在需求无需求意识的潜在需求是指消费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有某种需要,并且消费者对市场上现存的某种服务不了解、甚至根本知道,因此,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所需要的某种服务,而使消费行为处于潜伏状态的一种需求。由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只要自己能够动弹,就不需要别人来帮助,然而,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就算生活不能自理,也希望得到家人的照顾,而不愿意接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老年人的接受能力降低,还在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整性,从而导致农村老年人对其服务不熟悉而处于潜在需求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老年人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思维路径依赖。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属于老、弱、病、残等社会危困人群,他们因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而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由外人来照顾生活起居,他们就会认为有受歧视、虐待的风险,因此对服务人员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这就使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容易处于潜在状态。第二,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信息属性看,其具有典型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增加了农村老年人判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难度。根据产品质量信息的获得发生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之前或之后,将产品分为“搜寻品”和“经验品”两大类【¨91。搜寻品(Searchgoods)是指,在消费者购买之前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其质量信息的产品(比如衣服);而经验品(Experiencegoods)是指,只有在购买之后,通过自己的消费体验才能获得其质量方面的信息(比如餐馆饭菜的味道)。可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显然属于“经验品”范畴,只有亲自体验养老服务项目后,才有可能了解其服务质量,然而,即使购买了养老服务项目,也并不一定能完全了解其服务质量信息。在“经验品”的基础上“信任品”的概念随后被提出。信任品(Credencegoods)是指对于某些产品,即使在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其质量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比如餐馆饭菜是否用地沟油)[150]o按此分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是“经验品”也是“信任品”。一方面,通过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可以了解:①有形因素,即服务人员的着装;②反应因素,即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速度;⑨可靠因素,即服务中心是否提供了所承诺的服务:④保证因素,即服务人员的态度,据此可判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经验品”特征:一方面,就算体验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不能了解:①移情因素,即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否职业化;②能力因素,即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是否专业化:③持续7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因素,即服务水平能否在高质量标准下持续发展下去,据此可判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又具有“信任品”特征。第三,养老服务质量的反馈渠道不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对自身的养老服务质量信息的评价与宣传上,缺乏完全的知识,更加重视硬件建设与宣传,而忽视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投入,不仅不能形成养老资源的最佳配置,还使老年人难以清楚定位其服务质量。5.3.4无供给效能的潜在需求服务短缺型潜在需求是指农户既有需求意愿又有支付能力,由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短缺而产生的一种潜在需求。由于大多数农村市场上还没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或者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等)不符合农户的养老需要,使得农户的养老服务需求处于“潜伏”状态,一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出现在农村,消费行为就会立即发生,并激发此种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在农村养老市场上,受政府预算的约束,国家主要对农村五保老人进行了“补缺”型的保障,而对农村“普惠”型养老保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养老的硬件设施极度落后,许多养老服务项目几近空白。并且,由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公共服务属性,使得作为其主要供给的两大主体政府和市场均陷入“失灵”困境。首先,政府失灵,政府在供给过程中既缺乏竞争对手又无监督激励机制,由此造成养老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即产生失灵现象。其次,市场失灵,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的追求目标,因此,市场经济主体在“公益”与“营利”博弈中就会产生公共性失灵、公益性失灵和外部性失灵现象。再次,家庭失灵,由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匮乏,老人照顾老人的现象普遍,这使得长期以来承担养老重任的家庭也面临着失灵现象。由此可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相继“失灵”现象,就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供给短缺的根源所在。5.3.5满足单因素的潜在需求根据有效需求的三个满足条件,把只满足其中一项的需求划归为这一类,其中包括三种类型:首先,只满足条件①“消费者主观上是否具有需求意识”的需求类型为低价服务短缺型潜在需求,即市场上不存在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一定价位的服务;其次,只满足条件②“市场上是否存在该服务的有效供给”的需求类型为市场竞争倾向型潜在需求,即在竞争激烈的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只对某一生产者提供的服务满意,在未选定之前,对生产者而言是一种潜在需求;最后,把只满足条件③“消费者客观上是否具备购买能力”的需求类型为需求分散消费不便型潜在需求,即购买力较大的消费者不需要一般的养老服务,而供给未能满足需要其高端化的需求。5.3.5.1低价服务短缺型潜在需求任何需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的,当农村老年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养老服务时,其购买能力制约着消费水平,对当前市场价格下的养老服务难以接受,然而,在其可以接受的71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价格水平下没有对应的养老服务,基于此,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处在潜在状态,只有在政府的福利政策下才会转为现实需求。当前市场上存在两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是以“市场”为单一供给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服务以盈利为目的,对服务定价远远高于农村老年人的承受力;二是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服务体现了公益性质,但是,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往往注重养老服务设施上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养老服务专业性、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软件建设。由此可见,在购买力和供给效能得不到满足的前提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将处于潜在状态。5.3.5.2市场竞争倾向型潜在需求市场竞争倾向型潜在需求是指在同类商品市场上,生产厂家很多且存在激烈的竞争,然而,消费者对购买哪个厂家的商品存在选择空间,当消费者面对不满意的商品时,可以不作出选择,基于此,在消费者没有做出购买选择之前,对于生产厂家的产品而言,这种需求就处于潜伏状态。在研究消费者对准公共服务的选择时,可以用“以脚投票”理论——蒂布特模型来描述农户所具有的选择空间,即农户面对自己不满意的养老服务时,可以自主选择,这样做具有双重好处:一方面,可以避免消费者自己付出高额的选择成本:另一方面,促使生产者产生危机而主动提高服务质量,共同促进准公共服务供给的帕累托最优【l51】。据此认为,如果消费者能够对所需服务做出自主选择,那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就会转变为现实需求,即消费者选择决定需求。然而选择是否具有成本呢?如果个人在做选择时没有任何成本,那么,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众多的选择时还“不堪重负”呢【152J?在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不存在独家经营、独家提供的养老服务,农户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可以在农村与城镇的民办、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之间进行自主选择。但是,在“经济人”的假设下,农户追求的是在利益一定条件的选择成本最小化,即按照“趋利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选择那些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养老服务。由此可见,农户对养老服务的选择行为能否产生,取决于“选择成本”的大小。然而,当农户的选择行为难以实现时,农户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一直处于潜伏状态。选择成本(ChoiceCost)是指,消费者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之前的整个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一种是,在进行信息搜寻,建立相互竞争的“可选方案集”的费用,科斯称之为交易费用;另一种是在“可选方案集”中,选择最终最优方案时所花费的费用,称之为选择成本【”31。此外,汪丁丁认为,机会成本也是选择成本的一种,即随着选择机会的增多,选择成本也会增大。然而,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选择过程中,由于选择成本的存在,造成了“选择失灵”现象,这种失灵不仅破坏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壮大的有利环境,还助长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寻租行为。由此可见,较高的选择成本、选择时遇到的重重困难,使得选择不但不能给农户以自由,反而削弱了农户自由的权利,潜在需求将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据此,可通过养老服务的品牌构建来降低农户的选择成本,进而节约信息搜寻阶段的交易费用,而提高农户的选择效率。5.3.5.3需求分散消费不便型潜在需求需求分散消费不便型的潜在需求是指,由于支付能力的差距,使得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层次性,而高层次的需求具有高端化、个性化特征,普遍的养老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其变7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现困难,而处于潜在状态。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分化、需求结构的升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还将日益提高。这种高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是来自少数的中高收入农户,超脱了基本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具有灵活性、分散性特点。然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了追求规模经济,主要提供正常的基本养老服务,以满足大多数农户的养老需求,而难以满足少数人的非正常养老服务需求,从而使得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5.4小结本章主要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目的就是为转换成现实需求而做准备,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影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内容进行了排序研究;最后,根据需求的三个满足条件,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类型进行了整理归纳。7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6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根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三个判定条件,当消费者在主观上具备了需求意识,同时在客观上也具备了购买能力,并且市场上也具备了有效供给能力,则称之为现实需求。本章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透过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两个视角,对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分析,即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来描述其现实需求意愿:基于官方的统计年鉴数据来衡量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在此基础上,找出潜在需求巨大与现实需求缺口的表现及原因,并探讨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换的条件。6.1河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07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积1.2l亩,比同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人均耕地面积1.4亩还要少0.19亩,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入均5亩)的1/4。同时,作为一个入口大省,2012年底,河南省总人口10543万人,其中57.57%分布在农村。河南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迫使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2年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257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34%,这进一步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资源。因此,以河南农村为样本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全国代表性,为了考察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按照经济发展层次,分别选取豫西的洛阳、豫南的信阳、豫东的商丘、周口和项城作为样本地区,具有全省代表性。6.1.1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1)生活照料状况经济保障是维持老年人生活的第一要素,调查显示,退休金、子女赡养费、原来的积蓄和低保救济金四种渠道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费来源,所占比例分别为18.77%、59.24%、48.68%幂H27.57%(见图6—1)。这个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依靠子女的经济支持和自己的积蓄来维持晚年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大多都是以务农为生,很少有退休金;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的新农保政策,虽然27.57%的农村老年人将其作为养老费用的来源渠道之一,但是每月55元的养老金标准难以维持生计。由此可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金标准与经济水平不相符的前提下,子女的赡养费和自己的积蓄被迫成为主要的养老费用来源。7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图6.1养老费用来源的样本分布Fig.6-lThesampledistributionofpensionSource生活照料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下,子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者颇多,造成对老年人疏于照料的现状。一些老年人在生活遇到困难时,选择向子女求助的占76.25%,其次是向老伴求助的达38.12%(见表6.1),可见,依靠家人来解决生活照料问题的占大多数。向亲戚求助的相对较少,占18.48%,这是因为,鉴于相对较远的居住距离,在没有大事情的情况下,就不会惊动亲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只有7.33%的农村老年人向邻居求助,原因在于农村道德失范和滑坡,使得邻居持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的老人,因担心受到牵连而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基于此,老年人向邻居求助的比例逐渐降低。表6.1生活遇到困难时向谁求助Tab.6一lWhodoyoutumtowhenintrouble注:因为此题是多选题,总样本之和不等341,百分比总和不等于l;本文涉及到多选题的总样本数之和均不等于34l,总百分比不等于1,数据根据问卷调查汇总得出。(2)医疗护理状况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晚年生活质量成正比,调查结构显示,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的评价一般,只有13%的人认为自己健康,患病人数为29%,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占58%(见图6.2)。在调查中发现,这一部分老年人主要是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老年疾病,在不发病时生活可以自理,但需长期服药。7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图6.2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评价Fig.6-2Thephysicalhealthevaluationofruralelderly然而,老年人一旦生病,照料负担直接落到了子女的肩上。调查显示(见表6—2),在老年人主要的生病护理者中,子女占76.83%,其次为老伴37.54%,亲戚为21.41%。这一生病护理者的排序与生活遇到困难向谁求助的排序不谋而合(见图6.3),由此可见,子女和老伴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照料者,也是生病时的主要护理者。表6.2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生病护理者Tab.6-2Themaindiseasecaregiversofruralelderly注:此题是多选题,百分比总和不等于l。7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图6.3农村老年人疾病护理与生活照料主体对比Fig.6·3Thecontrastofmaindiseasecaregiversandlifecaregiversofruralelderly(3)精神慰藉状况随着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主要表现在休闲娱乐活动和子女探望次数两方面。调查显示,在休闲娱乐方式上,68.32%的农村老年人主要通过跟邻居聊天来打发时间,看电视的比例占49.85%,此外打麻将、田间干活和带孩子做家务也分别占有一定比例(见图6—4)。然而,纵观农村老年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其共同点都是简便易行,不仅没有任何成本,老年人还在继续为家庭做着贡献,如27.86%的老人还在田间干活、18.48%老人日常主要是带孩子做家务。这一调查结果不仅表明了农村老年人依然存在产出性,还映射出农村在文体设施建设方面还很落后。图6-4农村老年人的日常娱乐活动Fig.6-4Thedailyentertainmentactivitiesofruralelderly7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了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间居住距离拉大,使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剧增,调查显示,从不感到孤独的农村老年人仅占6.74%,有时感到孤单的老人最多,达74.78%(见表6.3),然而,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子女回家的次数是否有关系呢?表6-3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Tab.6—3Thelonelinessofruralelderly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汇总得出。调查显示,第一,每月回家少于1次的占16%:第二,每月回家超过5次的占13%;第三,在1.5次之间的最多占71%,即子女每月回家1.3次的占45%,每月回家3.5次的占26%(见图6—5)。这三类回家次数的百分比分别与孤独感级别的百分比相对应,即回家次数少于1次与经常感到孤独的百分比相差无几,回家次数超过5次的与从不感到孤独的百分比相对应,且每月5次的回家频率并不能完全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由此可见,子女回家探望的次数与老年人的孤独感呈负相关。因此,子女回家探望老人成为了老年人最大的心理慰藉方式,为了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其幸福感,子女应增加回家次数。78图6.5老年人的子女月探望次数Fig.6-5Thenumberofchildrentovisittheelderlymonthly口少于1次_1—3次_3—5次_5次以上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6.1.2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1)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根据养老地点的不同,养老模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责任主体的不同,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然而,当前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有非正规化的家庭养老和正规化的机构养老两种,调查显示,有65.4%的农村老年人选择了在家养老,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占34.6%(见表6.4)。这一结果说明,尽管农户收入逐年增加,社会化养老方式不断更新,但是,家庭养老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农村老年人中仍然根深蒂固。表6-4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Tab.6·4TheintendofendowmentpaRemchoiceofruralelderly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得出。(2)最需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不提供经济保障,只解决服务问题,当前学术界一致认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这三项是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然而,农村老年人对各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要程度不同,调查显示,51.32%的农村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24.63%)排第二位,精神慰藉服务(24.05%)位居第三(见图6.6)。由此可见,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首先考虑物质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生活比较简朴,在服务的帮助下,只要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就行,还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需求。图6-6农村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Fig.6—6Theruralelderlyinsoreneedofpensionservices7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6.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模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必须是既有需求意愿又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15钔。相对于潜在需求而言,现实需求就是指已经存在的市场需求,表现为消费者既有需求意愿,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6.2.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模型6.2.1.1研究假设农村老年人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当生活遇到困难时,为追求福利最大化,将在家庭照料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间进行选择,当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小于家庭成员照顾的成本时,就会考虑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代替家庭照料,这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也可以节约养老的成本。基于此,本文假定外部环境制度相同,当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资源能够满足其需求时就不需要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反之,当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家庭内部得不到满足时,则会通过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实现福利最大化。因此,农村老年人为了实现其低成本高质量的养老生活目标,是否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决于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本文对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做如下假设:(1)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指农村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和健康等状况。由于女性比男性的寿命长,且患慢性病的概率也高于男性,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男性,女性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更高;年龄越大,身体的自理能力就会减弱,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强,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年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越容易认同和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事物,由此可见,文化程度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也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配偶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侣,单身农村老年人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更多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慢性老年病会逐渐出现,相对于身体健康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健康状况差的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高。(2)家庭特征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子女数量、子女探望次数和家庭经济水平等内容。当前,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资源占据着重要地位,子女承担着主要责任与义务,当子女数量越多、探望次数越多时,老人得到的家庭养老服务就越多,就会降低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对生活质量要求越高,在私人物品市场上,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呈正相关,但对于具有准公共服务属性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家庭经济水平与需求意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3)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主要从子女的经济支持、是否有个人收入和照料服务价格等资金收支两方面来描述。子女的经济支持和个人收入都会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其购买力,有助于增8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根据需求理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价格下降会带来服务需求量的增加,因此,我们假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价格与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6.2.1.2Logit模型的构建为了检验上述研究假设,本文选取Logit二元选择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由于“农村老年人是否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虚拟因变量,则具体设定为:当农村老年人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y=l;反之y=0。Logit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其基本形式可表示为【147】:1口乃Pi=F(zi)=—七=—∑i(6.1)l+e1。1+e“(6-1)式中,Pi表示需要社会照料服务的概率,1.Pi表示不需要社会照料服务的概率,则D.芒去=P石,因为0:PiX,O)(i=l,2,⋯,n)(6-3)1。‘一1’’’i_l(6.3)式中,Pi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X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总需求量,X?为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Xi>X?),因此,PiX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总消费支出,PiX?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Y为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崩为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满足o<历<1,基于此,当>:屈<1时,表明消费者没有将其可支配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而是留有一部分作为储蓄;当>:屈=1时,表明消费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当>:屈>1时,则表明在消费完所有可支配收入外,还动用了储蓄。经过数学变换后,引入参数口,,模型(6.3)可转换成:PiXi=a,+fliY(6.4)再次经过替代转换,得到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额PiX?为:∑口·PiX》口f+届j兰-(6-5)1一∑pii=l模型(6—4)是简单的回归方程,利用农村家庭收支情况数据,以农村家庭户的年人均纯收入Y为自变量,食品、衣着等消费支出Xi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即可求得a一与届的估计值,利用这些估计值就可以求得商品i的基本消费额PiX:。根据以上求得的∥i的估计值,可以计算出商品i的需求收入弹性Et,计算公式为:E:—d(P—iXi)×上:口f×上(6-6v,i)=一×——2Df×——JdYPiXi‘PiXi根据公式(6—6)就可以求出中国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6.2.2.3样本统计描述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关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基本情况的相关统计资料,即按收入五等份划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2012年人均年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6.58元,然而收入水平在8000元以下的农户却占57.14%(见表6—8)。1经济学家Liuch于1973年提出了扩展线性指出系统(ExtendLinearExpenditureSystem,ELES),这是基于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R.Stone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ES)发展而来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它是当前进行消费需求分析较为先进的计量分析工具。8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表6.82012年农村居民按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Tab.6-8Thepercentageofruralhouseholdsgroupedbypercapitaannualnetincomein201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11蚓中的11.18。按照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高低,中国统计年鉴把农户收入水平划分为五组,即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等收入户(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生活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食品、衣着、居住等八个方面,基于此,本文采用农村家庭人均年总收入与年总支出来反映农村居民的家庭收支情况(见表6.9)。从图6.7可以看出,在“低收入户”组,年人均总支出高于年人均总收入;在“中低收入户”组,年人均总收入与年人均总支出基本平衡,说明中国农村有近40%的农户家庭还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并且,“低收入户”组年人均总收入与年人均总支出差额达1426.04元(见图6.8)。表6-92012年按收入五等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Tab.6-9CompositionofpercapitaannualconsumptionexpenditureoftherulalhouseholdswithdifferentincomesinChinain2012人均纯收入2316.214807.477041.0310142.0819008.89生活消费支}f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3742.251620.32246.10637.66197.38360.26230.24370.884464.341902.73287.59775.19250.08412.69294.22439.125430.326924.19l0275-302197.422672.603622.70358t37990.72319.07546.92386.79499.13466.07717.821341.221952.78406.68732.45533.1l595.70618.401418.83918.93737.12其它79.41102.71131.90176.37288.7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的11-22.11-23。8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0001800016000盥14000位12000(元)100008000600040002000网隧麟^|縻I⋯隧国年人均总收入一年人均总支⋯。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图6.7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总收入与总支出对比Fig.6·7Thecontrastofruralresidentspercapitayearsrevenueandexpenditurein2012图6.82012年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总收支差额Fig.6-8Thepercapitatotalbalanceofruralhouseholddifferentincomelevelin20126.2.2.4模型估计及分析利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综合整理农村五组不同层次收入户各项消费支出得到农村居民消费的截面数据(见表6—9),利用统计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ELES模型中的口,与∥i的估计值及t检验值(见表6—10)。8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数据来源: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的结果。由表6.10可见,各因变量(食品、衣着、居住等8个)均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系数R2,并且各项R2均在0.97以上。对各因变量对应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各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的F检验,均在5%的条件下通过检验。这说明因变量食品、衣着、居住等8个变量与自变量人均纯收入间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建立的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同时,2012年各项n消费支出方程的斜率均在0和l之间,符合模型中关于04505.83无支付能力调整消费结构后有一定支付能力,但较为有限有支付能力由以上分析可知,2012年农村家庭的基本消费支出为4505.83元,其中食品支出为1898.05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36%,人均纯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的家庭数占26.21%,说明有5.36%的农户对居家养老服务没有支付能力,并且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不足。基于此,在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户对居家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针对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储蓄多的现象,应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其消费;其次,针对农村高、低收入户在平均消费倾向上存在3倍差距的问题,应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特别是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缩小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可以增强农户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还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增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性质,采取措施惠及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以实现农村社会居家养老服务的“普惠”性。6.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有“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两种基本形式,其分类标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6-9所示。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上,从长远来看,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巨大,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户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缺口。然而,潜在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是生产者需要挖掘的销售市场,即通过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激发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上潜在用户的需求以及现实用户的潜在需求,以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潜在用户向现实用户转化。9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分类标准』l①消费者主观上是否具有需求意识②市场上是否存在服务的供给效能③消费者客观上是否具备购买能力图6-9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Fig.6-9Thepotentialdemandandpracticaldemand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6.3.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大目前,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将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要体现社会养老保障的公平、公正,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尤其是对农村居民巨大的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进行未雨绸缪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村居民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可窥见其巨大的潜在需求。其巨大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当前的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导致获得最新信息的渠道有限,使其对农村养老服务不了解而处于“潜伏”状态的一种潜在用户。其次,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当前用户,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潜在需求。在当前试点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的地位,没有表达诉求和意见反馈的渠道,使其需求意愿处于潜伏状态。最后,对养老服务项目存在较强的需求强度。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需求强度,这就反映了农村老年人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综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老年人数量骤增,对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扩大;随着空间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意愿。由此可见,在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上,农户的潜在需求之所以大量存在,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诸多影响有效需求的障碍因素,只要认清这些障碍,并采取措施清除,就可以实现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的转化。9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6.3.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缺口与以上强烈的潜在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却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水平、子女月探望次数、养老服务价格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这里的需求就是现实需求,即指农村老年人希望养老服务提供主体能够以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居家养老服务。然而,对于这些需求,农村养老服务的供需环境并不给力,一方面,由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试点阶段,还没有实现全覆盖,相对于巨大的需求,供给缺口还很大;另一方面,通过ELES分析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对居家养老服务没有支付能力:这就说明,农村老年人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导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实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基于提供者视角,政府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统一规划,且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政府应出资保证其公益性,然而,政府财政虽然在向农村民生方面倾斜,但是农村长期的养老保障缺口难以在短时间内填平。其次,基于生产者视角,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者对养老服务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生产服务的专业工作人员少。据统计显示,当前,中国城市、农村失能老人占总老龄人口的比例分别为:城市14%,农村20%。如果按照3个失能老人需要1名专业护理员来计算,则需要22万专业护理员,但是,目前只有2万符合资格的护理员。失能老人的增加,对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随之提升。而当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业对服务质量要求普遍偏低,使得养老服务的进入门槛较低,导致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服务水平均较低,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导致现实需求缺口的出现。最后,基于消费者视角,农村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淡薄。调查显示,在生活照料和生病护理方面,农村老年人选择由子女或老伴来照料的分别占76%和38%,因为农村老年人大都认为,如果花钱雇人来照顾就说明子女不孝顺,并且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虽然具有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也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有效供给存在缺口,其现实需求并没有全部得到满足,同时存在需求缺口。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缺口的主要表现是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原因就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数量失衡、质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方面。6.3.3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市场远远大于现实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对农村潜在的养老服务市场进行研究,并探讨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以激发农户的潜在养老需求,这不仅具有超前意义,而且会产生更好的市场前景。对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具体条件分析,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提高养老服务购买者的完全支付能力从现实需求的消费主体视角来看,首先,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这一主观因素,如果能在免费体验养老服务环节被突破,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就较为容易;其次,相9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对来说,消费者的完全支付能力这一客观因素,对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影响更为基础。农村居民的年均纯收入水平是影响养老服务购买者支付能力的首要因素,是衡量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综合指标。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没有支付能力,然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农户,由于受农村居民消费意识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储蓄观念极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因此,要从支付能力上激发农户的潜在养老服务需求,一方面,应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户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刺激农户消费。(2)增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基于“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为PPP)机制,即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一起,使得公共服务提供更为有效的过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合作供给的方式,是当前的主流模式。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任务交给私营部门,私营部门为了在利润的趋势下,通过“产业化”来生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不仅可以满足政府购买的基础养老服务,还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服务。从而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上,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3)发挥政府财政支持的杠杆作用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承担投资主体的责任,一方面,主要在财政、信贷、税收方面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以降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刺激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农村老年人发放代金券、优惠券,以使农村老年人可以免费享受部分养老服务。对于具有“经验品”性质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说,通过老年人自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宣传,不仅对老年人了解养老服务过程、质量具有显著意义,还对激发农村老年入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杠杆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的这一举动,不仅拉近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还促进了农村老年人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6.4小结本章主要通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模型、支付能力模型的构建,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很强烈,并受其年龄、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水平、子女月探望次数、养老服务价格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不具备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不足。据此,在综合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潜在需求巨大与现实需求不足所存在的困境及原因的基础上,从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三方面,探讨了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条件。9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7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选择通过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发现,在政府投资有限的前提下,当前福利色彩浓厚的养老服务,根本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为了寻求更具效率的供给方式,在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来精确判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路径具有现实必然性。7.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环境分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以居住在家,并享受社区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受到农村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影响,总起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7.1.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机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旨在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身具有整合养老资源、符合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和降低养老成本等优势。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深受村民追捧,并成为一种适应国情、符合民意的养老模式,是因为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多赢”,其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养老服务政策支持。2011年12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8条规定“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并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推进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这些政策从城镇开始,过渡到城乡统筹,最后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的养老服务政策,逐步推动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养老服务经验。通过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提供模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时间银行”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券模式以及“物业养老”模式,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方面印证了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第三,养老服务需求剧增。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居住距离的拉大不仅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还激发了农村留守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留守老人将陷入“养老风险”之中。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以其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来填补农村养老服务市场的空白。7.1.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利用频度相对较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自身的挑战具体表现在:9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第一,服务内容单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由生理需求延伸到社会需求。然而,受资金和经验限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呈现出服务内容单一化倾向。并且,由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健全,导致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服务供给方,造成养老服务供需错位【1601。第二,专业人才短缺。由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组织缺乏吸引、培养和使用专业服务人才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受地域条件限制,城市人不愿意到农村去;一方面农村当地从业人员存在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差现象。面对农村老年人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l61】。第三,行政色彩浓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横向上,没有与其它部门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社会组织所拥有的养老服务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纵向上,基层组织作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机构,承担着过多的行政职能,无暇监管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1621。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上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三种方式,且三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受到其它养老服务挤占市场的威胁。其面临的外界挑战为:第一,家庭养老仍占主流。虽然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但是,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对“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t321,可见,家庭养老将会一直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并挤占部分养老服务市场。第二,机构养老专业性强。机构养老虽然存在高收费低服务、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等问题,但是公办养老机构拥有资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由政府出资兴建与运营,不用自负盈亏,因此,具有价格优势。此外,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专业护理员加入,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1163j。第三,民办养老机构介入。民办养老机构依靠其多样化、高效率服务弥补公办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分割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竞争对手展开的市场份额之争,给起步阶段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了挑战,使其面临发展威胁。7.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战略判定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体现了分解一判断一综合的思维特征,适用于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将AHP植入SWOT分析法中,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SWOT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并运用相对权数进行分析,以增强SWOT分析在战略决策应用中的科学性‘1641。7.2.1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图7—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系统结构模型,需要对单层次中的要素作两两相对重要性比较,AHP方法使用的是1~9的比例标度,l表示两个元素同等重要,9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9表示A元素比B元素极端重要,此过程采用问卷法见图7—2。图7.1SWOT战略要素递阶层次结构图Fig.7一lSWOTstrategicelementshierarchicalstructurechart图7-2战略要素两两比较问卷样卷Fig.7-2Thequestionnairesamplevolumeofpair-wisecomparisonstrategicelements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通过对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专家评估的汇总结果即各级判断矩阵见表7一l至表7.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表7-2优势组矩阵STab.7-2Advantagegroupjudgmentmatrix表7-3劣势组矩阵wTab.7—3Disadvantagegroupjudgmentmatrix7.2.2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表7.4机会组矩阵OTab.7·4Opportunitygroupjudgmentmatrix表7.5威胁组矩阵TTab.7·5Threatgroupjudgmentmatrix以上各级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同一层次各要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即单层次排序权值。根据表1.5所示的各级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出最大特征值旯。。和对应的特征向量m,根据公式c,:掣计算一致性指标CI,由判断矩阵阶数n查表得RII'1一l值,根据cR=导计算一致性比率CR值,结果见表6所示。表7-6判断矩阵的单层次排序Tab.7—6Thesingle-levelsortofjudgmentmatrix数据来源:在判断矩阵的基础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单层次排序。10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根据“只有当CR_≤0.1时,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标准,表7-6的CR值均小于O.1,即认为各级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无需调整。否则,当CR>0.1时,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在表7-6单层次排序的基础上,以各组权重A与各组内要素的权重Wi的乘积来计算得出指标层各要素的总权重C,以进行层次总排序,最后得出的排序结果见表7.7。表7.7SWOT各组中战略要素对总目标权重的总排序Tab.7—7TheSWOTstrategicelementsineachgrouptothetotaltargetweighttotalsorts根据表7-6、表7.7中的数据可得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锨总:yCLAjCR总:复j=l:—0.0331×0.5655+0.0092×0.2704+—0.0046×0.1113+0.0193×0.0529:o.03914yR删,0.58×0·5655+0·58x0·2704+0·58×O·1113+0-58×0·0529可见,咖总=0.0391<0.1即认为总排序一致性检验通过,即认为层次总排序的结果是可取的。通过层次总排序得出了SWOT各组要素的相对比重,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7.2.3根据三角形面积确定战略象限区域SWOT-AHP法为战略选择提供了量化比较的依据,即用数学模型确定SWOT各组战略要素总权重的排序后,根据公式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的强度,据此构建SWOT四边形来进行战略定位。101 万方数据102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y&(1)总优势S总=垡(f-1,2,...,ns)⋯..Fniz(3)总机会D总=-'v'(i=1,2,...,刀。)...y聪(2)总劣势形总=生(f=1,2,...,nw),2W,...y乃(4)总威胁丁总=垡(f=1,2,...,,2r)求得S总=0.1885,形总=0.0901,佻:0.0371,丁总:0.0529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四个变量对应的坐标点分别为S1、W1、Ol、Tl,将其标注在SWOT坐标系中,然后依次连接构成一个四边形S101W1Tl(图7.3)。LUOl(0,0.0371).Wl(-0.0岁∥k\JJ—~\兰(0‘1譬痧\.乏蚴一1图7.3SWOT四边形战略定位示意图Fig.7-3SWOTquadrilateralstrategicpositioningschematic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置于坐标系中,得到图7.3的战略四边形,分别计算各象限的三角形面积(A为原点)为:SASA02l/2x0.1885×0.0371=0.0003S△、ⅣAo=l/2x0.0371x0.0901=0.0017SAWAT2l/2x0.0901x0.0529=0.0024SASAT=1/2x0.0529x0.1885=0.0050各象限三角形面积的大小顺序为:SASAT>S△WAT>S△wAo>S△sAo,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顺序依次为:ST战略、WT战略、WO战略、SO战略。可见,ST战略为最优战略,属于第四象限抗争型战略区,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受到瓜分服务市场份额的外界威胁也不容忽视。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走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借此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这便是抗争型战略的核心所在。7.2.4根据重心坐标精确定位战略区域类型通过三角形面积的排序得出了位于第四象限的ST战略,但是,在第四象限抗争型战略区有调整型和进取型两种战略类型,到底哪种更合适呢?由于,通过SWOT-AHP分析确定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的估计值是无量纲的,因此,应计算四边形的重心P来确定战略区域类型。P为s1、Wl、Ol、T1的重心,即反应了四个因素综合作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用的结果。在横坐标上,wl+S1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正负之和(优势为正,劣势为负),即w1+Sl-(.0.0901)+0.1885=0.0984;在纵坐标上,01+Tl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外部各要素的正负之和(机会为正,威胁为负),即01+T1.0.0371+(-0.0529)=.0.0158。由于重心P的坐标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横坐标为)-_:,Xi/4=(W1+S1)/4=o.025,纵坐标为∑Yi/4=(Ol+T1)/4=-0.004。则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图7·3)为:P(X,Y)=匹Xi/4,ZYJ4)=(0.025,-0.004)由各象限的三角形面积得出了ST抗争型战略,即图7.3中的第四象限。为了得到精确的战略类型,根据重心P的坐标,引入方位变量口,tanO=】,/X(0≤秒≤2n"),根据秒所在区域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战略类型(表7.8)。罩心P的方位值为tallp=一O.004/0.025=一0.16,由一1<一0.16<0可知,重心Pm+-第tmmmmt7n"/4,2n"J方位域,即ST抗争型战略区的进取型战略。表7.8象限区域方位秒与发展战略类型的对应Tab.7.8Thec。仃esp。ndencebet、】l,eenquad啪tareabearing秒柚ddeveI。pmentstrategytypes【o,n-/4]实;0m[n'/2,3n"/4]进取型【万,5n'/4]退却型【3n'/2,7万/4】调整型l7/"/4,71"/2I机会性13万/4,7/"l调整型15万/4,3rt/2I回避型17万/4,2万I进取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ST抗争型进取战略说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中处于抗争型的战略地位,表现为机构养老对养老服务市场的分割。因此,应尽可能提高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势来抵御来自外界的威胁,即通过不同组织间的合作、生产与提供的分工,走养老服务专业化、产业化道路,这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7.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是通过有效整合自身内部资源,以在变化的服务市场环境中确定发展方向和服务范围,从而在同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分为微观战略、中观战略和宏观战略三个层次。7.3.1微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资源整合”战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一方面是指基于农村老年人的各种养老服务需求,提炼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三种服务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对养老服务市场上的养老资源(家庭、社区、机构、政府等)进行提炼、重新组合,以提高服务效率。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内容几乎空白,即缺乏生活照料、医疗护理难以实现、精神10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上更是没有寄托。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养老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对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上的养老资源重新进行整合追在眉睫。本文在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描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资源的战略组合(见表7-9),即生活照料的S.O战略、医疗护理的W-O战略、精神慰藉的s—T战略。(1)生活照料的S.O战略生活照料是指老年入受身体机能衰退的影响,活动能力逐渐减弱,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需要他人照料【165】。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人121流动的产物,其生活照料服务供不应求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在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指导下,需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其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优势来提供生活照料。因此,选择S.O扩张型战略,以服务专业化来完善生活照料体系。(2)医疗护理的W-O战略医疗护理是指非治疗性的医疗保健,由于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疾病所引发的康复保健过程中对护理的需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专业人才等劣势,然而,养老机构的专业护工收费高、家庭保姆缺知识缺技能、家人照护存误区且康复设备原始化,导致了医疗护理从医院到家庭的断层,而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选择W-O更新型战略,以养老产业化来发展医疗护理服务。表7-9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SWOT矩阵分析Tab.7-9TheSWOTmatrixanalysisofruralhomepensionservice(3)精神慰藉的S—T战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己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精神慰藉需求目益提高,与物质赡养相比,老年人很难凭借自身力量来满足这种需求。虽然家庭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子女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精神赡养义务,然而,城镇化发展不仅改变了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还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并且,具有专业化优势的养老机构缺乏亲情滋养,致使很多农村老人陷入“精神赡养危机”中。此时,需要发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精神慰藉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居住在家或社区的老年人,既能享受来自家庭的亲情资源,又可以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10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因此,选择S—T联合型战略,以资源互补化来充实精神慰藉内容。7.3.2中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组织整合"战略整合又叫一体化,是指“由部分结合而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166]。组织整合又叫组织化,是指通过组元之间的制度和组织结构的设计以实现各部分之间较为稳定的关联过程与状态【167J。据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整合”是指通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各个服务项目组织之间的安排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达到各部分之间较为稳定的关联过程状态,并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的目标,即增强自身优势以规避外部威胁的ST战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整合包括三部分,即组织之间、组织各部分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整合。为了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状况下尽早规划合适的养老服务组织模式,我们应该从哪儿入手来认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呢?然而,以“组织整合”战略机制为切入点,却可以把我们导向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制度和体制的正确方向。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主要是指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运用一定的公用权力,整合特定的养老资源,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的组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政府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之一,因此就出现了三种组织整合机制:首先,传统行政模式下,形成了权威整合机制,即权威主导型组织;其次,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形成了以竞争为主导、权威.竞争并存的二元整合机制,即竞争主导型组织;最后,服务行政模式下,形成的以合作为主导、权威.竞争.合作三元整合机制,即合作主导型组鲥1681。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选择第三种组织整合机制,即合作主导型的整合机制。合作整合机制要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其发挥粘合剂的作用,把养老服务市场上不同的组织力量(个人、家庭、社区和各种社会组织)团结在一起,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养老服务作用,这就是基于合作理念组织整合的核心思想。组织整合理论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只有各个子系统都达到适度整合才能发挥组织的整体效益。因此,要实现适度整合目标,防止出现由于欠整合和过度整合的整合失灵现象发生,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合作整合应从“内、外、上、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内”指组织内部的合作,基于“产出性老龄化”理论,使低龄老年人参与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通过人员培训,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从而形成新的组织形式。第二,“外”指组织之间的合作,包括与专业医疗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护理机构的合作,组织整合增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通过组织之间新的工作方式,使其朝产业化方向发展。第三,“上”指组织服务目标由上而下的设定,并对上承担责任,在政府制定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标下,需要承担一定责任并完成属于本组织的任务,意味着新的责任和激励机制。第四,“下”指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服务宗旨,需求表达机制为服务对象开辟了养老服务诉求途径,通过“一站式服务”的合作途径,实现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互动,从而实现了养老服务方式的创新。10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是直接供给服务内容的组织形式,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属于中观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基于合作理念的组织整合战略对养老服务各组织间的协调运作具有指导意义。7.3.3宏观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系统整合"战略通过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SWOT-AHP分析,得出了产业化发展的ST战略选择。由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系统与提供系统是其两大主要系统,因此,“系统整合”是其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系统整合”理论“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69】。而对于“系统整合(systemsintegration)”比较严谨的表述是:一般情况下,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其所有部分功能的简单加和【1。70】。“系统整合”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计划、生产和采购活动,随后扩展到工程实践——广义系统工程学科的一部分一一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战略性工作ll¨J。系统整合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先后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和以纵向一体化层级制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组织模式,然后到20世纪末的纵向分解和系统整合的新兴产业组织模式。以外包为主要特征的纵向分解方式,使产业组织的各个层级转变成了企业间的社会网络,在整个企业网络中存在着系统整合者,他们扮演者领导、协调网络的角色。系统整合理论对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系统整合”战略:服务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整合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在民政或老龄办的推动下建立的,通过整合卫生、财政、教育和工会等相关系统的功能,来调动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积极性,以形成综合性的服务决策和执行网络【172】。养老服务行业中的系统整合主要是指,通过购买、监督、评价、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手段来连接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与管理系统也就是养老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环节。萨瓦斯是第一个提倡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区分的倡导者,他认为“服务生产者直接组织生产,而服务提供者负责选择服务的生产者”。隶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也由“生产”和“提供”两个环节构成。政府一般扮演系统整合者的角色,通过宏观政策来协调服务生产系统中的生产网络,并以自己为提供主体来领导管理系统的工作,因此,通过生产与提供的分工协作,使服务系统与管理系统整合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大系统之中。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是指将各种有形(资金、设备等)和无形(政策、制度等)的资源投入转化为服务的技术过程【1731。科斯(1974)在《经济学中的灯塔》中证明了公共服务可以由私人提供,这为农村养老服务的私人供给奠定了理论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担任服务生产的责任主体由政府逐渐转移到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的生产主体不仅可以形成竞争市场,还可以灵活改变生产规模,具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降低产出的服务价格,并保持在政府的要求价格之下。10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为保证服务系统能产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应通过“明晰产权”的方式保证市场上生产养老服务的私人组织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从提供者角度看,是指一系列集体选择行为的总称,包括是否要提供养老服务、如何安排养老服务生产、如何对这些服务的生产进行融资、如何对生产这些服务的人进行管理以及提供养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一系列规定:从消费者角度看,是指消费者得到服务的过程以及对服务活动的授权、资助和监督。对服务生产系统和管理提供系统的整合,强调国家权力机构运用政策法规对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总体布局和管理调控。首先,在以提供者为主体的管理系统中应强调公共管理系统与非公共管理系统的对接,通过引入市场、社区和家庭的养老资源和活力,形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私伙伴关系。其次,实现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协作,并形成政策合力。关于养老服务的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补贴政策、社区管理政策、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政策和社会组织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最后,根据管理循环(PDCA)科学程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系统由组织、规划、运行和监控构成,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管理系统的运转自如。7.4小结本章首先从机遇与挑战两方面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环境,然后,引入层析分析法构建了战略四边形,并分别运用三角形面积排序法、四边形重心角度定位法得出了ST抗争战略区的进取型战略选择,即由“资源整合”的微观战略、“组织整合”的中观战略和“系统整合”的宏观战略三个层次构成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具有时代必然性,产业化路径不仅打开了农村养老服务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阀门,也解决了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扩张与政府投入资金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10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8基于产业化视角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然而养老服务供给却低于城镇。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家庭结构日益趋于小型化,亟需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基于此,本文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两方面来探究服务“产业化”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8.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只有以“产业化”为基础,才能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获得服务,实现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最大化;只有从“公益性”理念对待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才能使养老服务惠及低收入老年群体,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只有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性。8.1.1“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针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性质是产业化还是公益性的问题,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元化理解,即强调养老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认为不存在脱离或凌驾于公益性养老服务之上的市场养老服务;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具有公益性与产业化双重属性。随着农村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对养老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然而,单纯依靠政府公益性的公共服务难以农村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社会性、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来作为补充。这不仅否定了唯公益性的一元化解,还是促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双重属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据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产业化”与“公益性”的双重属性,既是一项市场化产业,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第一,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产业”(Industry)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中,以制造产品、供应劳务为收入来源的生产性组织或企业,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具备四个基本属性,即生产性、规模性、运营性、赢利性,这也是判断某行业是不是产业的重要标志【l74】。而“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即从内容到形式的根本变化。所谓“产业化”,就是指从旧的行政运作方式向市场转变,并使劳务的提供与交换成为较大规模的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1751。基于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养老服务供给由原来财政负担转向由市场机制再生产的根本变化,并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117b1。108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第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服务属性,而公益性又是准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据此判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性具有公平与普惠两大优势,即只有让所有的农村老年人能感受到自己从中受益,才是真正的公益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的推进应从养老服务的定价机制、养老服务代金券、政府购买方面得以加强。第三,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与公益性并不矛盾,而是并行不悖、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非营利性的基本养老服务,还包括营利性的可选择养老服务,据此就可以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部分产业化。即对于非营利性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也不应该实行产业化,以保障老年人能享有基本的养老服务;而对于营利性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全可能也应该实行产业化,以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可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具有公益性也具有产业性,产业性并不排斥公益性,在某种程度上,产业性可以作为实施公益性的必要手段。要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就应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底线公平”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确定了政府责任与市场作用的边界,为二者之间平衡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底线”之下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实行公益性供给,由政府负责兜底保障;对“底线”之上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实行产业化供给,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来承担。此外,产业化与公益性平衡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政府的有力监管,为了保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政府作为提供者应发挥其监管功能,保证公益性与产业化的有效结合。8.1.2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制度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处于二元经济体制下,城乡间的养老保障实行的也是不均等的待遇,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主要是对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而对于其余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责任推向了家庭,此时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以救济性或补缺型为导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服务市场的潜在需求骤增,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力量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此时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逐渐向社会性福利转变,即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据此,“适度普惠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将成为中国农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还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中国将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推进【l”】,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型就是其发展方向。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论证普惠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性:第一,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发展水平与福利水平相互制约,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1781。在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不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农村老年人虽然由于新农保的基本覆盖而有了经济保障,却会因养老服务的缺乏而陷10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入晚年生活质量下降的境地,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养老服务需求将决定供给。养老服务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服务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任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服务措施都不会真正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滞后或者超前发展【1791。第二,基于“底线公平理论”的普惠标准。“底线公平理论”凭借其所具有的普惠性特点,而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基础。“底线公平理论”在实践中有三个规定性含义,即明确了政府责任与市场作用的边界、统一基础养老部分放开其余部分、优先关注底层群众。这一底线不仅是基本需要的底线,也是确定政府和社会责任的底线【1801。可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底线公平”,并不是就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高低而言的,而是就政府、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言的,这一底线就是政府责任的边界。第三,“适度”福利的不同取向。适度普惠型的“适度”取向应该集中在福利对象需要、福利资源供给和现实政策发展三方面【l81】。首先,基于福利对象的需要视角,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福利就是通过福利的提供,使福利对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充分地)得到了满足,表现为福利对象的适度扩大。其次,基于福利资源的供给视角,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福利就是指用有限的福利资源来向人民提供有限的福利,表现为谨慎的“量体裁衣”式的重新分配福利。再次,基于现实政策发展视角,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福利是指,相对于补缺型福利,普惠型福利则侧重于福利项目和福利水平的积极而谨慎的拓展,表现为服务项目的拓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本文所提到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是在综合考虑中国农村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以养老服务为主的老年社会福利的受益群体逐渐由农村“五保对象”扩大到全体有养老需求的农村老年人,并提供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水平和养老服务内容。8.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机制(mechanism)一词最早来自于希腊文,意思是指机器、机械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机器运转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转方式,泛指一个工作系统中的各个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是相对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或体制而言的一个特定概念,就是指在农村公共服务相关制度安排背景下,参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过程【1821。可见,由提供者、生产者和使用者三个主体构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圈(如图8—1),其运行机制由政府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需求表达机制共同构成。11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图8·l基于运行机制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圈Fig.8-1Theindustrycircle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basedontherunningmechanism8.2.1提供者——政府监管机制斯蒂格利茨将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两大类【1831。并且,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认为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是可以分离的,即提供是指产品的消费方式,谁来为产品付款,即产品的成本补偿;生产是指产品的生产方式,谁来从事产品的具体生产,即生产机构的投资主体【1841。据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产业,与私人服务市场上一对一的供需关系不同,是二对一的供需关系,即两个养老服务的供给者共同为使用者服务。其中一个养老服务供给者不直接生产服务,主要负责整个养老服务产业的规划、融资、安排生产、监督管理,一般称为服务提供者;另一个养老服务供给者直接生产服务,主要负责养老服务的成本、数量、质量的内部运行,一般称为服务生产者。政府之所以承担养老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是由其政府职能所决定的,即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对服务生产者履行监管职责。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包括,相关政策制定、购买养老服务、管制、特许经营、融资、补贴与监督管理等。政府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职责主要是做好不同生产主体之间的协调、监管工作。政府部门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要依赖命令机制来做出决策并承担费用,并通过催化剂、合作者或促进者等身份体现出来,承担着养老服务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并且,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与生产”相分离的基础上,发挥监管机构“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竞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以促进政府的监管机制更加科学、透明、规范、高效。政府监管机制的工作重心就是制定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市场生产主体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不达标等违反合同条款的行为进行处理。政府部门为了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经常把一些带有竞争性的养老服务推向市场:一方面,主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生产成本低、服务质量好的生产者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对于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养老服务项目,要采取政府购买、合同外包、托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或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生产,并订立养老服务所需的成本、质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量标准和数量要求等相关指标和条款。然后,在政府部门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根据所订条款,对生产出来的养老服务进行严格监管。保障政府监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就是通过“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的方式,把“政府直接服务”改变为“政府购买服务”。8.2.2生产者——市场竞争机制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大部分市场经济主体追求质量的动机源自市场的竞争,而不是来自政府的质量监督。可见,为了提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只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保证其服务质量,因为市场上的任何生产主体为了生存,“市场作用”已经内化为质量保证的动力。(1)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1(the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在价格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方面进行了创新,其核心内容是“以潜在竞争的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由于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市场在位者无需政府规制,也不可能获得垄断超额利润,而只能将价格定在超额利润为零的水平,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1851,这不仅推进了政府规制体制的改革,还对准公共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可见,可竞争市场理论对政府规制提出了挑战,即在竞争市场上,即使是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的规制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竞争市场上,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制定限制经济主体进入市场的条件,而是降低养老服务产业的进入门槛,鼓励大量生产者进入市场,创造可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市场需求是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属于自然垄断的重要标志,即当需求逐渐增加,需求曲线由左向右移动就是由强自然垄断向弱自然垄断的转变,如果需求曲线继续向右移动,则在强大的需求作用下弱自然垄断消失,取代的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据此可判断,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大量潜在需求的存在,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供了条件。(2)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是指,安排与组织养老服务的生产过程,包括开业、交付、运作、出售与管理等。市场主体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生产者,主要依赖价格机制来进行生产与销售,因此,只有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和竞争机制,才能为养老服务业的竞争创造条件。市场竞争机制即引入市场激励来提供养老服务,克服政府命令机制提供养老服务的政府失灵和养老服务行业自然垄断产生的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多元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使养老服务的供需关系在市场中趋于平衡,实现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公私伙伴关系”(简称“PPP”模式),不仅促进了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相分离,还推动了养老服务生产的市场化转型。(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存在政策壁垒、买卖双方均处于弱势地位、替代产品的威胁等阻碍因素,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顺利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条件。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模型揭示了一个产业的竞争取决于五种竞争力量【186J(如图8.2):即1美国著名新福利经济学家鲍莫尔(Bautn01)、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潘扎尔(Panzar)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Willie)于1982年共同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形成。112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替代品的替代威胁、使用者的买方侃价能力、供应商的供方侃价能力、产业内现有竞争对手。图8.2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模型Fig.8—2ThemodelofindustrycompetitionofMichaelPorter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一是采取直接引入方式,政府应对非自然垄断性的服务项目放松规制,吸引生产者进入,形成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竞争,即通过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来引入竞争机制;二是采取间接引入方式,对自然垄断性服务项目,通过利用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的威胁、买卖双方的侃价能力,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潜在进入者,应发挥其压力作用。对潜在进入者,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特许经营权(FranchiseBidding)投标制lI副J。这种方式不仅在招标过程中能对养老服务质量及价格形成比较充分的竞争,而且在引入竞争机制后,也会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有助于对新的社会需求做出即时反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竞争机制的构建,突破了政府单一供给的局限,而是来自五方面竞争作用力的共同作用。8.2.3消费者——需求表达机制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运行中,扮演着消费者、协作者、监督者三重角色:首先,作为消费者,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的内容和方式;其次,作为协作者,只有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到养老服务当中来,才能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最后,作为监督者,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与价格的监督权、评价权,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竞争机制,并促进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良性发展。因此,只有通过信息渠道来建立农村居民的参与机制、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农村老年人使用者、协作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同时发挥作用,并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的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三者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圈。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是指,在村民自治的法律框架下,通过赋予农村居民合法的话语权,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的表达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承担养老服务成本和对养老服务需求的意见,通过政府或市场的需求反馈使得大多数村民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的制113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度规范。这一问题的焦点在于,通过表达渠道来搜集农村居民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表露”(preference—revealing)。西方经典作家常常设计各种“投票模型”,将个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转化为集体的需求偏好,进而为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真实的需求基础。其中,表达公共服务需求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手投票”为特征的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一种是“用脚投票”为特征的蒂布特一麦圭尔偏好模型。这两种模型主要是根据所得到的真实需求而建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型,从侧面说明了养老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重要性。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模型主要由需求主体、需求受体和表达渠道三部分构成(如图8.3)。图8.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模型Fig.8-3Themodleofdemandexpressionmechanismof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根据信息学原理,农村老年人作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的发出者,是需求表达主体,主要受收入、民主与村民自治等因素影响;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作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是需求信息的接受者,也是需求信息的反馈者,即需求受体;需求主体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是通过需求表达渠道传递到需求受体的,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表达渠道主要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主要是打通信息传递渠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基于正式表达渠道,建立以村委会为主体的组织化表达机制。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主体的偏好具有零散性,只有将每个农村个体的需求决策汇聚为集体意志,才能有力地影响养老服务生产主体的行为目标。在村民自治的法律框架下,村委会利用其组织能力将个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汇总为集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而有可能成为集体养老服务需求的代言人。首先,通过农村公共事务决策的形式“村民代表大会”或“一事一议”等,构建村域范围的需求表达平台,使农村居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偏好能够充分得到表达,最终形成村域范围内的集体养老服务需求愿望,实现需求表达。其次,应加强村委会的自治性,并理顺与乡、镇政府间的关系,即支持、指导与帮助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从而保证村委会在向养老服务生产者传达真实需求信息时,而不受干扰。第二,基于非正式表达渠道,建立以农民个体为主的自发表达机制。农村老年人作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体,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因此,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表达应以村民个体为主,不仅提高了真实需求信息的表达效率,还实现了政府决策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变。首先,公民意识作为民主政治的根据,如果缺乏,那么公民权利就无法实施,114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因此,应首先培养农村居民的公民意识。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灌输公民意识观念,来培养农村居民的公民意识,以使其发挥在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表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来构建有效的民众参与制度。农村居民在关系自身利益的养老服务需求上可以通过自主途径向政府表达诉求,并且,作为服务型政府应对农村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做出有效回应,从而形成政府与农村居民的共同决策模式。8.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功能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农村老年人口增多这一个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福利分配问题。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从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出发,因此,在充分认识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应通过多方的积极努力,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其它养老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养老体系,即政府、市场、家庭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8.3.1“政府、市场、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符合农村社区的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养老服务效率的提高。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农村社区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社区里的老人孩子比较多;其次,农村社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最后,农村社区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以各种人际关系的形式存在,这就为邻里互帮互助提供了信任基础。通过分析发现,农村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环境基础,一方面,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对农村老年人所诉求的“养儿防老”的想法难以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家庭有能力从外部购买养老服务,以保证老年人能够独立生活,推动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实施“适度普惠型”原则,以保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涵盖的是农村所有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即不会因为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收入水平而受到区别对待,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就近享受养老服务。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产业化”路径,即养老服务生产者引入市场竞争,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养老服务供给效率,这不仅是巨大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因农村养老资源匮乏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出的现实要求。115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图8-4“产业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框架Fig.8-4Thesystemframeworkof“industrialization”ruralcommunityhomepensionservice基于以上论述,“产业化”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使用者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生产层次包括养老服务层次、养老服务方式、养老服务内容三个方面(如图8—4所示)。8.3.1.1养老服务层次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层次主要分为公益性的基础养老服务和产业化的可选择养老服务两种。基础性的养老服务是由政府出钱购买,用于保障农村每位老年人都能获得养老服务的一项公益性政策。对于身体比较健康的农村老年人来说,一般的基础性养老服务就可以满足其养老需求,如果需要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就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底线公平”的原则。对于身体状况欠佳的农村老年人,为了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就需要专业人员的护理服务,因此,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市场主体生产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8.3.1.2养老服务方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方式主要由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构成,这就源于英国“社区照顾”模式中的“由社区照顾”与“在社区照顾”两种照顾方式。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区的工作人员或者专业的服务人员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内容。社区养老模式不仅是居家养老的支撑,还是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的重要场所,一是,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为其提供上门照料服务;二是,对于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鼓励其到社区参加老年活动,或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突出社区的精神慰藉功能。116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8.3.1.3养老服务内容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方面。(1)生活照料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是马斯洛的最低需求层次,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服务,在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但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生活照料服务的承担者由家庭转向了社区,因此,生活照料服务不仅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最核心的服务内容,也是维持老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必要服务。主要包括日间照料、代购陪购商品、家政服务、定期探望等,侧重于物质层面的服务。主要是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服务,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2)医疗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问题凸显出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成为老年人最大的需求项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要为老年人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定期体检、上门诊疗并制定健康计划等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包括护理和保健两个方面,一是,疾病护理服务,针对有疾病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派社区内的专业医生以合理的价格为其提供诊断、治疗、护理等服务:二是,康复保健服务,针对目前没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讲座,起到预防作用,并在家中安装应急呼叫服务器,以及时处理老年人突发的健康问题。(3)精神慰藉服务老年人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群体,尤其是在进入老龄时期后,由于心理素质逐渐弱化而产生抑郁倾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发泄,就会增加老年人的患病率。然而,在现实中,精神慰藉服务作为老年人养老的最高需求一直处于欠缺状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心理及精神状况,精神慰藉服务作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项内容应运而生,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疏导、陪同聊天、节日关怀、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帮其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还可以通过划分各种养老服务内容的养老服务等级,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程度、不同需求层次进行层次差异性服务,从而避免养老资源的浪费。8.3.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的基本属性,基于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有服务对象广泛化、服务费用层次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全面化和服务载体社区化等特征,这不仅补充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解决了农村敬老院养老亲情淡泊、传统家庭养老的服务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这是一种集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优势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基于比较优势视角,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服务主体多元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体主要是社会,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政府、企业、社区、家117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庭和非营利组织等主体都参与到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列。在人员构成上,逐渐形成了一支“I+X”模式的养老服务队伍,即在保证一定数量专业服务入员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志愿者、党员义工、欲发挥余热的低龄老年人一起开展为老服务工作。(2)服务内容全面化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全方位,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各层次需求。首先,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低层次基本养老需求;其次,在“产出性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既发挥了个人特长,也满足了高层次“老有所为”的社会需要。“产出性老龄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外向型”活动,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岗位,让低龄、身体健康且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到社区发挥余热:另一方面“内向型”活动,为老年人开办老年人学习课堂,提供继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平台。(3)服务方式多样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多种多样,依据老年人需求而定,既有“在社区服务”,请老年人走出家庭到社区享受所需服务;也有“由社区服务”,社区派专业人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还有“社区服务”,老年人入住社区专业养老机构并享受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4)服务对象广泛化针对生活在农村社区的老年人,如果在农村社区建立为老服务设施,从理论上讲,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覆盖了农村社区全体老年人,但基于“社区照顾”的照护本意,主要是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是否实现了全覆盖取决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基于“走出去”视角,即农村老年人到社区去享受所需服务,就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全覆盖”;而基于“请进来”视角,即请社区专业人员到老人家里提供服务,则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广覆盖”。(5)服务费用层次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福利层次的高低,还取决于服务成本的高低。首先,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实施“基础服务”,通过发放服务券的形式,由政府“埋单”;其次,对于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实施“可选择服务”,通过有偿的方式来获得服务。由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硬件建设上利用闲置房舍、在软件上就地取“才”的志愿招募方式使其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降低了“可选择服务”的服务价格,最终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最大化。(6)服务载体社区化在农村社区建有相应的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电大等,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依托农村社区来进行。农村社区不仅是农村老年人接受社会服务的平台,还是远距离代际照料者的服务对接点。8.3.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118(1)宏观功能,补充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现有的养老服务还没有能力应对来势汹汹的老龄化趋势,而仅凭政府的力量也难以解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决所有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首先,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社区力量在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其载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恰恰是运用了农村社区的力量,并利用农村社区这一载体把政府的养老政策供给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其次,由于农村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的差异,在较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只有部分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这些养老保险虽然在经济支持方面起一定作用,但是,面对农村老年人对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的增加,其养老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因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可以让农村老年人实现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是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2)微观功能,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对待老年人这一问题上,中国一直拥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顺应了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在尊重老年人、满足其“恋家”的情感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减轻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在生产社会化进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养老服务就是整个社会链条中的一个精细分支,然而,由于子女工作在各行各业中,在照料年迈的父母方面表现出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也不专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对老年人的子女进行专业化指导,使其能轻松照顾老人,还通过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减轻了子女照料的负担。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与家人和邻里间的沟通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此外,专业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仅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服务项目,还提供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种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在社区内开展服务项目,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方便,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目标。8.4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当前农村养老问题严峻的形势下,应立足现实需求,兼顾潜在需求,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亟需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8.4.1明确责任,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从农户对当前的养老生活满意度较低、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相对较高可以看出,国家出台的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农户还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从农户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并且由于支付能力不足导致的现实需求不足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应该在提高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首先,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保证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支付能力才是发展该项事业的源头所在,只有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多了,才能促进资金链的快速循环,有利于该项事业的规模化119 万方数据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发展。其次,应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指导下,应发挥社会力量,扩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渠道,即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积极推动银企合作机制,争取优惠利率下的银行贷款支持,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来兴办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仅可以避免政府失灵问题,也能降低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与多元化的供给内容。8.4.2开拓服务项目,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公众化面对个体化的需求差异,应通过提供多层次、多种类服务项目的渠道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因为,不同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农户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按照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低收入水平的农户更需要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养老服务,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则追求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较高,基于此,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服务项目的实施应该具有针对性,并且,鉴于农村老年人的群体差异,在不同条件下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应构建多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全面了解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系统考虑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层次:首先,使养老服务体系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最大限度地覆盖老年群体以体现公平性;其次,尊重每个农村老年人的权力,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与个体的相协调,确保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相应的养老服务。致力于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整体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4.3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是指打破政府在准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和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实现半市场化,即政府扮演提供者角色,把生产者职能推向市场,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为公私伙伴关系;二是政府部门的供给者身份完全交由市场主体,从而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即提供者角色与生产者角色都由市场主体来担任,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为合同外包。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是一种以信息化为手段、满足农村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企业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发展状态,并不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品的品牌化。坚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道路,可以弥补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缺口。首先,在“由谁来供给”的问题上,市场化的道路表明了多个供给主体及其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在“如何供给”的问题上,市场化表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是一个动态的竞争过程,竞争能够带动多个参与主体去设计养老服务市场尚未涉及的领域,以弥补供给的不足。120 万方数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8.4.4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其社会化发展趋势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公共服务改革经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养老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其内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养老服务提供者,二是转移到制度保障角色上来;二是,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政府行为的接受者,拥有参与权与发言权,政府的行政效果有赖于民众的合作与支持。政府与民众之间不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还是服务与被服务、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具体来说,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有:首先,通过税收或信贷利率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其次,国家在保证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产的企业给予水、电、暖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8.4.5制定战略规划,优先提供需求弹性小的养老服务项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户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现实需求能力,也间接影响着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第五章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弹性分类:首先,农村老年人对陪伴就医、定期电话探访、老年人娱乐场所的需求强度最小、需求弹性最大,这三项养老服务项目不是老年人特别需求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暂缓、逐步实施,不需大范围推行;其次,农村老年人对帮助做饭或送饭、帮助洗衣打扫卫生、定期上门探访、进行健康教育并建立健康档案、失能康复治疗、帮助购买生活用品的需求强度较大,需求弹性较弱,这六项养老服务项目是农村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应尽快实施;最后,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情况下有人救援、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和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的需求强度最大,需求弹性很小几乎为零,这三项养老服务项目是老年人非常需要的,应优先实施并予以保证。因此,在制定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时,应考虑不同服务项目的需求弹性、农户的需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将有限的养老资源优先投向农户需求弹性较小的领域。8.5小结本章从“产业化”的视角构建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首先,确定了服务的发展理念,即“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由“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然后,基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养老服务产业圈,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即提供者的政府监管机制、生产者的市场竞争机制、使用者的需求表达机制,基于此,构建了“国家、市场、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最后,从明确责任、开拓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战略规划五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121 万方数据9.1本文的主要结论9结论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中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并且,随着寿命的延长,失能半失能老人越来越多,2013年9月26日发布的《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健康比例仅43%左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121达到3750万”。然而,70%的老年人口在农村,面对“城乡倒置”的老龄化格局,“未富先老”在农村地区的表现更为明显,因此,欲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最应先补农村养老的短板。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生与发展理论、生产与提供理论,实地调研了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深入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从而构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给缺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首先在中国城市展开,在农村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基于提供者视角,政府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保障;基于生产者视角,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基于消费者视角,农户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形成。通过描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发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缺口很大,主要表现在:缺乏基础设施、缺乏财政支持、缺乏专业人员等方面。(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巨大“潜在需求”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农户的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处于“潜伏”状态的需求。在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由于养老服务短缺、购买力不足、对服务不熟悉、市场竞争激烈和需求分散消费不便等原因而产生了巨大的潜在需求。通过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各服务项目的需求强度调查,运用需求弹性分析法,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内容进行了排序研究。这就为不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实施的轻重缓急提供了理论支持。(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在缺口通过构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Logit模型和支付能力的ELES模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结果显示,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很强烈,并受其年龄、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水平、子女月探望次数、养老服务价格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不具备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存在缺口。(4)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产业化”路径选择在消费行为中,大部分是由潜在需求引起的,一旦条件成熟,潜在需求就会转化为现实需求,因此,为了激发潜在需求,研究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战略路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层次分析,得出了内外部环境要素的相对权重排序,据此构建了122 万方数据战略四边形,并分别运用三角形面积排序法、四边形重心角度定位法得出了第四象限抗争战略区的进取型战略选择,即“产业化”的路径选择。(5)“政府、市场、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于“适度普惠型”的公共服务导向,提出了“产业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理念,基于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构成的产业化服务圈,依据政府监管机制、市场竞争机制、需求表达机制,从养老服务层次、养老服务方式、养老服务内容三方面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9.2未来的研究展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是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支柱,也是保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而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就需要学术研究领域和各级政府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上做出努力。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实地调研了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向,探讨了农村老年人的潜在养老服务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可行性路径,提出了构建产业化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复杂性,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有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受研究条件限制,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使用较多的是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数据,但以河南省为主:另一方面,本文通过网络、新闻等媒介得到了关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有关资料,但缺乏系统性、学术性的数据采集。这使得分析中定量的需求分析与定性的供给分析难以形成有效对接,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就需要调查、搜集更为全面的数据和资料。第二,需求表达机制不仅是实现“自下而上”的养老服务供给决策机制,还是农村老年人表达养老服务需求的渠道。但是,在需求表达机制实施过程中,如何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如何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有效权益而不被侵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三,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分层的,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特征,因此,需要建设层次分明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本文在基于“底线公平理论”的普惠标准下,虽然构建了产业化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在服务层次上还没有区分出来。因为,这一“底线”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社会政策密切相关,难以对其进行量化分层,需要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进行深入探讨。总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具有竞争性的准公共服务,其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保障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主题还需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123 万方数据参考文献【l】中国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4/281content_1854048.htm.2011—04-28.【21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401/t20140119_933685.htm.【3】联合国大会.联合国老年人原贝,iJ[-EB/OL].http://www.un.org/chinese/esa/ageing/principle.htm.1991—12—16.【4】陈昱阳.中国农村老龄入口经济供养与福利制度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5】民政部.我国未来5年步入人121老龄化加速发展期[EB/OL].新华网,2011.2—25.【6】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134589.htm.2006—02-24.【7】城乡养老金不该如此悬殊【N】.燕赵晚报,2012—07-12.[8】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唐祥来.“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替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13(07):53.57.【10】姜蕙,吴其全.生产力的发展与农村两次变革的必然性【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14-16.【11】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中文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2】杜鹃,杜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02):49—53。[13]Goode,W.J.WorldRevolutionandFamilyPatters[M].NewYork:FreePress,1970.【14]Yuan,ETheStatusandRoleoftheChineseElderlyinFamiliesandSociety[C].AgingChina:Family,Economics,andGovernmentPoliciesinTransition.SchulzJ.H,avis—FriedmanD.D.(Eds.)WashingtonD.C.:TheGerontologicalSocietyofAmerica,1987:36-46.[15]Stoller.Helpwithactivitiesofeverydaylife:Sourceofsupportforthenon—institutionaleiderly[J].Gerontologist,1983,23(01):64—70.[16]HavighurstRJ,RAlbrecht.OlderPeople[M].NewYork:Longmans,1953.【17]VictoriaE.Bumagin.HelpingtheAgingFamily:AGuideforProfessionals[M].GlenviewIL:Scott,ForemanCorporation,1990.【18]ElizabethM.Rash.SocialSupportinElderlyNursingHomePopulation:ManifestationsandInfluences[J].TheQualitativeReport.2007,12(03):375—396.【19]SherryAnneChapman.Client—centred,community—basedcareforfrailseniors[J].HeaithandSocialCareintheCommunity,2002,11(03):253—261.[20]ManuelEskildsen,ThomasPrice.NursinghomecareintheUSA【J].GeriatrGerontolInt,2009,9(01):l一6.【21]KemPerP.,C.Murtaugh.Lifetimeuseofnursinghomecare[J].TheNewEnglandJoumalofMedieine,1991,324(09):595—600.124 万方数据[22]EvashwiekC.,GRowe,EDiehr,etal.Factorsexplainingtheuseofhealthcareservieesbytheelderly[J].HealthServieesResearch,1984,19(08):357-382.【23]GreenbergJ.N.,A.Gifin.Amultivariateanalysisofthepredictorsoflong-termcareplacement[J】.HomeHealthCareServicesQuarterly,1979,1(01):75-99.【24]ShapiroE.,R.B.Tate.Predietorsoflongtermcarefacilityuseamongtheelderly[J].CanadianJoumalofAging,1985,4(01):1l-19.【25]HarringtonC,J.H.Swan.Theimpaetofstatemedicaidnursinghomepoliciesonutilizationandexpenditures[J].Inquiry,1987,24(08):157-172.【26]ARTurrell,CMCastleden,BFreestone.LongstaycareandtheNHS:DiscontimiitiesbetweenPolicyandPractice[J].BritishMedicalJournal,1998,317(03):942-944.【27]AdrianTurrell.Nursinghomes:asuitablealtemativetohospitalcareforolderpeopleintheUK[J].AgeandAgeing,2001,30(03):24-32.【28]JonesAL,DwyerLL,BereovitzAR,etal.Thenationalnursinghomesurvey:2004overview[J].NationalCemerforHealthStatisties.VitalHealthStat,2009,13(167):1-10.【291RI]书鹤,杨继伟,张月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对策【J】.人口研究,1999(01):10—14.【30]林闽钢.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3(03):33—39.【31】陈玉光.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65·69.【321杨翠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总体评价及改革思路——基于城镇化发达地区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43—48.【33]高存.“机构”与“居家”结合催生我国养老新模式——亲和源养老社区模式解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80.【34]t洪娜.山东农村老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意愿与需求分析[J】.东岳论丛,2011(09):169-173.【35]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_‘‘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人口与经济,1999(02):58—64.【36]龚静怡.居家养老一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72—74.【37]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03):112-115.【38]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01):29-39.【391沈长月,时媛媛,郭牧琦.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理论、理念与发展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l(02):8.14.【40]BettinaMeinow,etal.Accordingtoneed?PredictingtheamountofmunicipalhomehelpallocatedtoelderlyrecipientsinanurbanareaofSweden[J].HeaithandSocialCareintheCommunity,2005,l3(04):366—377.【41]IkukoGomi.Relationshipbetweenserumaibuminlevelandagingincommunity—dwellingself-supportedelderlypopulation[J].NutrSciVitaminol,2007,(53):37-42.【42]Mason,K.O.FamilychangeandsupportoftheelderlyinAsia:Whatdoweknow?【J】.Asia-Pacific12S 万方数据PopulationJournal.1992,7(03):13—32.【431Adi,R.TheImpactofIntemationalLaborMigrationinIndonesia[D】.UnpublishedphDthesis,TheUniversityofAdelmde,1996.【44]Hugo,GEffectsofInternationalMigrationontheFamilyinIndonesia[C].APNWorkshoponMigrationandtheFamilyinaGlobalizingWorld,Singapore,2001.【45]WagnerDL.CaringAcrosstheMiles:FindingsofaSurveyofLong-DiStanceCaregivers[M].FinalReportforTheNationalCouncilontheAging.Washington:DC,1997.【46]Quinn,W.PersonalandFamilyAdjustmentinLaterLife[J].JoumalofMarriageandtheFamily’1982,(45):57—73.【47]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一一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J】.社会学研究,1998(02):55·56.【48]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121学刊,2006(04):14.18.【49]周伟文,赵巍,严晓萍,齐心.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J】.河北学刊,2001(04):75—78.【50]支U晓梅,张敏.家庭式小型养老院模式探析[J】.中国民政,2005(04):39-40.【5l】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04):44—53.【52]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7(01):14.16.【53]苏锦英,王子伟.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基本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9(02):11.13.[54]鄢木秀.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J】.凯里学院学报,2008(02):50.54.【55】杜鹏,杨慧.走近农村留守老人,为寂寞群体代言——评《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77—182.【56]夏益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基于江苏省东台市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03):53.54.【57]Blank,Rebecca.WhencanPublicMarkersRelayonPrivateMarket?[J】.EconomicJournal,2000.【58]AdamPavey&DemiPstsios.FormalandInformalCommunityCaretoOlderAdults:ComparativeAnalysisof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FamilyandEconomicIssues,1999,(03).【59]徐勤,郭平.老龄化社会需要提倡老年人自立【J】.人口学刊,1999(03):58—61.【60】申曙光.论社会保险的公共品性与政府管理[J】.学术研究,2001(06):34.37.[61]席恒.试论我国养老保险的准市场化运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48.51.[62]谢玲丽.美国社区中的非政府组织[J】.探索与争鸣,1998(06):38—39.[63]程继隆.社会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475.【641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6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661享g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01):29.39.【67]Vieks.CommunityCareandElderlyPeople[M].London:Basil‘Blackwell&MartinRobertson,1982:97.126 万方数据【68]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02):51.57.【691RIJ金华冲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基于老年生活质量视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701张乃仁.农村居家养老中的双向耦合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36.39.【71]E1垂I亮,张超,徐子梁.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言实出版社,2011:8.【721并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谢庆奎,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731黄俊辉,李放.农村养老服务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基于2001.2011年的国内文献[J】.西北人口.2012(06):67-73.【74]qz建民.嵌入性与中国社会的伦理场域【J】.晋阳学刊,2006(01):33-38.【751胡海峰,李雯.对制度变迁理论两种分析思路的互补性思考【J】.人文杂志,2003(04):62.68.【76]戴维·G马希尔森(张庆东译).新公共管理及其批评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01):90.96.【77]萨瓦斯ES(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8]EversA.ShiftsintheWelfareMix:IntroducingAnNewApproachfortheStudyofTransformationsinWelfareandSocialPolicy[M】.EversA,WintersbergerH.ShiftsintheWelfareMix:TheirImpactonWork,SocialServicesandWelfarePoliciesVienna:Eurosocial,1988.【791沈千帆.北京市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25.【80]文U宇,王立群.对教育服务产业属性的再认识[J】.辽宁教育研究,2006(05):8一l1.【811胡庆康.现代公共财政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2]郭竞成.城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产业刍议:基于浙江实践[J].城市观察,2013(04):45.52.【83]fiB湘江,吴丹.人El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J】.人口学刊,2013(04):70.79.【841d?国统计局.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5/27/content_241923.htm.【85]WagnerDL.CaringAcrosstheMiles:FindingsofaSurveyofLong·DistanceCaregivers[M].FinalReportforTheNationalCouncilontheAging.Washington:DC,1997.【86】陈芳,方长春.从“家庭照料”到“生活自理’’—一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照料方式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8.53.【87]姜向群,张钰斐.社会化养老:问题与挑战【J】.北京观察,2006(10):22.24.【88】宋士云.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J.壬_(1949—2002)[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89]宋士云.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01):93.101.[901农村敬老院陷困境:条件差护工缺数十万床位闲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2/18/c_|24355522.htm.【91】姬会英.谈河南省农村民办养老院的现状与发展——以南阳地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02):92-93。[921谢京翔.农村敬老院入住率偏低应引起重视[EB/OL].hRp:Hepaper.rmzxb.com.cn/2013/20130121/t2013012l481268.htm.127 万方数据【93]A.H.Maslow.ATheoryofHumanMotivation[J].PsychologicalReview,1943,(50):370—396.【94】胡爱敏.高速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的着力点——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观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2):92.97.【9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凌文豪.从一元到多元: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逻辑——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1(06):77.80.【97】肖晓珍.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El变化规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83.86.【98】崔红志,任天成.论养老模式形成与变迁的内在逻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6):107-110.【99]郝亚光.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缘由——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02):82.86.【100]t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03):17.18.【101]全国老龄办国际部.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EB/OL].http://www.cncaprc.gov.cn/guoling/731.jhtml.【102]陈伟.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93.99.【103]MEANSR.Communitycare:policyandpractice[M].NewYork:PalgvweMacmillan,t998:32。【104]沈千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l(11):llO.【10517[j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26.【106】钱宁.“社区照顾”的社会福利政策导向及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思想战线,2004(06):70-74.【107]谢美娥.老人长期照顾的相关论题【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14.【108]夏学銮.社区回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1.【109]杨杰.浅谈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背景【J].才智,2011(03):277.【110]周沛.社区照顾: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入文科学·杜会科学),2002(05):20.27.【111】祁峰,薛忠义.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与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0(07):81—89.【112】祁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146—147.【113】谢保群.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8):47.49.【114】宋金文.日本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5】席恒,王满仓.日本“介护保险”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9):65-70.【1l6】梁亚.日本护理保险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法学,2012(08):160.166.[117】郝志梅,田炜,邢凤梅.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08):529—530.【1l8】牟晓伟,孙宇。借鉴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构建我国护理保险体系[J].特区经济,2012(06):82—84。【119]孑lJx皎,安力彬,李文涛.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3(04):91-95.128 万方数据【120]牟晓伟孙宇.借鉴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构建我国护理保险体系【J】.特区经济,2012(06):82—84.【121]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54.【1221祁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154—155.【123]祁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p】.大连海事大学,2010:156.【124】曾昱.社区养老服务——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04):104-107.【1251徐志文,谢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和理性分析及实施对策【J】.农村经济,2005(11):75—77.【126】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08-02/25/content_899738.htm.【127】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39-143.【128]RlJ颂.解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及运作路径——基于南京市玄武区两个街道的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9—13.【129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3—09/13/content_2487704.htm.【130】理查德·A·波斯纳.衰老与老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311赵怀娟,朱艳松.老龄化研究新视角及其政策因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09):1969-1971.【132】中国养老将进一步向社会放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U2013-08/19/c_116991372.htm?anchor=1.【1331河南老龄网.郑州今年将建90所示范性农村养老服务中。I],[EB/OL].http://www.hn12349.com/News/view/id/8795【1341张国祥.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以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管理[J】.社会主义研究,2008(06):101—105.[135]t浦劬,(美)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6]智慧养老让你时刻保持健康状态[EB/OL].http://news.163.com/13/0115/01/8L7L9DN700014JB6.html.[137]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EB/OL].http://henan.china.com.cn/news/china/201402/V41618PSl7.html.【138]李成波,张蕾,陈功.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改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3):87—91.【139]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0]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一一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141]吴业苗.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化”体制建构——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J】.社会科学,2013(08):80—89.【142]郑泽金,陕大海,杨成珍,施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的三种视野——关于政府依法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8(06):96—100.f143]国务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EB/OL].http://pension.hexun.com/2014—02—07/161948272.html.【144]贾先文.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0.129 万方数据【1451荆冰彬,齐二石,敬春菊.产品的顾客价值及需求强度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251-253.【1461郭竞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与需求弹性——基于浙江农村老年人问卷调查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01):47—57.【147]张润清.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59.【148]王金营,李建民.中国农村家庭老年人来自孩子的经济收入分析【J1.人口学刊,2004(03):11—15.【149]Nelson,P.InformationandConsumerBehavior[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0,78(2):3l1-329.【150]MichaelR.DarbyandEdiKami.FreeCompetitionandtheOptimalAmountofFraud[J1.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73,16(01):67-88【151]杨聚鹏,邓正容.教育消费者选择制度对高等教育供给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生产消费理论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6):83—88.【152】孙日瑶,刘华军.选择与选择成本——品牌降低选择成本的机制分析【J】.财经论丛,2008(01):89-95.【1531孙日瑶,刘华军.经济永续增长的品牌经济模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7-71.[154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0.【155]张润清.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15.[1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571刘晓红.中国农村不同收入水平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08):32.36.【158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34.【159]彭海艳.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多因素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01):30.35.【1601罗楠,张永春.居家养老的优势和政府财政支持优化方案研究——以西安市为分析样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178.182.[1611刘迟,陈方宇.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11):37—39.【162】周元鹏,张抚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典型社区的调查【J】.科学发展,2012(12):72—78.[163]赵东霞.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01):52—55.【1641韩晓静.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6(05):119.122.【165]程欣.老年人生活照料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19.【166]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71;!-q磊,张明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模型的构建——基于组织整合理论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56—60.【1681齐明山,陈虎.论公共组织整合的三种模式【J】.探索.2007(03):57.61.【1691李习彬.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化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基于系统整合理论的改革新思维[J】.学术研究,2007(07):59—62.【170]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1】HarveyM.Sapolsky.Inventingsystemsintegration[A].AndreaPrencipe,AndrewDaviesand130 万方数据MichaelHobday(eds).TheBusinessofSystemsIntegration[C].0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34.【172]敬义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3.140.【173】石国亮,张超,徐子梁.国外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741李艳丽.社会事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概念及关系辨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55.60.【175]陈颐.关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几个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19.23.【176]方芳.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运行机制探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04):245.246.【177]窦玉沛.睦邻合作共谋发展【J】.社会福利,2007(01):32.【178]陈雷.构建“以人为本”适度普惠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太阳城》和谐社会福利思想的解析与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78—82.【1791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2):47—60。【180]景天魁.底线公平概念和指标体系——关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1.34.【181】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58—65.【1821郭泽保.构建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5):34-39.【183】曾保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逻辑、误区与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2013(09):70-73.【184]洪金镖.公共产品提供与生产理论对电视媒介体制改革的启示[J】.国际新界,2005(05):55-58.【185]陶志梅.公用事业行业市场竞争机制构建之我见【J】.现代财经,2008(07):92-96.【186】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87]Demsetz,H.WhyRegulateUtilities?【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6(11):1.17.131 万方数据附录编号:——调查员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调查问卷——老年人问卷尊敬的朋友: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您所在地区有关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状况和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特设此问卷。本调查不记名,只用作科学研究,请您不要有任何顾虑,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谢谢!被调查者应为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请在相关选项上打√。被调查者地址——市——县——村问卷调查时间——年——月——日第一部分:养老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一)个人特征:A1、请问您的年龄:(岁),性别:①男②女A2、请问您的文化程度:①不识字②小学③初中④高中(中专)⑤大学及以上A3、请问您的婚姻状况:①有老伴儿②已丧偶A4、您对当前的养老生活满意吗:①非常不满意②不满意③一般④满意⑤非常满意A5、您目前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①经济困难②生活无人照料③有病看不好④精神孤独(二)家庭特征:A6、您有几个孩子:①无②有个儿子③有个女儿A7、您的子女是否进城工作了:①进城工作的个②在家的个A8、您现在与谁生活在一起:①独居②老伴③子女④老伴及子女⑤其他人A9、您家庭的经济水平在本村中处于:①下等②中下等③中等④中上等⑤上等(三)经济供养:A10、您是否还在自己劳动挣钱:①是(收入是A11、您的生活费来源【可多选】:①退休金②子女赡养费③原来的积蓄A12、您的子女经常给您钱吗【可多选】:元/f1)②否④政府给的低保救济金①从不给②定期定量给③年节给礼金④生病给予帮助(四)生活照顾:A13、您的日常生活能否自理(吃饭、如厕、上下床、洗澡、室内活动):①完全能自理②至少有一项不能自理A14、当您的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时,是谁帮助您【可多选】:①老伴②子女③亲戚④邻居⑤其他人(五)医疗护理:132 万方数据A15、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啊:①好②一般③不好A16、您生病时主要由谁照料【可多选】:①老伴②子女③亲戚④邻居⑤其他人(六)精神慰藉:A17、您平时有什么日常活动【可多选】:①打麻将②看电视③跟邻居聊天④田间干活⑤带孩子做家务A18、您的子女一个月来看您几次:①少于一次②一到三次③三到五次④五次以上A19、您感觉孤独吗:①从不②有时⑨经常第二部分: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强度及融资意愿调查Bl、您希望的养老方式是:①在家养老②在养老院养老B2、参加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解决您的养老问题吗?①能②不能B3、您觉得农村需要养老服务吗:①很需要②需要③不需要B4、您所在村或社区有养老服务中心吗:①有②没有B5、您最需要哪种养老服务:①有人来照料生活②陪伴看病就医③娱乐活动场所B6、您可以接受哪个价位的养老服务费用:①免费②10元/d,时及以下③lO一20元/d,时④20元/,J、时及以上B7、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调查:(1)经济支持类项目B7.1、政府发放的养老服务代金券:①不需要②有点需要③需要④迫切需要⑤非常需要B7.2、来自子女的经济供给:①不需要②有点需要③需要④迫切需要⑤非常需要(2)生活照料类项目B7—3、帮助做饭或送饭:B7—4、帮助洗衣、打扫卫生:B7.5、帮助购买生活用品:B7—6、紧急情况下有人及时救援:B7.7、行动不便后的长期照料:(3)医疗护理类项目B7.8、进行健康教育并建立档案:B7.9、陪伴就医:B7.10、健康咨询、心理疏导:B7.1l、失能康复治疗:(4)精神慰藉类项目①不需要②有点需要③需要④迫切需要⑤非常需要B7.12、村里提供老年人娱乐场所:①不需要②有点需要③需要④迫切需要⑤非常需要B7—13、定期电话访问:①不需要②有点需要③需要④迫切需要⑤非常需要B7.14、有人定期上门探访:①不需要②有点需要③需要④迫切需要⑤非常需要B8、对养老服务中心配套设施的融资意愿调查:B8—1、购买紧急呼救器:①非常不愿意②不愿意③一般④愿意⑤非常愿意133 万方数据B8.2、购买食堂的桌椅:B8—3、购买健身康复器材:B8—4、购买医疗设备和药品:B8.5、购买文体娱乐设备:①非常不愿意②不愿意③一般④愿意⑤非常愿意非常感谢您的配合,您的答案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巨大的帮助,祝您及家人幸福、安康l134 万方数据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t晓亚.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河北学刊,2014(02):94.97.【2】王晓亚.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38-40.【3]WangXiao-ya.TheStudyofCooperationSupplyMechanismofRuralPensionServicesinChina[C].Proceedingsof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ublicAdministration,P444.(ISTP)135 万方数据作者简介王晓亚,女,1983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汉族,中共党员。2008年6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9月至今,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师从孙世芳研究员、许月明教授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136 万方数据致谢在论文即将封笔之际,心中感慨万千,回想短暂而又珍贵的三年博士求学经历,回想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所经历的无数次沉思冥想、无数个不眠之夜,这期间既有深夜孤灯的苦读,也有师友共鸣的愉悦。它,不仅凝聚了诸多师长与亲朋的期待,也包含着他们太多的关怀与帮助!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孙世芳研究员,孙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洞察力,诲人不倦的为师风格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孙老师是校外导师,在学校的时间不多,但是每次与孙老师交谈,都使我受益匪浅。在博士阶段伊始,孙老师就给我提出了两方面建议,第一,要多看国外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第二,要紧跟时代脉搏,时时关注养老服务的发展动态。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路得到了拓展,为撰写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素材。在论文选题和框架设计上,孙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选择空间,他非常认同莎士比亚“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的名言,因此,他主张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自主完成,他只给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万事开头难,论文选题与框架设计的完成可谓一波三折,但在完成之后,与其说是初战告捷的喜悦,不如说是对孙老师良苦用心的深深体味。孙老师所运用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我思考问题的高度和认识问题的广度,还锻炼了我独立完成论文的能力。孙老师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仍挤掉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我审阅修改论文,从论文结构到语句标点,都帮我认真推敲并给予指导。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搜集、框架的设计到论文的撰写、修改、最终定稿,无不倾注着恩师的心血。三年来,孙老师教授给我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哲学,这将使我受益终生!我还要感谢我的第二导师许月明教授,许老师以严谨的治学之道、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容豁达的做人风格,为我树立了学习典范。在学习过程中,许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学习知识,还为我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调研问卷设计实施,到论文的写作修改,每一个环节无不凝聚着许老师的汗水和心血。由于孙老师是校外导师,在学校没有办公室,许老师就将她的办公室提供给我使用,这不仅为我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还解决了我查找、下载期刊网上文献资料的困难。在生活中,许老师对我非常关心,在我心里,许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亲人。除了两位导师外,论文的完成还得益于河北农业大学许多教授们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栩栩如生的讲解使我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汲取到许多知识精华,不仅为我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张润清教授讲述的高级计量经济学,为我的实证分析打下了基础;赵邦宏教授讲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我的的论文框架起到了指导作用。此外,王建忠教授、赵邦宏教授、李建民教授、王健教授、梁山教授、黄长春教授等在预答辩中对论文的结构与内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深表感谢!感谢校外五位评审专家在百忙中评阅我的论文,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三年时光,转瞬即逝。藉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诸位老师、同学、朋友、家人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与祝福!王晓亚2014年5月20日137 万方数据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HEBEIACADEMICJOURNALlSSN1003-7071CN13-1020/C第2期乔福锦民问社会历史文献与现当代史撰述胡可先实证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赵汀阳等“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专题讨论)唐代兴生·利·爱:人性生成的动态图景‘俞祖华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及历程赵畅论《日知录》的史论性质许曾会贾恩绂的方志编纂及其特点于东新等“高古":金代诗歌的一种审美形态赵建忠新发现的《石头记》“庚寅”本段学慧“逆城市化’’还是“伪城市化"张娜等互联网与性: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万方数据、可'E粤刊(双月刊)1981年12月20日创刊重写学术史民间社会历史文献与现当代史学撰述⋯⋯⋯⋯⋯⋯⋯⋯⋯⋯⋯⋯⋯⋯⋯⋯乔福锦(1)实证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胡可先(6)哲学天地“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专题讨论)创世论与存在论的重叠⋯⋯⋯⋯⋯⋯⋯⋯⋯⋯⋯⋯⋯⋯⋯⋯⋯⋯⋯⋯⋯“创世问题”还是“平凡原理”?——和赵汀阳一起追问存在⋯⋯⋯⋯⋯⋯⋯⋯⋯⋯⋯⋯⋯⋯⋯⋯⋯新哲学的发现:存在是最高贵的谓词⋯⋯⋯⋯⋯⋯⋯⋯⋯⋯⋯⋯⋯⋯⋯⋯“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问题⋯⋯⋯⋯⋯⋯⋯⋯⋯⋯⋯⋯⋯⋯⋯⋯⋯⋯⋯生·利·爱:人性生成的动态图景⋯⋯⋯⋯⋯⋯⋯⋯⋯⋯⋯⋯⋯⋯⋯⋯⋯⋯史学纵横赵汀阳(12)张盾(17)崔平(21)张蓬(25)唐代兴(29)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及历程⋯⋯⋯⋯⋯⋯⋯⋯⋯⋯⋯⋯⋯⋯俞祖华(36)论《日知录》的史论性质⋯⋯⋯⋯⋯⋯⋯⋯⋯⋯⋯⋯⋯⋯⋯⋯⋯⋯⋯⋯⋯⋯赵吻(45)贾恩绂的方志编纂及其特点⋯⋯⋯⋯⋯⋯⋯⋯⋯⋯⋯⋯⋯⋯⋯⋯⋯⋯⋯⋯许曾会(50)晋察冀边区合作社发展探窥及思索⋯⋯⋯⋯⋯⋯⋯⋯⋯⋯⋯⋯⋯⋯⋯⋯⋯米玲(54)天灾与人祸:1917年京直大水灾及其成因探析⋯⋯⋯⋯⋯⋯⋯⋯⋯⋯⋯⋯刘宏(59)文学评论“高古”:金代诗歌的一种审美形态⋯⋯⋯⋯⋯⋯⋯⋯⋯⋯⋯⋯⋯⋯于东新,于广杰(63)新发现的《石头记》“庚寅”本⋯⋯⋯⋯⋯⋯⋯⋯⋯⋯⋯⋯⋯⋯⋯⋯⋯⋯⋯⋯赵建忠(69)论苏轼贬谪诗的创作心态⋯⋯⋯⋯⋯⋯⋯⋯⋯⋯⋯⋯⋯⋯⋯⋯⋯白贵,石蓬勃(73)论周代献诗制度“以美为谏”现象⋯⋯⋯⋯⋯⋯⋯⋯⋯⋯⋯⋯⋯⋯⋯⋯⋯⋯祝秀权(77)论五四新文学的文化自觉⋯⋯⋯⋯⋯⋯⋯⋯⋯⋯⋯⋯⋯⋯⋯⋯⋯李延江,李素霞(81)社会学透视“逆城市化”还是“伪逆城市化”——基于中西方的比较研究⋯⋯⋯⋯⋯⋯⋯⋯⋯⋯⋯⋯⋯⋯⋯⋯⋯⋯⋯段学慧(85)互联网与性: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张娜,潘绥铭(90)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王晓亚,孙世芳,许月明(94):.===;=;=;;=;=;;;==;=i;=;==;=;====;;====;—=;===期干lJ基本参数:CNl3—1020,12*1981*b*A4*258*zh*P*Y15.00*2000*61*2014—02 万方数据2014年3月第34卷第2期河北学刊HebeiAcademicJournalMar.,2014V01.34No.2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选择王晓亚1,孙世芳2,许月明1(1.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经济日报农村新闻部,北京100054)[摘要]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背景下,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描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战略组合,即生活照料的S一0战略、医疗护理的W—O战略、精神慰藉的S—T战略。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选择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均衡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SWOT分析;战略选择[作者简介]王晓亚(1983一),女,河北省曲阳县人,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农村养老问题。孙世芳(1964一),男,河北省无极县人,经济日报农村新闻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研究。许月明(1956一),女,河北省易县人,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l(2014)02—0094—04[收稿日期】2013一ll一22人口老龄化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的老龄化水平在1999年已超过了10%,老龄化已成为2l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使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面临挑战,还催生了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农村居家养老的核心是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这不仅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理想选择。然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供需失衡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认清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内部情况和外部运行环境,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SWOT分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由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内容构成,与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相比,既有自身的优劣势,也有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危机。本文运用SWOrr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面临危机四个层面客观描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外部环境要素。94(一)优势分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旨在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其优势在于:(1)整合养老资源。养老资源不仅指传统的养老资金,还包括养老生活中所需的各种资源。柴效武认为,养老资源是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等养老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对养老事业带来实际效用,并有助于其发展的一切资源”J。首先,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突破了传统家庭单一供给主体的能力局限,强调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等多元养老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J。其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整合政府的制度资源、社会的人力资源、社区的设施资源和家庭的亲情资源,构建为老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2)符合养老意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不会将老人束缚在敬老院、养老院,而是让老人居住在家或熟悉的社区中享受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农村老年人可以享受上门服务,还可以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社区及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具有便利性强、舒适度高、自由度大的特点,符合农村老年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养老观念一1。(3)降低养老成本。在“未富先老”的农村社会,只有开发出与农村老年人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产品,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养老服务的福利性。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就具有低成本优势:一方面,农村居 万方数据◆社会学透视◆家养老不需要建设供老人居住的院舍,还可以利用闲置的校舍、空房等资源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而降低硬件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专兼职人员主要是经过培训的当地农村妇女,志愿者队伍主要由低龄健康老年人构成,就地取“才”式的服务队伍建设,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义降低了软件建设成本。随着养老成本的降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费用也会相应降低,使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村老年群体也能消费得起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二)劣势分析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利用频度相对较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1)服务内容单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由生理需求延伸到社会需求。然而,受资金和管理经验限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呈现出服务内容单一化倾向。而且由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健全,导致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给服务供给方,造成养老服务供需错位¨J。(2)专业人才短缺。由于农村居家养老组织缺乏吸引、培养和使用专业服务人才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受地域条件限制,城市人不愿意到农村去;另一方面,农村当地从业人员存在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差等问题。面对农村老年人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还存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b1。(3)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横向上,没有与其他部门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社会组织所拥有的养老服务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纵向上,基层组织作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机构,承担着过多的行政职能,无暇监管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峥1。(三)机会分析居家养老之所以成为一种适应国情、符合民意的养老模式,是因为它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多赢”。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广受农村居民青睐,则是由其外部机会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养老服务需求剧增。随着子女外出务工以及居住距离的拉大,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由此激发了农村留守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尚不完善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留守老人将陷入“养老风险”之中。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可以其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来填补农村养老服务市场的空白。(2)城镇居家养老经验。通过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提供模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及“物业养老”模式,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方面印证了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3)养老服务政策支持。2011年12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2013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8条规定:“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并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推进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这些政策从城镇开始,过渡到城乡统筹,最后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的养老服务政策,逐步推动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四)面临危机分析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上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三种方式,且三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因此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开始产生受到其他养老服务挤占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1)家庭养老仍占主流。虽然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但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对“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_j。可见,家庭养老将会一直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并挤占部分养老服务市场。(2)专业化的机构养老。机构养老虽然存在高收费低服务、缺乏家居认同和亲情滋养等问题,但公办养老机构拥有资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由政府出资兴建与运营,不用自负盈亏,且具有价格优势,并且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专业护理人员加入,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旧J。(3)民办养老机构介入。民办养老机构依靠其多样化、高效率服务弥补公办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分割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竞争对手展开的市场份额之争,给起步阶段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既带来了挑战,也使其面临发展危机。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战略选择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窄巢化趋势的发展,很多农村老年人缺乏生活照料,口常I荚疗护理难以95 万方数据河北学刊2014·2实现,精神上更无寄托。为了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应选择以下发展战略:(一)基于生活照料的S一0战略生活照料是指老年人受身体机能衰退的影响,活动能力逐渐减弱,使其在13常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需要他人照料一:。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人口流动的产物,其生活照料服务供不应求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在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指导下,需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以其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优势来提供生活照料。因此,选择S一0扩张型战略,以服务专业化来完善生活照料体系。(二)基于医疗护理的W一0战略医疗护理是指非治疗性的医疗保健,由于各种潜在的或现实的疾病所引发的康复保健过程中对护理的需求。农村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专业人才等劣势,然而,养老机构的专业护工收费高、家庭保姆知识技能缺乏、家人照护存在误区且康复设备原始化,导致了医疗护理从医院到家庭的断层,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因此,选择W一0更新型战略,以养老产业化来发展医疗护理服务。(三)基于精神慰藉的s—T战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精神慰藉需求日益提高,与物质赡养相比,老年人很难凭借自身力量来满足这种需求。虽然家庭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子女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精神赡养义务,然而,城镇化改变了四世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还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那些具有专业化优势的养老机构缺乏亲情滋养,致使很多农村老人陷入“精神赡养危机”中。此时,需要发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在精神慰藉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居住在家或社区的老年人,既能享受来自家庭的亲情资源,又可以享受社区为其提供的心理咨询、疏导服务。因此,选择S—T联合型战略,以资源互补化来充实精神慰藉内容。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趋势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优势.改善劣势,利用机会,规避危机,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基于上述战略选择,为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均衡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居家养老服96务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是老龄时代的要求,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道德、专业化技能、专业化形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所必备的软实力。首先,建立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专职服务队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吸引老年学、护理学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其次,建立以农村女性劳动力群体为主体的兼职服务队伍。兼职服务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工作,所需技能少,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再者,建设以农村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吸引低龄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可发挥其余热,增强其社会认同感,还可以利用其相互熟悉的优势,为高龄老年人带来较高质量、较高效率的服务。(二)培育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组织体系,打造养老产业化平台养老产业化属于产业经济学范畴,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一种解决养老问题的办法,具有营利性特征,以及养老服务规模效应。产业组织作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载体,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须建立与完善相应产业组织体系。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产业组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社会经济环境,然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固有的行政色彩降低了其产业化程度,进而阻碍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因此,宏观上,在保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性的同时,依据相关政策增加有偿、低偿服务项目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市场,弥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短板;微观上,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医疗护理中心等经营性实体,以“医养结合”等模式扩展其服务功能和服务种类,不断壮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加快农村养老产业化进程。(三)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系统,实现养老资源互补化格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其服务类型包含福利性、公益性和营利性三种,因此,需要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参与,构建‘?共担、互补、协调”的支持系统,形成养老资源的互补化格局。首先,政府支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公益性,属于缺乏市场竞争的公用事业类别,政府有必要对其适度干预,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 万方数据◆社会学透视◆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其次,社区支持。农村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养老服务的桥梁,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平台。农村社区的家政服务中心、日间护理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应急救援中心和集文体、社交、日常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共同构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再者,家庭支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可以缓解家庭养老压力,但仍然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主体。在精神层面,农村老年人对家庭的情感依赖性很强,家庭作为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是其他任何养老模式都无法比拟的。在物质层面,鉴于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有限,继续发挥好家庭的核心作用,是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120110428_402722253.htm.2011—04—28.[2]柴效武.养老资源探析[J].人口学刊,2005(2).[3]胡宏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1).[4]罗楠,张永春.居家养老的优势和政府财政支持优化方案研究——以西安市为分析样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5]刘迟,陈方字.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11).[6]周元鹏,张抚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典型社区的调查[J].科学发展,2012(12).[7]林闽钢.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3(3).[8]赵东霞.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1).【9]程欣.老年人生活照料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SWoTAnalysisandDevelopmentStrategicSelectionofRuralHomePensionServiceWANGXiao—yal,SUNShi—fan92,XUYue—min91(1.SchoolofBusiness,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071000,China;2.TheDepartmentofRuralNews,EconomyDaily,Beijing100054,China)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populationagingandfamilyminiaturization,ruraltraditionalfamilypensionmodewerechallengedandthenewtypeofhomepensionmode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however,howtodeveloptheenterpriseofruralhomepensionservicehasbecomethefocusofso—cialattention.ThisarticleUSeSthemethodofSWOTtoobjectivelydescribethe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theruralhomepensionservice.Basedonthis,thearticleputsforwardthestrategycombinationforruralhomepensionservicecontent,namelyS—Ostrategyoflifecare,W一0strategyofmedicalcare,S—Tstrategyofspiritualsolace.Thedevelopmentstrategicchoiceoftargetedisconducivetoimprovingtheresourceconfigurationefficiencyofpensionservice,promotingthebalanc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ruralhomepensionservice.KeyWords:rural;homepensionservices;SWOTanalysis;strategicselection[责任编辑、校对:杜英]97 万方数据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教育部第二批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尖拿筝^ZHENGZHOUDAXUEXUEBAO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郑州9iiUUU!!!l!!!!!!lillii>3—‘V2014第47卷第3期O州蓟一—l-■,L0. 置¨童失孳孳掘万方数据(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4年第3期(总第231期)2014年5月25日出版-III--IlII_●l●___I_I_●-_●I●l●-_●___I___-l●l__●●____II--_●-__l______l_l_____-l___I●●_____l-_ll___●___ 万方数据第47卷第3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El!型:兰!丛竺:!』Q堕墨丛叁坠Q£兰奠垦盟鱼圣坚Q型型垒!!∑堡坠!!兰堕!芏兰Q!垒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探讨王晓亚(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供需矛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通过对34l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家庭成员仍是留守老人的重要照料者,但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方式已由传统的代际照料转变为基于婚缘关系的自我照料。在产出性老龄化视角下,实证分析表明:农村留守老人自理能力越差,得到的照料越少。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根源在于纵向远距离代际照料困难、横向自我照料风险所导致的家庭照料功能弱化。因此,当家庭照料不能满足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时,社区照料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模式。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产出性老龄化;家庭照料;远距离照料;社区照料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一8204(2014)03~0038—0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形成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留守老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并且,在全国2.21亿流动人口中,农村流人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1.7亿左右[1],这进一步加剧了输出地的老龄化问题。而与个体老龄化相联系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因此,生活照料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重要需求。从现有文献看,理论界已开始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贺聪志等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改变了留守老人的居住方式[2];姜丽美认为留守老人所获得的生活照料资源日渐匮乏[3];施云皓研究发现老人及其配偶成了主体型照料供给者,在农村照料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将陷入“照料风险”之中[4]。基于上述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面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具有负面影响,然而,产出性老龄化为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提供了一个积极视角,即强调老年人仍有生产率。鉴于子女照顾留守老人所存在的机会成本,把留守老人由家庭照料转向社区照料就会实现改善民生和扩大就业的双重效应。一、问题凸现: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供需矛盾突出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是指“有户口在本社区的子女每年外出务工时间累积6个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老年人”[5](P24)。在农村正式照料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留守老人为了适应代际照料资源的乡城转移,被动选择了自我照料模式,即老人自己照料自己或者由配偶来照料的模式。然而,自我照料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并不能满足老人的照料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豫东南农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现状及主要问题。(一)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现状——自我照料家庭照料一直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生活照料模式,然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弱化了家庭中子女的照料功能,也促进了家庭照料主体的细分,即纵向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代际照料,横向上以婚缘关系为基础的自我照料。自我照料既是产出性老龄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目前农村留守老人采取的主要照料方式。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方式中,单身户占14.66%,夫妻户占16.1%.隔代户占1.01%,三者合计达31.77%[1]。町见,留守老人的居住安排呈现出独居化、空巢化特征。为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现状,笔者j二2013年7月对豫东南341位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实地调研,在11常生活照料方面,子女本应承担丰要照料责任,但调查发现,有59.23%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或配偶进行自我照料;而对于生病后的照料问题,有61.5%的留守老人采收稿日期:2014—0I—17作者简介:王晓亚i1983一j,rk-,河北曲阳人,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38· 万方数据取了自我照料方式。由此可见,在现有养老模式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选择了自我照料:一方面,代际间通过电话慰问和节假日探视,虽然在经济、情感上保持着密切联系,但是,居住距离的拉大减少了子辈的照料支持;另一方面,在家庭小型化过程中,照料资源的依赖不得不倾向于朝夕相处的配偶,夫妻间相互照料的愿望更加强烈。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已经由重纵向血缘关系阶段,发展转变到了重横向姻缘关系的阶段,即由代际照料转向了自我照料。(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问题——供需失衡生活照料需求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至关重要,但农村留守老人却面临照料资源匮乏的困境:一方面,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留守老人对照料服务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农村照料服务体系不健全,家庭照料功能也逐渐弱化。随着子女外出务工,代际照料资源日渐匮乏,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也不能满足其需求。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照料的需求,即健康状况越差甚至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对照料服务需求越强烈。但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的自理能力与得到的照料状况正相关:在缺乏照料的单身户、夫妻户留守老人中,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占83.08%。这是因为在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中往往是高龄老人,他们中大多数丧偶,或其配偶也因年龄较高而失去自理与照料能力。石人炳在2011年7月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也得出“自理能力越弱,受到的照料越少”的结论:在无人照料的老人中,生活能够自理的占4.5%,能够部分自理的占13.4%,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最高[6]。同时,调查还显示,有75.95%的留守老人表示需要社会照料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留守老人担心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料,对社会照料的需求随之增加。二、问题根源:单一家庭照料模式面临困境在农村正式养老服务体系还未建起的情况下,老年照料几乎完全表现为以子女、配偶和亲属为照料主体的家庭照料模式。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远距离代际照料困难的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因得不到外部支持而面临无人照料风险。这正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一)纵向分析:远距离代际照料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人口迁移给留守老人带来了Iii『所未有的生活照料危机。据国家统汁蜀发布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及以上的人数占63.2%[7],可见,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特征。因此,外出务工人员要履行其赡养义务,就要采取远距离照料模式来代替直接照料支持。远距离照料概念最先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到1997年,美国学者Wagner首次对远距离照料进行了界定:指照料者在距离至少1个小时的路程(车程)以外,为需要照料的亲人(本文主要指老人)提供照料[8]。而在中国,2013年7月lfa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与美国的远距离照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却很难承担起远距离照料者的重任。远距离照料的三个传递途径在中国农村均难找到对接点:第一,定期回家进行直接照料。作为远距离照料者主体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大多从事劳动负荷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这使他们提供远距离照料更加困难。第二,通过电话指导留守老人处理一些事情。这一途径虽简便易行,但只有在留守老人生活能够自理的前提下才会奏效,调查显示,在缺乏照料的留守老人中,不能完全自理的占83.08%。第三,通过直接照料者表达照料内容。直接照料者是指能够为老人直接提供服务的人,一般来自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机构,然而在农村照料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找到直接照料者。(二)横向分析:老人自我照料存风险产出性老龄化是国际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它强调老年人仍有“生产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可以做出贡献[9]。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照料模式具有产出性,不仅在微观上减轻了子女的照料负担,还在宏观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当前农村留守老人采取自我照料模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存在理论与现实上的双重风险。第一,在理论上,潜在的无人照料风险。由于自我照料模式受留守老人的家庭结构和健康状况影响,随着农村留守老人高龄化、空巢化的加速发展,其自我照料功能也逐渐降低。并且,在失去了配偶这一照料途径后的留守老人很有可能陷入无人照料困境,这是留守老人对将来生活最大的忧虑。第二,在现实中,因劳务负担过重导致突发急病且不能及时就医。根据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调查显示:在子女外出务工后,46.2%的f;!}守老人感到农业劳务负担加重,认为家务劳动负担加重的占44.4%;当留守老人身体有小病的时候要么硬扛着,要么门已买点儿药对付,一旦患j:大病后,外Ⅲr女【fil来照料的只有13%,老人自己及配偶便是主体型照l;tfit给者,然而不去看炳的老人占7.8%[10j。三、问题应对:从家庭照料到社区照料在照料需求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或创新照料资源,农村留守老人照料的fJr;7,7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因此,在产出性老龄化视角1"-,由冢庭.1q. 万方数据照料转向社区照料是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从家庭照料到社区照料的理论支持从经济学角度看,相对于照料留守老人所消费的显性成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照料老人而占用的时间和失去的收入则是一种机会成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黾一种时间和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基于时间的稀缺性,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满足留守老人照料需求的饥会成本也随之提高。蒋承利用我国2005年父母——子女配对数据,对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进行了首次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人员照料留守老人对其就业率、工作时间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成年子女还是以不工作或者是减少工作时间来应对老年照料问题[11]。人口老龄化直接减少了年轻劳动力的供给,而需要照料的留守老年人也间接限制了子女参与市场劳动,因此,老龄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双重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代际照料不是万能的,不仅增加了机会成本,也抑制了劳动力供给;自我照料又是有限的,且不是每个年龄阶段的留守老人都能达到的,因此,从家庭照料转向社区照料是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有效选择。(二)农村留守老人社区照料的发展对策社区照料在本质上属于公共服务产业,不仅是社会保障的必然延伸,也是家庭照料的有效支撑。张乃仁提出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双向耦合机制肯定了农村老年人仍有产出性[12],但是,农村社区照料机构作为该机制的参与主体之一还不完善,这不仅阻碍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社区照料途径,还抑制了产出性老龄化功能的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1:2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l号)[z].201l—04—28.[2]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3]姜丽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6).[4]施云皓.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服务需求与应对策略——以安徽省走远县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石人炳,宋涛.应对农村老年照料危机——从“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7]中国统计局.2012年农民.3L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gov.ciCgzdt/2013—05/27/content一24l1923.·40·1.发挥农村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留守老人生活在以镇、村为基本单元的农村社区中,拥有亲缘、地缘关系优势,对农村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具有参与感和认同感。在农村熟人社会中,社区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具有积极作用。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生活、饮食和居住方面的照料,还为远距离代际照料提供服务对接点。2.依托农村社区培育老年照料市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在45岁以下,50岁以上的人缺乏外出务工的优势,但在家务农又有闲力。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农村留守老人的闲力,增加其产出性,需要培育“居家一社区”模式的老年照料市场。以农村社区为中介,让这些有闲力的低龄老人就近为居家的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以基本照料为主、无偿或抵偿的服务,以弥补自我照料的不足。通过老年照料市场对农村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最大化。3.在农村社区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产出性老龄化是应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重要举措,但任何强迫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实现产出性老龄化,如何激发农村留守老人自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显得尤为迫切。首先,在理念上,应走出“既渴望别人尊重,又处于等靠要被动处境”的两难境地。其次,在实践中,通过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参与到社区照料志愿组织中。社区志愿服务队作为社区照料的主体之一,不仅可以发挥老年志愿者的特长、提升其自信感,还可以为本社区有需求的留守老人提供灵活多变的养老服务。文献htm[8]WagnerDL.CaringAcrosstheMiles:FindingsofaSurveyofLong—DistanceCaregiversM.FinalReportforTheNa—tionalCouncilontheAging,Washington:DC,1997.[9]陈芳,方长春.从“家庭照料”到“生活自理”——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照料方式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3,(04).[10]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11]蒋承,赵晓军.中国老年照料的机会成本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12]张乃仁.农村居家养老中的双向耦合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责任编辑辛世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